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鄧鏘之死
鄧鏘之死
時間
1922年03月21日
地點
廣州
相關人物
鄧鏗
、鄧承修、鄧金生、周善培、
陳炯明
、嚴德明、陳經、黃德修、
胡漢民
、
孫文
、
袁世凱
、
莫榮新
、
李濟深
、
鄧演達
、
葉挺
、
蔡廷鍇
、
蔣光鼐
、
余漢謀
、
薛岳
、
洪兆麟
、陳炯光、陳覺民、陳達生、
葉舉
、
趙恆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鄧鏗,粵軍名帥,陳炯明手下第一戰將,在辛亥革命期間曾經貢獻卓著。
背景:
淡水鄧氏是廣東梅縣的名門望族,自清乾隆年間開基,歷代經商積聚了大量財富,清末人才輩出,鐵面御史鄧承修就是傑出代表;鄧承修在中法戰爭後告病回鄉,這一年正好鄧鏗出世。鄧鏗7歲時隨父親鄧金生經商落戶淡水,幼年時便就學於鄧承修一手創建的崇雅書院,深受鄧承修鐵漢精神的薰陶。
1905年,20歲的鄧鏗進入廣東將弁學堂學軍,成績優異,深得學堂總辦周善培的賞識,很快就擔任了將弁學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陸政學堂教習等職,並且秘密加入了同盟會。畢業後,鄧鏗在廣東新軍任哨官,第二年,黃花崗起義爆發,他全力支持,父親在廣州小東門開設的廣豐米店成為革命黨人的秘密據點之一。起義失敗後,他隱居香港。
1911年9月初,鄧鏗和陳炯明等人秘密潛入淡水舉事。他們首先在淡水發動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百餘人圍攻淡水警署,繳獲一批槍枝彈藥;隨即大批民眾加入,共改編成七個大隊,陳炯明為總司令,鄧鏗與嚴德明、陳經、黃德修等七人為各隊大隊長,鄧鏗兼司令部參謀長。
9月8日,各隊民軍舉起革命旗幟,集中於平潭白泥塘一帶。第二日拂曉,千餘革命民軍由白泥塘出發,數日內經饅頭嶺、馬安等多次激烈戰鬥,奪取一系列軍事要地,緊逼惠州城下。戰鬥中,鄧鏗勇猛無敵,在清軍援兵趕到後,前線一度告急之時,他親率生力民軍百餘人殺入戰團,與數倍清軍力戰並勝之,扭轉了局勢。
9月19日,內外交困的守城清軍開城迎接起義軍,惠州光復;惠州之戰讓鄧鏗打響了名聲。
Top
發生過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鄧鏗於10月底與陳炯明等往東江率領民軍起義,任參謀長。11月,廣東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鄧鏗升任廣東陸軍第一混成協協統,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兼稽查局長,後改任都督府參謀長,他作戰驍勇,為人也廉潔自律。首任廣東都督胡漢民十分器重鄧鏗,想把妹妹嫁給他,但鄧不想給人以攀權附貴之口實,婉言謝絕。之後,他的從軍之路依舊順暢,被胡漢民稱為“武人之中,高節遠矚,惟公為能”。
1913年,二次革命時,鄧鏗回應孫文,失敗後避往日本,曾助孫組織中華革命黨。之後回廣東討袁世凱。
1917年,孫文回廣東護法,鄧鏗任粵軍參謀,與陳炯明率粵軍赴潮梅一帶發展。
1920年10月,陳炯明率粵軍驅逐莫榮新,孫文重回廣州,展開第二次護法。此時,粵軍決定延攬廣東軍界精英組建粵軍第一師,由鄧鏗為師長。
鄧鏗率領的粵軍第一師軍官多數為保定軍校畢業生,訓練、教育及精神狀況俱佳,被視為全軍模範;日後發展成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是北伐時國軍主力。從第一師走出去的著名將領包括李濟深、鄧演達、葉挺、蔡廷鍇、蔣光鼐、余漢謀、薛岳等,皆為後來影響了中國半世紀的風雲人物,堪稱名將搖籃。
1921年6月28日,陳炯明進軍廣西時,由鄧鏗全權代行職務,第二年2月,陳回海豐老家,仍由鄧全權代行職務,可見信任之專。
1921年底,孫文建立大本營進行北伐,由鄧鏗於後方策劃軍需及糧餉;11月,孫文親訪陳炯明於南寧,商談北伐出兵事,為陳所婉拒。孫文不得已,乃命陳返廣州負責接濟餉械,而自任北伐之軍事。陳返廣州後,極力鞏固其在粵之勢力,集陸軍部長、粵軍總司令及廣東省長之要職於一身,而於北伐甚表冷淡。
北伐軍需乃多賴第一師師長鄧鏗籌措,因此鄧頗為陳派所嫉視;另外,鄧鏗大規模查禁鴉片,斷了陳炯明部下洪兆麟、陳炯光、陳覺民等人的財源,因而招致陳派和廣州的鴉片煙商忌恨;也有說他由於位置特殊,不得不周旋於孫文與陳炯明之間,特別是所謂為陳炯明不贊同的北伐籌措軍費一事,讓一直視其為心腹的陳炯明錯認他倒向孫文來反對自己。
1922年3月21日傍晚7時,鄧鏗從香港返回廣州,在廣九車站下車,即將登上汽車前,兩名跟蹤的槍手在其身後連開兩槍,一彈擦過腹部,另一顆子彈則貫胃部而出。
槍擊發生後,鄧鏗被迅速送往省長公署,隨後又送進中發韜美醫院救治。由於他患有肺癆舊疾,槍傷引發了嚴重的併發症,3月23日上午5時終告不治。
鄧鏗被刺,使輿論聳動,第二日全城媒體皆大篇幅報道。孫文極為痛心,而與陳炯明之關係,自愈趨緊張;以後,查出主謀暗殺者乃陳炯明之族弟陳達生。
隨後,陳炯明因表示無法接受孫文令其參加北伐,以及不能籌措到500萬元軍費,而被免去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職務,僅保留陸軍總長職。
1922年5月9日,孫文在韶關大誓三軍,北伐行動如箭在弦。他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試圖以高官誘惑分化陳家軍。葉舉並不領情,卻在10天後突然率領60多營粵軍開入省城,成為廣州城的實際控制者。
1935年,民國當局決定增訂3月23日為‘先烈鄧仲元先生殉國紀念日’(仲元為鄧鏗字),胡漢民並評價:‘總理革命數十年,直接奉命為主義前趨之軍人,當推仲元先生為第一人。’
歷史影響:
古諺有云:‘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從來陣前亡’,但這樣一個在戰場上躲過了無數明槍的人物,終究沒有躲過暗箭,鄧鏗以36歲的盛年,倒在了暗殺的槍下。
是誰刺殺了鄧鏗?據說,鄧鏗被刺之後曾言:“我知參謀長地位危險,何必自己人殺自己人。”當被問兇手是誰時,鄧又嘆氣說:“我認得,真不料他殺我。”但最後也沒有說出姓名。
鄧鏗的死是民國的一個謎案,其主使者究竟是他的老上司陳炯明,還是近來有些研究者提出的孫文,已經難以說得清。
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鄧鏗是孫文、陳炯明鬥爭的犧牲品;孫、陳鬥爭的焦點是,孫不顧一切地要北伐,而陳不願以廣東做孤注一擲,且嚮往聯省自治,故與湖南的趙恆惕有所聯系。北伐計劃外阻於趙恆惕之不肯借道,內阻於陳炯明之懶於支援,因此,刺殺鄧鏗這陳炯明手下‘第一大將’,作為殺雞儆猴之舉。
這是在派系紛雜,且分合多變的動蕩年代中常見的現象,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遺憾。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廣州日報、時光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