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武漢分共
武漢分共
時間
1927年07月15日
地點
湖北武漢
相關人物
武漢分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武漢分共又稱七一五事變(中國共產黨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或視之為「清共」的一個環節)。事件爆發於1927年7月15日。在中華民國政府原本採取「聯俄容共」的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在北伐期間(1926年至1928年),國民政府內部對於是否繼續接納共產黨的問題產生爭論,甚至在1927年4月分裂成南京(蔣中正等領導)及武漢(汪精衛等領導)兩政府,即「寧漢分裂」。其後原本主張容共的武漢政府與共產黨發生磨擦,汪兆銘察覺蘇聯與中共的奪權計劃,馮玉祥等軍事實力派人士亦表態要求分共,汪乃於1927年7月15日在武漢召集會議,宣布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

背景:

一、國共關係緊繃,汪精衛護航共產黨

基於孫文主張的聯共政策,國共兩黨進行合作,但兩黨對於革命的認知和手段並不一致,一直存在矛盾與摩擦。北伐期間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使一部分原本支持國民政府的資本家利益受損;土地革命更造成國民革命軍中一部分地主家庭出身的將士不滿。因此國民黨開始出與共產黨切割的主張,蔣中正等國民黨右派更計畫儘早採用武力方式「清共」。國民黨左派、共產黨和共產國際代表等則決定推擁因中山艦事件(1926)與蔣不合而出國的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出來對抗。

1927年4月1日汪精衛回國,4月3日蔣中正、李宗仁等人先後與其見面,勸說其以國府主席身份領導國民黨分共;但汪精衛主張暫時容共。最後決定等待4月15日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再行解決國共糾紛,並決定先採取以下措施:

1. 通告中共領袖陳獨秀,立即制止國民政府轄區之共產黨員,暫時停止一切活動,聽候開會解決。

2. 對中央黨部之國民政府遷鄂後因被共黨操縱,所發命令不能健全,若以為妨礙黨國前途者,在四中全會召集前,可不接受之。

3. 軍隊應飭令各該管長官,取締有共黨搗亂之黨部、團體。

4. 工人糾察隊及其他武裝團體,應服從總司令(蔣介石)指揮,否則應視為反革命,嚴行取締。

然而4月5日,汪精衛私自與陳獨秀發表了《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聲稱國共將合作到底。此舉徹底激怒國民黨反共派,當晚汪精衛離開上海,前往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占多數的武漢國民政府。

二、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共事件,寧漢分裂

汪精衛以召集在漢的中央委員到南京開二屆四中全會名義,於4月10日抵達武漢,與唐生智、譚延闓等人會合。不料蔣中正聯合了胡漢民、李濟深等勢力,不待四終會舉行,直接於4月12日開始進行「清共」,並另行組建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震怒之下,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宣布開除蔣中正黨籍,並免去其所兼各職。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武漢亦召開群眾大會,汪精衛發表演說,痛責蔣中正,寧漢正式分裂。

三、軍方發動兵變,武漢勢力受損

武漢政府在四一二事變之後,與共黨關係仍甚為緊密,經常舉行「國共聯席會議」,轄區內工農運動也繼續展開,但這些行動激起了部分國軍,尤其是地主或工商業出身的子弟不滿。5月21日國軍第三十五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不久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也發動反共兵變。雖然武漢國民政府對此明令討伐,但在何鍵等人的偏袒下,沒有實際效果。許、夏兩人轉投南京,導致武漢國民政府失去了對湖北一部和湖南大部的控制。6月29日武漢警備司令李品仙和何鍵也公開反共,解除了漢口工人糾察隊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