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非基督教運動
非基督教運動
時間
1922 ~ 1927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非基督教運動
資料來源:中國基督教網
簡介:

非基督教運動是由中國知識界眾多派別於1922年到1927年發動,由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戰線上的反帝國主義運動。一種觀點認為,根據近年俄羅斯解密的歷史檔案記載,總部設於莫斯科的共產國際,在幕後策劃和推動此運動。

其目的是排除英、美的基督教教會對中國文化教育的影響。但事實上,非基督教人士不僅出自繼承中國文化的國民黨、主張共產主義的共產黨或是主張「「凝成國民意識,發揚本國文化」、「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國家主義派,而是廣泛分布於眾多思想派別。

非基督教運動儘管充滿了鬥爭,但對中國而言,通過此項運動,收回了教育主權。基督教青年會主導的體育事業在非基督教運動的衝擊下也徹底沒落,中國愛國人士收回體育權的主張得以實現。

事件背景:

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但英、法、意主張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美國提出暫交英法意美日五國共管,遭日本拒絕。

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但提案被否決。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有五個全權代表,其中有擔任團長的外交總長陸徵祥、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組,秘書朱佛定。中國代表最終沒在和約上簽字。

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中華民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也因此反思華夏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Science),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