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教育總長、訓政時期監察院首任院長、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等。

蔡元培出生於商人家庭,6歲入私塾,10歲喪父後隨叔父蔡銘恩讀書。1883年蔡元培中秀才,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1889年中舉,次年中進士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後補翰林院編修,期間傾向於維新派,以譚嗣同作為目標。戊戌變法失敗後,蔡元培辭職回鄉,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1901年至上海私立南洋公學特別班任教;次年與章炳麟發起中國教育學會,出任會長。同年蔡元培赴日本留學,因不滿留學生遭受壓迫而返國,在上海設立愛國學社並創辦《俄事警聞》(後改《警鐘日報》)宣傳革命。1904年蔡元培發起光復會,並出任會長,次年隨光復會併入同盟會。1907年,蔡元培赴德留學,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和心理學;辛亥革命時應陳其美之邀而回國,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長。

1912年,蔡元培因不滿袁世凱而辭職,旅居歐洲,與李石曾在法國創辦勤工儉學會,又與吳玉章組織華法教育會等。1916年袁世凱逝世後,蔡元培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大刀闊斧改革北大校風,並延聘知名學者講學,改良學制,並提倡新思想,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期間也曾到歐洲各國考察教育。1923年蔡元培因不滿時政而辭職,再次旅居歐洲,入德國漢堡大學研究民族學,期間加入國民黨。1926年蔡元培回國,在上海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曾代理浙江省主席,寧漢分裂時支持蔣中正。1927年蔡元培主導了「大學院」的設立,為首任院長,然成效不彰,一年後即解散。後又協助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的成立,並曾出任交通大學校長。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出任首任院長,後又兼任監察院長,並兩次短暫出任北大校長。

九一八事變後,蔡元培主張積極抗日,與宋慶龄、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出任副主席,並支持國共合作。1936年時又與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創辦世界學校,提倡教育救國。抗戰爆發後,蔡元培移居香港養病;1940年3月5日於香港病逝。有《蔡元培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