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武漢分共
武漢分共
時間
1927年07月15日
地點
湖北武漢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汪兆銘
、
馮玉祥
、
陳獨秀
、
鮑羅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武漢分共又稱七一五事變(中國共產黨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或視之為「清共」的一個環節)。事件爆發於1927年7月15日。在中華民國政府原本採取「聯俄容共」的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在北伐期間(1926年至1928年),國民政府內部對於是否繼續接納共產黨的問題產生爭論,甚至在1927年4月分裂成南京(蔣中正等領導)及武漢(汪精衛等領導)兩政府,即「寧漢分裂」。其後原本主張容共的武漢政府與共產黨發生磨擦,汪兆銘察覺蘇聯與中共的奪權計劃,馮玉祥等軍事實力派人士亦表態要求分共,汪乃於1927年7月15日在武漢召集會議,宣布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
背景:
一、國共關係緊繃,汪精衛護航共產黨
基於孫文主張的聯共政策,國共兩黨進行合作,但兩黨對於革命的認知和手段並不一致,一直存在矛盾與摩擦。北伐期間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使一部分原本支持國民政府的資本家利益受損;土地革命更造成國民革命軍中一部分地主家庭出身的將士不滿。因此國民黨開始出與共產黨切割的主張,蔣中正等國民黨右派更計畫儘早採用武力方式「清共」。國民黨左派、共產黨和共產國際代表等則決定推擁因中山艦事件(1926)與蔣不合而出國的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出來對抗。
1927年4月1日汪精衛回國,4月3日蔣中正、李宗仁等人先後與其見面,勸說其以國府主席身份領導國民黨分共;但汪精衛主張暫時容共。最後決定等待4月15日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再行解決國共糾紛,並決定先採取以下措施:
1. 通告中共領袖陳獨秀,立即制止國民政府轄區之共產黨員,暫時停止一切活動,聽候開會解決。
2. 對中央黨部之國民政府遷鄂後因被共黨操縱,所發命令不能健全,若以為妨礙黨國前途者,在四中全會召集前,可不接受之。
3. 軍隊應飭令各該管長官,取締有共黨搗亂之黨部、團體。
4. 工人糾察隊及其他武裝團體,應服從總司令(蔣介石)指揮,否則應視為反革命,嚴行取締。
然而4月5日,汪精衛私自與陳獨秀發表了《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聲稱國共將合作到底。此舉徹底激怒國民黨反共派,當晚汪精衛離開上海,前往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占多數的武漢國民政府。
二、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共事件,寧漢分裂
汪精衛以召集在漢的中央委員到南京開二屆四中全會名義,於4月10日抵達武漢,與唐生智、譚延闓等人會合。不料蔣中正聯合了胡漢民、李濟深等勢力,不待四終會舉行,直接於4月12日開始進行「清共」,並另行組建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震怒之下,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宣布開除蔣中正黨籍,並免去其所兼各職。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武漢亦召開群眾大會,汪精衛發表演說,痛責蔣中正,寧漢正式分裂。
三、軍方發動兵變,武漢勢力受損
武漢政府在四一二事變之後,與共黨關係仍甚為緊密,經常舉行「國共聯席會議」,轄區內工農運動也繼續展開,但這些行動激起了部分國軍,尤其是地主或工商業出身的子弟不滿。5月21日國軍第三十五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不久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也發動反共兵變。雖然武漢國民政府對此明令討伐,但在何鍵等人的偏袒下,沒有實際效果。許、夏兩人轉投南京,導致武漢國民政府失去了對湖北一部和湖南大部的控制。6月29日武漢警備司令李品仙和何鍵也公開反共,解除了漢口工人糾察隊武裝。
Top
發生過程:
一、汪精衛決定分共,馮玉祥從旁施壓
1927年6月1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攜一份《關於中國問題之決議》(通稱為五月指示)到達武漢,由於與汪關係良好,出於信任,他先把這份指示拿給汪精衛看。內容大意包括:
1. 必須直接佔領土地。
2. 動員兩萬共產黨員和兩湖地區五萬革命工農,組建自己的軍隊。
3. 從下層吸收新的工農領導人加入國民黨中央,改變國民黨目前的構成,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
4. 成立以著名國民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為首的革命軍事法庭,懲辦反動軍官。
汪精衛認為這幾項指示可能造成國民黨滅亡,但還是提出條件,要求蘇俄提供1500萬盧布貸款,莫斯科同意提供200萬援助。其後汪精衛對蘇聯顧問鮑羅廷表達不滿,揚言驅逐其回國。
《五月指示》讓汪精衛開始決定分共,但他希望能爭取到寧漢之外的第三方勢力馮玉祥的支持,藉以分共同時制蔣。於是私下派遣鄧演達聯絡馮玉祥,於6月10日-6月12日與馮在鄭州會晤,會中汪精衛同意盡可能給予馮玉祥優惠條件,但馮玉祥堅持汪精衛先行分共。由於馮玉祥佔有河南,地理上接近湖北,汪精衛只能遷就。事後馮玉祥又私下派李鳴鐘與蔣中正聯絡,6月19日與蔣在徐州會議,蔣中正同意給予更多財務等實利,且不強求其一起對付武漢政府,馮玉祥大為滿意,會後即以兩人名義發表通電,要求武漢驅逐鮑羅廷,實行清黨,完成北伐等等。
二、中共內部分歧,主動脫離國民政府
中共接獲《五月指示》之後,內部也有不同意見。陳獨秀認為不符合中國實際,回電報表示暫難執行,因此引來聯共和共產國際的不滿。6月30日中央擴大會通過了《國共合作十一條》,開始建議共產黨員以「請假」方式脫離武漢國民政府。
7月4日中共在漢口三教街緊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總書記陳獨秀和鮑羅廷均主張暫不應執行這份指示,遭到了激進派反對。此外,陳獨秀與鮑羅廷又決定在兩湖地區停止工農運動,以重建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的聯合戰線。共產國際認為陳獨秀、鮑羅廷以停止工農運動來換取在國民黨內苟存,犯了「機會主義」的錯誤,急令鮑羅廷返俄。7月8日共產國際要求中共黨員退出武漢國民政府。7月12日陳獨秀被解除中共總書記職務,另組成周恩來、李立三、李維漢、張太雷、張國燾為首的五人小組領導全局(後加入瞿秋白)。7月13日,中共發表宣言,正式退出國民政府。
三、武漢政府發表聲明,和平分共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主持召開國民黨會議,在會上公開《五月指示》,指責共產黨的政策,並主張以和平方式遣散共產黨人。這一主張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只有宋慶齡的代表陳友仁抗議並退場。會議最後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黨內和軍中的共產黨人立即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予以停職。但汪精衛亦表示無意採取暴力分共,武漢政府更派員到莫斯科,討論切實聯合辦法,保護中共黨員的個人身體自由。次日,汪精衛又以政治委員會主席團名義,抨擊共產黨「破壞革命」,並將武漢國民政府內的共產黨員一律停職。
歷史影響:
一、引發南昌起義事件
武漢國民政府於7月15日正式宣告分共之後,國共合作徹底破裂,武漢政府也與中共陷入對立。7月19日,中共及共青團對國民黨及汪精衛發動攻擊,26日,國民黨採取嚴厲措施,免去各機關中的中共黨員職務。決定組建自己武裝的中共,於8月1日在南昌發動起事,武漢方面決定予以鎮壓,打破了原本汪精衛希望和平分共、反對暴力打壓的原則。
二、寧漢復合
6月10日,馮玉祥以調解寧漢糾紛為由,在鄭州與武漢政府之汪精衛、孫科、譚延闓、唐生智等人進行會議。6月19日又在徐州與南京政府之蔣中正、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進行會議,取得雙方反蘇、反共、寧漢合作的共識。7月15日武漢正式宣布分共之後,當初造成寧漢分裂的容共與反共問題已不復存在,但武漢政府依然視蔣中正為首要敵人。
此時蔣中正面臨內外夾攻處境,一方面要安頓南京政府,一方面要應付北伐,而轄下桂系軍隊居功自傲,與蔣矛盾漸深。1927年8月蔣中正主持北伐失利,徐州失守,蔣中正歸罪並處決了第十軍軍長王天培,引起桂系領袖李宗仁、白崇禧不滿,於是擁兵抗令,不受蔣中正指揮,逼其辭職,8月13日蔣中正宣布下野。
8月19日,武漢政府宣佈遷都南京。9月初,汪兆銘親抵南京,寧漢正式復合(中共稱之為寧漢合流)。
Top
中外雜誌 226
‧
徐柏園的豪情
Top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汪精衛的悲劇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