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聞界頭號角鬥士
新聞界頭號角鬥士
時間
1918年10月05日 ~ 1926年04月26日
地點
上海、北京
相關人物
邵飄萍
、
袁世凱
、
段祺瑞
、
張作霖
、
郭松齡
、
蔡元培
、潘公弼、湯修慧、
張學良
、馬連良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邵飄萍,中國近代著名記者,他創立的《京報》被後人稱作“一張承載中國報人光榮與夢想的報紙”。邵飄萍敢於直接批評當時政府以及當權者,將政壇內幕在報紙上曝光;以一己之力,以手中的如椽巨筆,獨鬥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三大軍閥,直至獻出了生命,演繹了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民國傳奇。
背景:
民國時期的一批記者、報人,不畏強權,不惜用生命和良心堅守社會正義、言論自由,《京報》社長邵飄萍,寧死也不收張作霖的30萬“封口費”;以“新聞記者應該說人話,不說鬼話”為信條的林白水,慷慨被殺也不為軍閥唱贊歌;秉承“人有人格,報有報格,國有國格”的《申報》總經理史量才,毅然叫板蔣中正;“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黃遠生,最終在美國被暗殺……
1918年2月,邵飄萍在張作霖搶劫政府軍械時寫過報導《張作霖自由行動》,文章中寫道:“奉天督軍張作霖,初以馬賊身份投劍來歸,遂升擢而為師長,更驅逐昔為奉天督軍現為陸軍總長之段芝貴,取而代之。‘張作霖’三個字乃漸成為中外矚目之一奇特名詞。”邵飄萍招來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則是郭松齡發動灤州事變前後,《京報》所發表的大量新聞和評論。
Top
發生過程:
1915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頒告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上海新聞界群情激昂,決定以筆為戈,對袁世凱進行口誅筆伐。於是,他們電邀在日本的邵飄萍火速歸國。邵飄萍接訊後火速回到上海,鞍馬未解,便揮動如椽巨筆,撰寫了時評《預吊登極》發於報端:「京電傳來,所謂皇帝者,不久又將登極。嗚呼!皇帝而果登極,則國家命運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極矣!但二月云云,尚需多少時日,各處反對之聲勢,再接再厲。所謂登極者,安知非置諸極刑之讖語乎!記者是以預吊!」
從1915年底到1916年6月,短短半年時間內,邵飄萍共發表了反袁的社論三十六篇、時評一百三十四篇,為他贏得了新聞界「頭號角鬥士」的美譽。
1918年7月29日,《申報》發出邵飄萍撰寫的時評《段內閣前途黯淡》:「雖然政府中人必將以愚言為不可盡信,且或妄斥新聞記者之有意造謠,其罪誠不可逭。愚乃不得不以事實證明吾言之不謬。夫內閣之所以存在,其第一要素為政策,第二要素為閣員,猶生物之有精神與軀殼也。無軀殼則精神無所寄託,無精神則軀殼等於骷髏,二者不可偏廢。今之段內閣,政策既不能行,閣員又復渙散,其尚存者,僅為一二武人所把持不放,藉以行惡之名號而已。」
段祺瑞讀了這篇刺目剜心的文字,鼻子都氣歪了。
1918年10月,北大成立新聞研究會,蔡元培任會長,他禮聘邵飄萍為導師,中國新聞教育即由此發軔。每週兩小時的課,邵飄萍從未缺場。他講課中強調記者要「探究事實,不欺閱者」;「主持公道,不怕犧牲」;立場要堅守中立,必須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而志不亂」。當時在北大聆聽邵飄萍講課的學生當中包括毛澤東、高君宇、羅章龍、譚平山、陳公博等。
1918年10月5日,邵飄萍辭去《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之職,與潘公弼聯袂,創辦了後來名動全國的《京報》,報館設在前門外三眼井38號。《京報》是一張對開四版的日報,較同時代其他報紙的特點是新聞多、評論多、副刊多,其創刊後很快就以消息靈通、內容豐富受到讀者的歡迎。
邵飄萍親任《京報》社長和主筆,他堅持“公平真確”的辦報理念和宗旨,在發刊詞《本報因何而出世乎》中表明:“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是即本報所為作也”。為激勵同人,他在編輯部懸掛了一幅自己手書的四字條幅:“鐵肩辣手”。
創刊不久,《京報》的銷量從最初的300多份,一躍上升到4000多份,成為京城的一家名報。
1919年五四運動時,邵飄萍出於愛國義憤,連續幾天在《京報》發表時評《勖我學生》、《外交失敗第一幕》、《速釋學生》,其揭露曹汝霖、章宗祥等賣國罪行的檄文觸怒了段祺瑞政府。8月22日,《京報》創刊不到一年,即被“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飄萍遭到通緝,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倒台,邵飄萍回到北京,恢復《京報》,並將報館遷到魏染胡同30號。
邵飄萍的筆鋒讓一味迷信暴力的張作霖亂了手腳,他秘密匯款30萬元給邵飄萍,但邵飄萍立即退回,並繼續在報端不斷揭露張作霖,他對家人說:“張作霖用30萬買我,這種錢我不要,槍斃我也不要!”
在邵飄萍的主持下,《京報》著重報導和評述政治新聞——北洋政府詭譎的政局和紛紜的戰事,講求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立場客觀公正。他報導的典型案例有曹錕賄選大曝光,還有轟動一時的“金佛郎案”等。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眾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大沽口事件後八國使團對中國政府的最後通牒,強烈要求與政府首腦直接對話。會後,以萬名學生和市民為主體的遊行隊伍前往執政府東門和平請願。他們做夢都沒有料想到,重返政壇的段祺瑞竟命令衛隊殘酷鎮壓手無寸鐵的群眾,獸性大發的軍警除了開槍,還揮舞鐵棍、馬刀肆意逞兇。頃刻間,執政府門前腥風血雨,造成死四十七人、傷兩百餘人的驚世大慘案。
「三一八」慘案發生的當天,邵飄萍正在京報館內,得知消息,立即增派記者趕赴現場,他親自採訪有關方面權威人士,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翌日,《京報》刊載了長篇報道《國民擁護國權大流血──八國通牒之大反響》,全面揭露北洋政府公然屠殺愛國群眾的真相。
3月23日,各界民眾自發舉辦了一個異常隆重的追悼會,一方面悼念劉和珍、楊德群、魏士毅等四十七位死難者,一方面抗議這場民國以來最為殘暴的踐踏公理和人性的大屠殺。《京報》社長邵飄萍在會上的講話內容充滿了火力,彷彿是一把裝了消音器的狙擊槍,每一發子彈都能命中段祺瑞政府的要害。
1926年4月,張作霖部隊進入北京,接管了北京政府,將支持馮玉祥的國民第一軍、多次譴責張作霖親日賣國的邵飄萍列入黑名單,下令以「鼓吹赤化」罪名逮捕邵飄萍。
4月21日,邵飄萍因開罪於北洋政府,為防萬一,避禍於東交民巷內的六國飯店,京報館由夫人湯修慧處理日常事務。
4月24日,邵飄萍突然回到報館,悲劇因此發生了。
當日下午5時許,邵飄萍趁夜色乘車趕到報館;此時,京報館附近已經受到監視。一個小時後,邵飄萍處理好事務,又乘車準備返回東交民巷,行至魏染胡同南口,遭到偵緝隊的逮捕。就在他被押往警察廳時,京報館也被包圍搜查,最後偵緝隊聲稱搜出了馮玉祥聘請邵飄萍為軍事顧問的聘書、軍事電報密碼一本、以及他與馮玉祥的合影等,作為邵飄萍犯罪的物證。隨後,偵緝隊查封了報館。
第二天淩晨4時,湯修慧和家人獲悉邵飄萍被捕,立即告知北京新聞界和各方面人士,懇請緊急營救邵飄萍。
25日下午3時,北京新聞界召開會議商討營救邵飄萍的辦法,會議決定由新聞等各界13名代表組成小組與張學良交涉。
就在代表們會見張學良,邵飄萍的親友也在尋找其他的營救途徑時,4月26日1時,直奉聯軍總執法處草草提審邵飄萍,審問進行了兩個多小時,隨後判處邵飄萍死刑。當日5時許,邵飄萍即被綁赴天橋刑場槍斃。
邵飄萍遇難後,北洋軍閥不准家屬收屍,把遺體塞在“舍材”(為槍決者粗制的薄皮棺材)中埋在槍決現場。不久,其家人冒險尋到葬地,根據有關記載“開棺後看到飄萍屍體,子彈從後腦進入,向前面左頰部位穿出,成一個小三角形似的。頭髮蓬亂,血跡斑斑。他身穿華絲葛長衫,黑色紗馬褂,絲光襪,紅皮底黑色緞面鞋。”這時,名伶馬連良慨然以友人的身份出面,參與為邵飄萍收屍。他出錢請人在城外搭建了一個開喪的涼棚,接待前來弔喪的人們。
前來弔唁的人很多,開喪從上午7時開始,到下午3時還沒有結束。馬連良還拍攝了照片,為控訴北洋軍閥的暴行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中一張是邵飄萍整容後的遺容,照片上,他飲彈犧牲後左眼下的彈洞清晰可見。
歷史影響:
邵飄萍最大的遺產是精神上的,他堅持真實客觀的自由主義新聞立場,獨立辦報,主持正義,並為此以身殉報,這種精神,一直鼓舞著後來的中國新聞工作者。
邵飄萍不僅是活躍在新聞一線的報人,在新聞理論上也有建樹。《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是他留給後人的重要遺產,也是中國新聞史上較早的新聞學專著。
1923年9月,《實際應用新聞學》由北京京報館出版,此書又名《新聞材料採集法》,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關於新聞採訪學的專著。此書是邵飄萍在北大新聞研究會授課時的講義,後又修改為平民大學新聞系的教材。顧維鈞稱此書為中國新聞學的“開山之初祖”。
(資料來源,參考:瞭望東方週刊、維基百科、時光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