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整理黨務案
整理黨務案
時間
1926年05月15日 ~ 1926年05月22日
地點
廣州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譚延闓
、
朱培德
、
宋子文
、
鮑羅廷
、
張靜江
、
吳稚暉
、
孫科
、邵元沖、
譚平山
、
張國燾
、
何香凝
、
柳亞子
、
陳獨秀
、汪精衛、
葉楚傖
、
顧孟餘
、
毛澤東
、
林伯渠
、
甘乃光
、
瞿秋白
資料來源:華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蔣中正等9人聯名提出的排斥共產黨的《整理黨務決議案》,意圖在於把共產黨人排擠出國民黨中央領導機關,打擊國民黨左派,掌控國民黨最高領導權。
背景:
中山艦事件後,蔣中正即策劃從國民黨的領導機構中排擠共產黨、全面控制國民黨的黨權。
1926年4月1日,蔣中正與譚延闓、朱培德、宋子文等提出‘整軍肅黨、準期北伐’的建議。
4月6日,蔣中正向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提出召開國民黨第二次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案,國民黨中央接受了他的提議。
鮑羅廷與蔣中正會商國共合作問題時,未經與中共中央商量即達成‘整理黨務’的8項協定。這時,張靜江、吳稚暉、孫科等聚於廣州,為蔣中正出謀劃策,制定「整理黨務案」的具體計畫;邵元沖等西山會議派分子也紛紛雲集廣州,四處活動。
Top
發生過程: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在廣州召開,出席會議者共40多人。會議選舉譚延闓、蔣中正和譚平山等為大會主席團成員;蔣中正宣佈開會理由,矛頭直指共產黨,指責‘自從先總理逝世之後,本黨內部,日益糾紛,一般跨黨黨員,時有軌外行動’,‘反客爲主’等等。
會議之前,蔣中正於13、14日分別與張靜江、鮑羅廷、譚平山、張國燾等談話,討論整理‘黨事’及國共‘妥協’條件,對共產黨的活動提出了嚴厲限制的條例。
隨後在會議中,由蔣中正、譚延闓、孫科等9人,提出《整理黨務案》,核心內容爲4項原則:1、改善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2、糾正黨內跨黨黨員之軌外行動及言論;3、保障國民黨黨綱黨章的統一權威;4、確定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之地位與其意義。此案並提出組織「國民黨與共產黨聯席會議」,其目的爲‘總期跨黨黨員不再有違背規約之行爲’;而會議之議事範圍,‘爲審查跨黨分子違背紀律及兩黨之糾紛問題’。
蔣中正藉口要改善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揚言為避免共產黨在國民黨內的力量發展引起‘黨內糾紛’,應有一個‘消除誤會的具體辦法’,提出所謂《整理黨務決議案》。
決議案的主要內容是: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中央、省、特別市黨部中擔任執行委員,其數額不得超過各該黨部委員數額的3分之1;共產黨員不得擔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國民黨員不得加入共產黨;共產黨須將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名單交國民黨中央主席儲存;共產黨對參加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的指示,須事先提交國共兩黨聯席會議通過方能下達等。
在《整理黨務案》之外,蔣中正又單獨提出國共「協定事件」8條提案:1、共產黨應訓令其黨員,改善對於國民黨之言論態度,尤其對於總理之三民主義,不許加以懷疑或批評;2、共產黨應將國民黨內之共產黨黨員全部名冊,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保存;3、中央黨部部長須不跨黨者方得充任;4、凡屬於國民黨黨籍者,不許在黨的許可以外,有任何以國民黨名義召集之黨務集會;5、凡屬於國民黨黨籍者,非得最高黨部之命令,不得別有組織及行動;6、中國共產黨及第三國際,對於國民黨內的共產分子,所發一切訓令及策略,應先交聯席會議通過;7、國民黨黨員未受准許脫黨以前,不得入其他黨籍,如既脫黨籍而入共產黨,以後不得再入國民黨;8、黨員違反以上各項時,應立即取消其黨籍,或依其所犯之程度,加以懲罰。
以上4項原則和8條提案,是在改善和調整兩黨關係的表面文字之下,運用國民黨的組織機制,通過中央的名義,公開地和全面地限制、排斥共產黨;國民黨左派何香凝、柳亞子等都投票反對;中共中央領導人陳獨秀等和蘇聯顧問鮑羅廷以及張國燾採取妥協退讓的態度,他們派張國燾等到廣州指導出席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的中共黨團。張國燾強使共產黨員接受這個提案,使《整理黨務決議案》得以順利通過,陳獨秀亦交出了第1軍軍內跨黨籍的300多名共產黨員名單,最後共產黨實行退讓。
上述兩個提案在文字上略作修訂,並分別正名爲《整理黨務第一決議案》及《整理黨務第二決議案》,於5月17日穫得通過。
5月18日,蔣中正等又在會上提出《選擧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案》;中央常委是國民黨二大新設機構,由9人組成,而沒有中央常委主席之設置。當時大會祕書長吳玉章解釋,這樣做是爲了使‘此後凡百事務,當必以多數人負責之故,而進行敏捷’。蔣中正這個提案,含有改變國民黨中央領導體制的意義,其用意是進一步從組織上排斥汪精衛。
國民黨人稱整理黨務四個決議案中,以這個議案爲最關鍵和最重要,關係到本黨組織歷史重心的重建。這個提案被正名爲《整理黨務第三決議案》,獲得通過,並選擧張靜江爲中央常委會主席;張靜江是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蔣中正爲了使張當選,竟在其提案中規定可由‘監委’委員任‘執委’主席,這也是因人設置的一個典型事例。
至此,原任國民黨中央部長的共產黨員全部離職,換上了國民黨右翼分子。張靜江代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葉楚傖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顧孟餘代理中央宣傳部部長,邵元沖任中央青年部部長,蔣中正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兼軍人部部長,隨後,又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5月20日,蔣中正又在會上重新登記黨員的提案(《整理黨務第四決議案》),進一步控制共產黨員的活動。
5月20日,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閉幕。按照《整理黨務案》的要求,在25日召開的第28次中央常務會議上,毛澤東(缺席)提出辭去宣傳部代部長職務,林伯渠提出辭去常務委員會祕書及中央財政委員兩職(未提辭農民部長職),譚平山(缺席)提出辭去常務委員會祕書職務(未提辭組織部長職)。28日,張靜江主持第29次中央常務會議,‘照准’三人辭職。張靜江提議:由蔣中正任組織部長,顧孟餘任代理宣傳部長,甘乃光任農民部長。
自此,蔣中正開始掌握國民黨最高軍事權利,一手控制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右派勢力也在國民黨中央佔據了優勢。
1926年6月1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致信共產黨,提出根據「整理黨務案」的規定,成立兩黨聯席會議;國共兩黨聯席會議的成立,完全是「整理黨務案」的結果。
歷史影響:
「整理黨務案」出台後,蔣中正取得了國民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權,蛻變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新右派的代表,為發動北伐戰爭準備了條件。
中國國民黨中央指派張靜江、蔣中正、吳稚暉等為中國國民黨出席聯席會議的代表;隨後,中共中央指派瞿秋白、譚平山、張國燾為中共出席聯席會議代表。在中國國民黨聯席會議代表中,幾乎全是右派人物,進一步加劇了統一戰線破裂的危險。
(資料來源,參考:華人百科、百度百科、中文百科線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