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非基督教運動
非基督教運動
時間
1922 ~ 1927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蔡元培
、
李石曾
、
陳獨秀
、
李大釗
、
朱執信
、
汪兆銘
、
戴季陶
、
吳稚暉
資料來源:中國基督教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非基督教運動是由中國知識界眾多派別於1922年到1927年發動,由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戰線上的反帝國主義運動。一種觀點認為,根據近年俄羅斯解密的歷史檔案記載,總部設於莫斯科的共產國際,在幕後策劃和推動此運動。
其目的是排除英、美的基督教教會對中國文化教育的影響。但事實上,非基督教人士不僅出自繼承中國文化的國民黨、主張共產主義的共產黨或是主張「「凝成國民意識,發揚本國文化」、「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國家主義派,而是廣泛分布於眾多思想派別。
非基督教運動儘管充滿了鬥爭,但對中國而言,通過此項運動,收回了教育主權。基督教青年會主導的體育事業在非基督教運動的衝擊下也徹底沒落,中國愛國人士收回體育權的主張得以實現。
事件背景:
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但英、法、意主張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美國提出暫交英法意美日五國共管,遭日本拒絕。
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但提案被否決。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有五個全權代表,其中有擔任團長的外交總長陸徵祥、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組,秘書朱佛定。中國代表最終沒在和約上簽字。
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中華民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也因此反思華夏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Science),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
Top
發生過程:
1922年,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擬定於4月4日,借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第十一屆年會。3月9日,上海學生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組織,通電反對這個年會在中國召開,呼籲支持。3月11日,北京學生響應上海的呼籲,成立「反宗教大同盟」,蔡元培等人均予支持。
3月21日,由李石曾、陳獨秀、李大釗、汪精衛、朱執信、蔡元培、戴季陶、吳稚暉等為數77人的學者名流以該同盟的名義聯署發表宣言通電全國,指出:「我們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倍於洪水猛獸。有宗教可無人類,有人類便無宗教。宗教與人類,不能兩立。」
3月31日,北京的五位大學教授周作人、錢玄同、沈士遠、沈兼士及馬裕藻發表《信仰自由宣言》,重申信仰自由的精神,反對攻擊基督教。
4月4日至8日,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十一屆年會在北京清華學校如期召開,受到大批軍警保護。4月4日,李石曾、李大釗、鄧中夏、蕭子升等12人在《晨報》上發表《非宗教者宣言》。陳獨秀、李大釗、羅章龍、蕭子升分別發表文章,批判宗教。4月8日,年會閉幕的當天,北京大學舉行非宗教演講大會,有3千多人參加。會上宣讀蔡元培的演說詞,要求教會學校的教育與宗教分離。
5月10日,北京非宗教同盟在北大第三院正式成立。6月,非宗教同盟編輯出版羅章龍編輯的《非宗教論》一書,改書收集了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吳虞、李石曾、蕭子升、周太玄、朱執信、羅章龍等人寫的31篇批判和否定基督教的文章。
1924年1月,國共合作,在蘇聯的支持下,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推翻北京政府的「大革命運動」,並將非基督教運動提高到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認識高度上。
1924年8月,在國共兩黨支持下,新的「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成立,共產黨員唐公憲擔任執行委員(主席)。同盟出版《非基督教特刊》。同年12月,該同盟策動了一個「非基督教周」活動。在聖誕節期間,長沙、廣州、濟南、武漢、九江、上海、蘇州、徐州、杭州、紹興、寧波等地,反基督教的群眾擁上街頭分隊講演,散發傳單,遊行示威,有些人則教堂和教會學校搗毀設施,圍攻教士。
1925年5月30日發生五卅慘案,激起中國反帝運動高潮。教會和教會學校受到了很大衝擊。
1926年,北伐開始,國民革命軍所到之處,反基督教的事件多有發生,教堂、教會學校、教會醫院多被占用或毀壞。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攻克南京,部份軍人襲擊英、美領事館,攻擊、劫掠外國傳教士,殺害六位傳教士,其中包括基督教金陵大學副校長文懷恩,史稱「南京事件」。
歷史影響:
1927年4月,國共分裂,內戰代替反帝運動。同年12月1日,國民黨領袖蔣中正與基督教美南監理會牧師宋耀如的女兒宋美齡結婚,對國民黨對基督教態度有重大影響,不再一面倒的敵視。
不過,1927年國民黨建立南京政權之後,開展了收回教育權運動,教會學校受到嚴重影響。1922年來華傳教士達8300人,經過非基督教運動之後,1928年降至3150人。由於教育主權的收回,隨著許多外國傳教士的陸續撤離和外國教會勢力的削弱,武裝衝突事件的發生,蔣中正主導的政府的態度變化,共產黨武裝革命引起長期的內戰導致矛盾和衝突焦點的轉移,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非基督教運動的風潮逐漸平息下來。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