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汪兆銘
汪兆銘,字季新,號精衛,浙江山陰(紹興)人,生於廣東三水。為中國同盟會幹部、武漢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副總裁等,抗戰期間與日本合作,在南京建立政權。

汪兆銘幼年在家塾讀書。1901年以第一名中秀才,曾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聘為家庭教師;曾與古應芬等人在廣州組織群益學社,鼓吹新思想。1903年汪兆銘赴日留學,入法政速成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同盟會評議員、《民報》主編等。法政大學畢業後,汪兆銘隨孫中山赴南洋各地籌設同盟會分會,並擔任《中興日報》主筆。1910年3月汪兆銘謀炸攝政王載澧失敗,被判終身監禁。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大赦政治犯,汪兆銘出獄後協助斡旋南北議和,並推動袁世凱促使清帝退位。1912年9月汪兆銘與陳璧君結婚,赴法國學習文學。二次革命時被孫中山召回,失敗後再回法國,於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護國戰爭期間一度返國,袁世凱死後再赴法國。

1917年汪兆銘回國,於廣州政府工作,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宣傳部部長;同年11月隨孫中山北上,負責記錄孫中山的遺囑。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兆銘在蘇聯顧問支持下獲選為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延續聯俄容共政策。北伐期間,汪兆銘主持武漢國民政府,對抗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寧漢合流後汪兆銘短暫擔任國民黨特别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後赴法國。1929年回國與蔣中正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於1930年底遭開除黨籍。次年聯合反蔣各派另組廣東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九一八事變後,蔣、汪暫時放下矛盾,合組政府,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部長,後任內政部部長,暫兼鐵道部部長。1933年3月復任行政院長,主張對日談判。1935年11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汪兆銘遇刺重傷,次年赴德國就醫。

1937年汪兆銘回國,抗戰爆發後出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1938年獲選為國民黨副總裁、第一屆國民參政會議長、兼署外交部部長等。同年12月18日,與陳璧君等由重慶飛往昆明,次日逃往越南河內,發表「艷電」,主張中日應友好合作。1939年元旦,國民黨決議永遠開除汪兆銘黨籍,並撤除一切職務;同年5月,汪兆銘轉抵上海,次年3月30日,在日本主導下於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整合華北王克敏政權與梁鴻志政權,11月29日正式就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1944年3月汪兆銘赴日本治病;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留有《汪精衛文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