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鮑羅廷
鮑羅廷 1884-1951
鮑羅廷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Borodin
名字
Mikhail
生日
1884年07月09日
卒日
1951年05月29日
籍貫
俄羅斯帝國維捷布斯克省亞諾維奇
組織
共產國際
學歷
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
相關事件
鮑羅廷,全名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 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俄籍猶太人,本姓格魯岑貝格(Gruzenberg, Грузенберг),1923年至1927年任共產國際駐中國、及蘇聯駐廣州政府代表,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中介者。

鮑羅廷出生於俄國西部的亞諾維奇(Yanovichi, Яновичи,今屬白俄羅斯),早年當過碼頭工人,1903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曾隨列寧流亡瑞士。1905年,鮑羅廷赴美僑居,入印第安那州瓦爾帕萊索大學就讀(Valparaiso University),並在芝加哥擔任俄籍移民的英文教師,且於當地結婚,曾加入美國社會黨。十月革命後,鮑羅廷回到俄國,在外交部任職。1919年,鮑羅廷出席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後派往國外活動,1923年奉派至中國,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蘇聯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在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下,鮑羅廷出任國民黨組織員,按照蘇聯共產黨的模式改組國民黨組織,成為孫中山重要顧問;許多早期中共人士皆曾在鮑羅廷手下工作,包括瞿秋白、楊明齋、張太雷等人。此外,鮑羅廷也負責接洽蘇聯的資金、軍火援助,並協助黃埔軍校的政戰制度成形。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時,鮑羅廷曾為孫中山起草了《致蘇聯遺書》。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鮑羅廷續任顧問,在國民黨左派重要成員廖仲愷遇刺後,鮑羅廷模仿蘇聯的三駕馬車領導模式(Troika, тройка),推動汪兆銘、許崇智、蔣中正三人合組特別委員會以穩定局勢。北伐開始後,鮑羅廷任國民黨中執會最高顧問,1926年遷往武漢,並大力推動反英運動,造成中英關係緊張,國民黨右派亦趁此大加撻伐。1927年4月,蔣中正發動清黨,解除了鮑羅廷的職務,鮑羅廷於7月離職,經蒙古回到蘇聯。回國後,鮑羅廷出任英文《莫斯科新聞》的主編。1949年,鮑羅廷捲入間諜案,並被指控為猶太復國主義者而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亞,1951年5月29日,鮑羅廷死於伊爾庫茨克(Irkutsk, Иркутск)的勞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