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漢分裂是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國民黨內人士對共產黨的態度分歧,加上蘇聯為赤化中國奪取政權而刻意指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國民黨內部進行分化,進而造成國民政府政局分裂的歷史事件。寧、漢分別指南京和武漢,前者是蔣中正等主張清黨的人士另組的南京國民政府,後者則是汪兆銘為首、繼續維持容共政策的原國民政府。
1927年4月12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在上海進行清黨,引起武漢政府及共黨不滿,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宣佈撤銷蔣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並開除黨籍。在南京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胡漢民、蔣中正、柏文蔚等及部分監察委員宣佈在南京組國民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寧漢正式分裂。同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汪兆銘識破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奪權計劃,宣布和平分共,寧漢分裂事件告終,9月南京、武漢政府重新合併。
背景:
1926年7月1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9月7日,北伐軍攻佔漢口,11月8日攻佔南昌,蔣到南昌指揮進攻孫傳芳。11月11日,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遷武漢。
1927年1月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移駐南昌。2月10日,國民黨在武漢召開中央執委全體大會。會後以汪兆銘、譚延闓、孫科、宋子文、徐謙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2月26日,南昌中央政治會議議決要求蘇俄第三國際撤回鮑羅廷。
1927年3月6日,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中國國民黨黨代表倪弼手下右派軍官槍殺了江西省總工會副委員長、贛州總工會委員長陳贊賢。隨後,蔣部陸續在九江、安慶、寧波和南京搗毀中國國民黨左派報社、工人總工會與中國國民黨左派領導黨部,槍殺、逮捕中國共產黨員與抗議遊行之工人群眾。
3月10日至17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八十名中,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秘書,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國民政府已由蘇聯顧問與共產黨勢力全權把持。隨後鮑羅廷在武漢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於1927年3月10日,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包括「統一革命勢力」、「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等反蔣方案。同時為防止蔣獨攬專權,選舉汪兆銘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中央黨部組織部長,並決議不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改為7人集體領導,免去原來由蔣擔任上述職務,將蔣降為普通委員。蔣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
1927年3月24日,中國共產黨成功策動南京事件,在外僑住宅屠殺洋人和洗劫外國領事館、教堂、學校、商社、醫院,引發國民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間的國際問題。1927年4月1日,汪兆銘從歐洲經莫斯科回到上海與蔣會面,汪承諾阻止武漢反蔣,而蔣則支持汪主持黨務。4月6日,張作霖得到了公使團的同意,派遣中國軍警突襲北京的蘇聯大使館、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公處,逮捕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並搜出共產國際發來的大量指示、訓令、顛覆材料和武器彈藥。
1927年4月9日,蔣離開上海赴南京。4月12日,蔣中正聯合上海青幫、洪門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組織的「上海共進會」,聯同軍隊在上海在上海發動清黨(中國共產黨稱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解散上海總工會等組織,捕殺共產黨員。
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宣佈撤銷蔣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並開除黨籍。在南京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胡漢民、蔣中正、柏文蔚等及部分監察委員宣佈在南京組國民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寧漢正式分裂。武漢方面即下令開除蔣中正的黨籍並予以通緝,南京亦下令通緝約二百名共產黨人。4月19日,蘇聯召回北京駐華代辦及大使館職員。4月21日,軍事委員會自廣東遷南京辦公,蔣發表《告全體將士書》。4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由汪精衛領銜,孫科、鄧演達、宋慶齡、張發奎、吳玉章、毛澤東、惲代英等聯名發佈通電,斥責蔣之分裂行為。
1927年5月中,經過李宗仁及朱培德居中斡旋,武漢及南京避免開戰,決定暫時分頭繼續北伐。月底,蘇俄共產國際決議改變中華共產黨方略,準備武裝工農成立新軍、徹底進行土地改革;但仍然留在中國國民黨內,使中國國民黨及武漢政府成為工農革命獨裁機構。
1927年7月,武漢汪兆銘政府識破蘇聯侵華企圖,知悉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國民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武漢政府權力之策略後,遂決定在武漢和平分共,取締中國共產黨言論,又通過「取締共產議案」,罷黜鮑羅廷及其他蘇聯顧問。
7月2日,武漢政府宣佈解散中國共產黨機關,同時調掌握之各軍沿長江而下,準備東征南京。7月13日,中國共產黨決定撤回參加武漢國民政府之共產黨員。7月15日,武漢政府宣佈分共。廣西、廣東和湖南等省亦分別在李宗仁、李濟深、何鍵、朱培德等主持下開始清共。中國共產黨在幾次武裝暴動失敗後,退到農村地區發展。
8月19日,武漢政府宣佈遷都南京。9月初,汪兆銘親抵南京,寧漢正式復合。
歷史影響:
寧漢分裂可以說是蔣中正在國民黨內勢力崛起的證明,當時共產黨員及蘇聯顧問已經掌握了國民黨及國民政府內大部分勢力,然而蔣中正的反共清黨主張與行動卻受到許多大老支持,即使遭到黨紀處分也能另組政府與之抗衡。
1927年7月,汪兆銘雖已查知蘇俄利用共產黨侵吞政權的企圖,並且宣布分共,然而與蔣中正之間仍存有心結,這也是寧漢分裂真正的問題癥結之一。1927年8月14日,蔣中正宣布下野,也製造了寧漢復合的契機。9月武漢及南京國民政府整合,同年底蔣中正復出,也重新鞏固了對國民黨及政府的勢力。
對共產黨方面,經過清黨的打擊和寧漢分裂又合流的影響,與國民黨的關係徹底決裂,並且將矛頭指向主張合作的陳獨秀等大老,從此堅定走向武裝革命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