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西山會議派
西山會議派
時間
1925年11月23日 ~ 1927
地點
北京、上海
相關人物
孫文
、
鮑羅廷
、戴傳賢、
林森
、
居正
、
鄒魯
、
葉楚傖
、
張繼
、
戴季陶
、
謝持
、
覃振
、邵元沖、沈定一、
茅祖權
、
張知本
、
傅汝霖
、石瑛、
石青陽
、
孫科
、吳稚輝、
伍朝樞
、
鄧澤如
、汪精衛、
段祺瑞
、
廖仲愷
、
鄧演達
、
李大釗
、
于樹德
、恩克圖巴、
王法勤
、
丁惟汾
資料來源:中文百科在線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西山會議,指中國國民黨部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參加這一全會的國民黨政治人物,被視為國民黨內部的一個右翼政治派別“西山會議派”。
背景:
1924 年,孫文「以俄為師」改組國民黨,較顯著的影響包括黨章的定型、基層組織的建制、將政黨置於國家之上、從「菁英的黨」轉向「國民的黨」、黨軍的建立等等。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以漸成逆轉之勢,從「容共」(國民黨容納共產黨)逐漸變成「容國」(共產黨容納國民黨)。
因為鮑羅廷的專權以及中共份子活動的積極,使得國民黨內部權力傾軋的情況相當嚴重。1924年6月,張繼等人便已向孫文對黨中的中共份子提出彈劾。張繼等人本是國民黨最初贊成容共,而容共後擔任中國國民黨監察委員的資深黨員。孫文去世後,原本傾向中共的國民黨理論專家戴傳賢,也在理論上駁斥中共曲解三民主義的國民革命運動。而廖仲愷被刺後,許多被中共列入右派的國民黨中堅份子如林森、鄒魯等人,也都被迫離開廣東。
Top
發生過程:
1925年9月,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爲了孤立英帝國主義,阻止北京段祺瑞政府同帝國主義妥協,決定派遣“廣東國民外交代表團”北上,到各省宣傳沙基慘案真相和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並決定林森爲總代表、鄒魯爲祕書,限期率領代表團北上。鄒魯、林森從廣州抵達上海後,即與謝持、戴季陶、葉楚傖、邵元沖等密謀,決定在北京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進行“反共清黨”,在上海、北京等地,他們到處蒐羅反共分子,建立和發展“孫文主義學會”等反動組織,並到處攻擊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爲其召開“反共清黨”會議作組織準備和輿論準備。孫科、伍朝樞、鄧澤如等則積極地籌集活動經費。
10月21日,鄒魯、林森二人來到北京執行部,限該黨部於兩天內召集在京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但會議內容又祕而不宣。執行部常務委員李大釗、于樹德、恩克圖巴、王法勤、丁惟汾等“以爲這事破壞黨紀,沒有商量之餘地”予以拒絕。謝持、鄒魯等惱羞成怒,遂糾集“國民黨同志俱樂部”和“民治主義同志會”的黨員到北京執行部搗亂,並準備強佔北京執行部。
1925年11月,中國國民黨一中四次全會召開前夕,張繼、林森等人在戴傳賢、孫科(孫文之子)、吳稚輝(資深黨員)的支持下,前往孫文靈前(暫厝地北京西山碧雲寺),自行召開了中國國民黨一中四次全會,史稱「西山會議」。
出席西山會議的主要人員有林森、居正、鄒魯、葉楚傖、張繼、戴季陶、謝持、覃振、沈定一、茅祖權、張知本、傅汝霖、石瑛、石青陽等14人;上述多人頗多為佛學素養極深厚之居士學者,有別於孫文基督教信仰,可說是當年中國佛教在家信士領袖大集結。西山集結初始意並非為政治,是至孫文靈柩所在碧雲寺超度誦經唸佛;敵對的國民黨能到北京西山,也因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信仰佛教,所促成因緣。
1925年11月23日,西山會議通過決議,宣佈中國共產黨非法,並通過了“取消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中之黨籍”、“開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的共產黨員”、“解雇顧問鮑羅廷”等反蘇、反共、反對國共合作等議案,並懲處汪精衛,廣東方面當然不予承認。會議後,張繼、林森、戴傳賢、孫科等人另外設立了國民黨中央黨部於上海,一般將此派人物歸為國民黨的「西山會議派」,與廣州國民黨中央相對抗。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政治綱領是反共,因此,在共產黨內部,西山會議派亦被稱為國民黨黨內的右派勢力。西山會議派反對汪精衛的聯共,長期與支持“聯俄容共”的國民黨內部以廖仲愷、鄧演達為首的左派不合。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派的決議,決定永遠開除鄒魯、謝持的黨籍。
1927年,蔣中正發動清黨後,通令取消“打倒西山會議派”的決議,恢復鄒魯等人黨籍,同時停止與蘇聯的合作,打擊鄧演達為首的國民黨左派。因此,亦有學者認為國民黨從此自左翼政黨轉變為右翼政黨。
歷史影響:
由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反右空氣,彌漫域中”、“打倒右派”的呼聲太過強烈,使西山會議派聲名狼藉,陷於孤立。另外,西山會議派素來以孫文時代長老自居,惹蔣中正反感;再者,蔣重用CC派、黃埔派、軍統局,西山會議派自此日薄西山,轉至教育體系教導國父思想。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中文百科在線、中華百科全書)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