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伐
北伐
時間
1926年07月09日 ~ 1928年12月29日
地點
廣東、湖南、武昌、江西、福建、山東、河北
相關人物
馮玉祥
、
閻錫山
、
張作霖
、
孫文
、
蔣中正
、
李宗仁
、
白崇禧
、
何應欽
、
吳佩孚
、
孫傳芳
、
鮑羅廷
、
張學良
資料來源:中華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國民革命軍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為爭奪統治權而向北洋軍閥發動的內戰,因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常簡稱為「北伐」或「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在1926年7月9日從廣東起兵,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但前進至華中時,國民政府內部因對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態度不同而一度分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復合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上,西北馮玉祥和山西閻錫山也加入,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首領張作霖從北京撤往東北但遇刺身亡,其子張學良於該年12月29日宣佈服從國民政府,北伐宣告完成,中國進入訓政時期。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的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的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了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一連串內鬥衝突;而戰爭期間與國民政府決裂的中國共產黨開始與國民政府對抗,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內戰的發生。
背景: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北京袁世凱達成南北議和,由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換得清帝遜位。為限制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內閣政體。
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結束,代表南方革命勢力的國民黨取得議會多數。國民黨幹事長宋教仁在赴北京組閣途中,於上海被暗殺。國民黨指責袁世凱為暗殺主謀,與其勢成水火,發動一系列戰爭反袁及其掌握的北洋政府。
1916年,袁世凱稱帝不遂而死,之後內部分裂,北洋政府形成三股勢力: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曹錕為首的直系和張作霖的奉系。他們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戰。1920年,曹錕與段祺瑞爆發直皖戰爭。1922年,發生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張作霖擊敗直系吳佩孚。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大總統曹錕,驅逐溥儀,並電邀孫北上共商國是。孫抵達北京前,馮玉祥事先與張作霖商定,邀段祺瑞入北京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終止《臨時約法》和取消中華民國初年國會。孫到北京後,宣傳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段祺瑞則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後會議。1925年10月,吳佩孚、孫傳芳指揮直系軍閥於長江流域爭奪北洋政府領導權,向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發動反奉戰爭。
南方國民政府方面,1919年,孫將革命勢力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代初,孫在蘇聯幫助下,組建黃埔軍校,並與中國共產黨合作。
1925年2月1日,善後會議召開。同月,孫令蔣中正率黃埔軍校師生共三千人攻打陳炯明,鞏固廣東國民政府根據地。7月,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成為國民政府,並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黃埔學生軍和轄下各地方部隊為國民革命軍。同時,加大收編南方各省降部,李宗仁、何應欽、譚延闓、程潛、吳鐵城、唐生智等中國近代著名人物,均於此時加入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直至1926年7月,國民政府共收編擴充國民革命軍至八個軍,共十萬餘人。
在國民政府北伐之前,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形勢呈現多方格局,除國民政府控制兩廣一帶外,張作霖為首的奉系掌控北洋政府,並轄有華北、東北等地;直系吳佩孚佔據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以及河北、陝西部分地區,同時握有京漢鐵路;孫傳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控制蘇浙滬贛等地;閻錫山掌握山西。北洋各軍閥彼此爭戰,無力顧及國民政府,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創造契機。
Top
發生過程:
一、北伐政策的決議
1925年孫中山逝世北京後,中國共產黨發表北伐必敗論,反對北伐統一。1926年3月發生中山艦事件,國民政府主席汪兆銘與中國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相繼出走,蔣中正忙於整頓黨務,北伐問題暫時擱置。
1926年5月,湖南代理省長唐生智歸附國民政府。吳佩孚命葉開鑫為湘軍總司令,率部進攻唐部,進佔湖南。5月5日,李宗仁宣布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並赴廣州與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達成共識,要求國民政府趁機進行北伐。
5月2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通過北伐決議案,任命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籌建總司令部、推舉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等具體計劃階段。至5月底,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八旅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先期入湘,增援唐部,成為北伐之前哨戰。
二、誓師北伐
1926年6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7月4日,在廣州發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7月9日,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後消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國民政府以兩廣為基地,以主力進軍湖南。
三、進軍兩湖,攻取武漢
1926年6月初,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第八旅分別在淥田(今湖南安仁北)和金蘭寺等地擊潰葉開鑫一部,雙方對峙於淥水、漣水一線。陳銘樞部與張發奎部分別由高州和瓊崖兩地開拔援湘。7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軍、第八軍分別在安仁、永豐(今湖南雙峰)地區集中後,分路並進。第四軍克醴陵,第八軍三個師佔湘潭,另兩個師和第七軍一個旅攻寧鄉。7月11日,國民革命軍進佔長沙,迫葉開鑫部退守汨羅江北岸。8月19日,第四軍攻克平江,向通城進擊;第七軍佔領浯口,向羊樓司進發。8月22日,第八軍攻克岳陽。葉開鑫部萬餘人退據粵漢鐵路上的要隘汀四橋,吳佩孚急調一個混成旅和一個團馳援,企圖憑險固守。8月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六個團發起攻擊,激戰一晝夜,不克。吳佩孚親臨督戰,雙方互有勝負。8月27日,張發奎親督三十五團,和葉挺獨立團迂迴吳軍側後,突然猛攻,佔領汀泗橋。吳軍前後受攻擊,退守賀勝橋。吳佩孚親率兩個師增援。
8月30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與吳軍展開激戰,葉挺獨立團首先攻入吳軍陣地,其他各部隨即擴大戰果,取得賀勝橋大捷。吳軍退守武漢。9月1日,第四軍、第七軍逼近武昌,9月3日、9月5日兩次攻城不克,遂封鎖圍困。這時,漢陽守軍一個師起義,吳佩孚率一部退往河南信陽。第八軍9月6日進漢陽,9月7日佔漢口,主力乘勢進佔武勝關。10月10日,葉挺獨立團首先攻佔蛇山,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昌,二萬多守軍全部被殲。10月,於武昌戰鬥中,攻克武昌城,生擒劉玉春、陳嘉謨,至此吳佩孚在武漢軍力全部消滅。
二、攻取江西
8月下旬,孫傳芳見吳軍瀕於崩潰,決定從江蘇、浙江、安徽調兵十萬,會同駐江西部隊兩萬餘人,向南潯鐵路沿線和江西湖北邊境集中,企圖截斷武昌至長沙鐵路,攻取湖南、湖北。國民革命軍乘孫軍尚未集結,於9月上旬分三路從南部、西部、北部進入江西,圍攻南昌。然而由於孫軍回師救援,國民革命軍各軍未能同步,南昌被孫軍奪回。國民革命軍決定先集中兵力破南潯鐵路,再圖南昌,並調第四軍由湖北入江西。10月20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在第二軍配合下攻克臨川(今撫州),截斷江西福建通路。11月2日開始進攻,截斷南潯鐵路。11月4日攻克九江。永修、樂化等地孫軍潰逃,在滁槎附近被殲一萬五千人。南昌守軍負隅頑抗,蔣親臨督戰。11月8日,國民革命軍攻佔南昌,殲滅守軍萬餘人。孫軍精銳盡喪,殘部敗退安徽南部及江蘇浙江一帶。
三、攻取福建
孫傳芳軍駐福建的五省聯軍福建總司令周蔭人部四個軍三萬餘人,為策應江西作戰,進軍粵東,試圖將國民革命根據地連根拔除。1926年10月上旬,攻佔廣東蕉嶺、鬆口、饒平等地。
周蔭人原屬直隸,並非當地出身,且在福建風評不佳,因此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決定主動出擊擊潰其主力,蔣中正也派遣李大超前至閩軍中收買分化。10月中旬,何應欽整合廣東保安團與黃埔軍校在學生作為防禦主力,第一軍第三師譚曙卿則作為攻擊矛頭,於10月9日和第十四師主力進襲擊周部後方,佔領永定,然後回師鬆口;此時,周部第二軍兩個師在蕉嶺起義,並配合作戰,殲滅周部第三軍。周部在永定戰鬥之役遭受國民革命軍與城內民眾的聯合夾擊崩潰,僅帶少數侍衛逃出。是日,第十四師馮軼裴擊潰閩軍劉雲峰旅,國民革命軍俘虜4,000人,繳獲4,000餘支槍械與十多門火炮。周部第四軍和第二軍殘部退往長汀。10月13日,第一軍於梅縣鬆口戰鬥擊潰劉俊、李寶珩旅,在不到一星期,周蔭人主力已損近半。受此影響,曹萬順與杜起雲兩旅於10月17日接受國民政府收編建議,倒戈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何應欽則升任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揮軍福建。10月下旬,第十七軍由上杭沿汀江兩岸向北推進,在由江西入福建的第十四軍第二師配合下,相繼佔領龍溪、晉江、莆田、永泰,逼近閩侯。
蔣令入閩部隊在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赴贛參戰,先後攻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11月,先後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全境平定。12月初,自江西東部入福建的第二軍第六師進佔建甌,切?福建、浙江孫軍的聯繫。駐福建海軍第一艦隊起義,於12月2日決定接受廣東國民政府改編。周部駐閩侯一個旅投誠,國民革命軍於12月9日佔領閩侯,周部退往浙江。東路軍於12月間佔領福建全省,向浙江挺進。
四、攻取南京
孫傳芳連遭失敗,求援於奉軍。張作霖企圖乘機奪佔孫、吳的地盤,派一部接防江蘇、安徽北部,一部入河南增援吳佩孚。孫傳芳收集殘部八萬餘人,分佈在滬寧鐵路、滬杭鐵路沿線和安徽南部地區。1927年初,國民革命軍為肅清長江下游之敵,分三路進軍。中路軍(分江左軍和江右軍)分別由湖北、江西沿長江向安徽、江蘇推進,主攻南京;東路軍由福建、江西分路入浙江,進軍淞滬,助攻南京;西路軍由湖北入河南,牽制北面之敵。1月上旬,東路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在富陽遭孫軍一部反擊,退至衢縣(今衢州)。1月27日,第一軍協同第二十六軍反擊,在龍游附近擊潰孫軍,2月上旬,進佔金華、蘭溪,繼而在桐廬和富陽擊敗孫軍,2月18日佔領杭縣(今杭州)。]2月底,國民革命軍佔領浙江全境。3月上旬,東路軍開始進攻淞滬,至3月20日,一部經太湖以西進佔武進(今常州),截斷滬寧鐵路,主力連克松江、吳縣(今蘇州),逼近上海。[3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區委員會決定於當日把工人罷工轉入工人武裝暴動。計其武裝:手槍二百五十支、手榴彈二百枚。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激戰兩天一夜佔領上海後,東路軍才開進市區。中路軍(第二軍、第六軍)的江左軍由湖北東部向懷寧(今安慶)挺進,孫軍陳調元、王普等部相繼起義,懷寧不戰而下。中路軍的江右軍從江西境沿長江南岸東進,相繼攻克蕪湖、當塗,3月23日佔領南京。此時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軍隊幾乎消滅殆盡,孫傳芳一度求和,遭蔣中正拒絕。
五、國共分裂
1927年3月10日至3月17日,在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八十名中,中國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秘書,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國民政府已由蘇聯顧問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全權把持。鮑羅廷並在武漢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憑藉掌握中共與國民黨左派進而取得政治主導權,以所謂「提高黨權」、「反對軍事獨裁」、「打倒新軍閥」為理由,於1927年3月10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通過了「統一革命勢力」、「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等反蔣方案,隨即在蔣北伐途中剝奪蔣主席職務,降其為普通委員。蔣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
4月12日,蔣在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另立南京國民政府,搜捕並處決中國共產黨員。鮑羅廷也秘密策動郭松齡將軍反對張作霖。張蔣兩人1926年秋天就開始秘密接觸,兩人分別派唐生智和楊宇霆作為代表,展開秘密會晤,達成了共同驅逐共產國際勢力的協議,4月6日,張作霖得到公使團同意,在北京搜查蘇俄大使館、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公處,逮捕了躲藏在其中多時的58名中國人,包括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搜出的秘密文件中,包括莫斯科蘇聯共產黨給當時尚是革命政府顧問的鮑羅廷的電報,以及蘇聯企圖赤化中國之相關文件等等,證實蘇聯全面指揮取代中國政府運動。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則強烈譴責中國國民黨粗暴侵犯蘇聯使館尊嚴。4月19日,蘇聯召回北京駐華代辦及大使館職員。
1927年5月,蔣中正一方面繼續北伐作戰方案,分全軍為三路進攻。同時組織清黨委員會,全國各省厲行清黨。
六、全國統一
1927年5月,北伐軍先後克復揚州、泰州、徐州、蚌埠。5月中旬,第二縱隊殲滅奉軍七個團佔領西平、漯河;第一縱隊擊敗奉軍一部於上蔡,迫其一個旅投降。奉軍約七萬人,企圖在臨穎決戰。5月27日,第二縱隊發起進攻,受挫,第一縱隊馳援,奉軍傷亡逾萬,向北撤退。5月28日,唐生智部佔領臨後,分別向鄭縣、開封挺進。馮玉祥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後,進軍甘肅、陝西,轉師東進,5月27日攻克洛陽,6月1日與唐生智部會師鄭縣。
6月,克復鄭州、許昌。6月7日,清江浦克復,孫傳芳通電下野。國民革命軍佔領開封,奉軍敗走河北、山東,吳佩孚率少數衛隊逃往四川。7月, 雲南、四川皆歸附中央。
1927年12月3日至12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預備會,會議最後一天恢復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8年1月4日,蔣中正進南京呈報正式復職,並致電馮玉祥、閻鍚山及各將領準備繼續北伐。2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命統歸蔣指揮。
1928年4月,國民革命軍,連續攻克郯城、台兒莊、鄆城、韓莊、臨城、棗莊。第三軍團在魚臺失利,蔣電令各軍赴援。張宗昌下總退卻令,孫傳芳則糾集餘部頑抗。4月下旬國民革命軍連戰連勝,張宗昌部敗退灤洲,孫傳芳在北京宣布下野,張、孫殘部向國民革命軍投降。
1928年5月1日,革命軍攻克濟南,日軍為阻其北上,製造五三慘案,包括國民政府外交特派員蔡公時等濟南軍民共有超過六千人慘遭殺害。蔣中正欲以北伐為優先,不願此時與日本衝突,下令濟南部隊不得還擊,於5月3日夜退出城郊,並派員與日軍師團長福田商約束部隊,但未獲共識。5月4日、5月5日,日軍仍繼續攻擊,並暗助軍閥張宗昌以飛機炸北伐軍司令部,蔣留下李延年步兵團駐守,北伐軍繞路繼續北上,連續攻克平陰、禹城、石家莊、臨沂、德州、定縣、張家口、保定。
1928年6月4日晚,張作霖撤離北京,退出山海關外,列車在到達瀋陽附近皇姑屯(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炸毀。張作霖重傷死亡。6月8日,國民革命軍開入北京。
張作霖死後,其子張學良痛恨日本關東軍殺父之仇,不願再受日本要脅擺布,12月宣布服從國民政府領導,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東北易幟。此舉宣告北伐戰爭結束,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形式上統一中華民國。
歷史影響:
一、全國統一,邁向建設之路
北伐的成功,結束了南北政府分立的局面,即使軍閥、派系勢力依舊陰魂不散,形式上終究達成了全國統一的目標,中央政府得以推動全國性的發展與建設,也才有1927~1937黃金十年的成果。
二、國共矛盾激化,埋下內戰伏筆
北伐期間,國共矛盾一再浮現,甚至發動清黨行動,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黨徹底與共產黨決裂。共產黨確立以工農問題作為共產革命的根基,在北伐戰爭期間組織農會,擴大工農運動,迅速擴張勢力。1928年日本製造五三慘案,全國激憤,蔣中正為顧全北伐實力選擇忍讓,卻給了共產黨操作空間,一步步攏絡民心,建立群眾基礎。
三、軍閥勢力猶為隱患
北伐行動主要討滅對象為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支,對於其他派系軍閥則採懷柔收編政策,保留其軍隊領導權及地區控制權,因此北伐完成之後,地方割據情形仍在,中央政府徒具形式卻無權控制。當中央與地方產生利益衝突(如稅收、軍權等),或是中央政府內部分歧時,隨時可能再次分裂陷入內戰。1930年的中原大戰就是證明。
Top
中外雜誌 1
‧
小諸葛白崇禧
中外雜誌 2
‧
李子寬談陳炯明叛變
中外雜誌 10
‧
李烈鈞失意始末
中外雜誌 11
‧
我的丈夫谷正倫(四)
中外雜誌 12
‧
我的丈夫谷正倫(五)
中外雜誌 14
‧
我的丈夫谷正倫(七)
中外雜誌 19
‧
小氣和洩氣
‧
金陵虎踞龍蟠(記舊遊之二)
中外雜誌 36
‧
記羅志希先生
中外雜誌 41
‧
六十年來的中國(四)
中外雜誌 42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五)
‧
出川見聞-抗戰採訪錄第一章
‧
李家鼐與蔣鼎文:可貴的師生風義
中外雜誌 43
‧
出川見聞(續)-抗戰採訪錄第一章
中外雜誌 45
‧
從羊城暴動到西子風波獄
中外雜誌 54
‧
現代徐霞客──丁文江(三)
中外雜誌 58
‧
譚延闓宏濟艱難──譚延闓通而有節之三
中外雜誌 65
‧
中州奇俠樊鍾秀(續完)
‧
李明灝風流孽債
‧
邱清泉汗馬黃沙(續完)
中外雜誌 66
‧
汪偽政權群魔亂舞-滬上往事之七
中外雜誌 69
‧
陳濟棠受命艱危
中外雜誌 70
‧
楊永泰遇難餘波
中外雜誌 82
‧
戎馬生涯(四)
中外雜誌 83
‧
戎馬生涯(五)
中外雜誌 86
‧
師承小記 ─追隨統帥見學述要
中外雜誌 95
‧
不平凡的中山大學五十年
‧
戎馬生涯(十七)
‧
戴傳賢的一生(四)
中外雜誌 96
‧
萬耀煌回憶錄(六)
中外雜誌 99
‧
萬耀煌回憶錄(八)
‧
戴季陶先生與中山大學(續完)
‧
鍾榮光興嶺南大學
中外雜誌 100
‧
早年留法回憶
‧
侍從 蔣公見聞錄(續完)
‧
蔣介石先生創造的歷史記錄
中外雜誌 102
‧
從「九一八」到「七七」(上)──關山煙塵記第一章
‧
從政閒話(一)
中外雜誌 103
‧
公共衛生元老方頤積博士
‧
懷金陵‧憶往事 ──浮生散記之一
中外雜誌 104
‧
呂苾籌書生本色
‧
追懷孫哲生先生
中外雜誌 105
‧
陳炯明反覆無常
中外雜誌 107
‧
閒話江浙戰爭-記民國十三年齊燮元與盧永祥之戰
中外雜誌 109
‧
北伐前後-我的戎馬生活
‧
戴雨農其人其事﹙一)
中外雜誌 110
‧
北伐前後﹙續完)-我的戎馬生活
‧
永懷 蔣公
‧
我對 蔣公的懷念
中外雜誌 111
‧
大學生活之回憶
‧
百戰功高黃克強﹙四)
‧
西安八月之圍:楊虎城苦戰劉鎮華
‧
梅光迪段錫朋熊育錫-當代教育先進傳之四
中外雜誌 113
‧
吳稚暉西南行
‧
胡景翼與國民二軍(下)
‧
孫傳芳陳儀與夏超
‧
清黨與北伐(二)
‧
粵海舊聞錄(八)
中外雜誌 114
‧
中原大戰中的驚險一幕
‧
清黨與北伐(三)
‧
馮玉祥與西北軍(一)
‧
粵海舊聞錄(九)
‧
鎮西將軍楊德亮
中外雜誌 115
‧
山水人物話桂林
‧
老而慘死的報人朱鳳蔚
‧
吳鐵城張羣東北之行
‧
清黨與北伐(四)
中外雜誌 116
‧
學海人豪何浩若
中外雜誌 117
‧
汪兆銘的一生(二)
‧
黃埔軍校回憶
中外雜誌 119
‧
名父之子唐蟒
‧
老教育家李崇武先生
‧
西征.討馮.剿赤(三)-萬耀煌回憶第三部
‧
恭聆 國父演講三民主義憶述
中外雜誌 120
‧
追憶白崇禧將軍
‧
陳大慶明達謙謹
中外雜誌 121
‧
我最後一任的外交職務-當年我國與科威特王國建交談判的一幕
‧
海濱先生之生平與著述(上)-紀念海師九十三歲冥誕
中外雜誌 122
‧
永懷萬耀煌先生
‧
海濱先生之生平與著述(下)-紀念海師九十三歲冥誕
中外雜誌 124
‧
張作霖父子是非功過
‧
粵海舊聞錄(十七)
‧
鮑羅廷雜記
中外雜誌 128
‧
南口戰守與北伐軍事-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四
中外雜誌 130
‧
南口戰守與北伐軍事-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五
中外雜誌 132
‧
唐生智鄭州叛變記
‧
馮玉祥勾串史達林-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七
中外雜誌 133
‧
英倫留學憶往(七)
‧
響應北伐五原誓師-馮玉祥與西北軍之十八
中外雜誌 134
‧
革命奇人張靜江
中外雜誌 135
‧
抗日情報戰(十七)-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
華僑史物館設立之探討
中外雜誌 136
‧
往事.故人(一) 悲劇人物王實味
中外雜誌 137
‧
諸葛亮的志業(下)-中國宰相列傳之八
‧
瀋陽保衞戰前後:楚溪春和傅作義
中外雜誌 138
‧
留俄前後憶當年
中外雜誌 139
‧
沙場二十年
‧
俞飛鵬先生與我-「服務航政四十年回憶」之一
‧
鐵血精忠傳(二)-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41
‧
貴州政壇憶往(一)-貴山富水舊夢痕
中外雜誌 142
‧
北伐前敵勝利回憶
‧
勞工運動三十年
‧
椿樹長青掛淚痕-對永遠活在我心中的父親之懷念
‧
鄭州會議與徐州會議-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六
‧
譚延闓的生平
中外雜誌 144
‧
白崇禧別傳
中外雜誌 145
‧
白崇禧別傳(二)
中外雜誌 148
‧
江山萬里行(五)-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
抗戰時期的縣制改革-從政閒話之八
‧
徐永昌勳名有自
中外雜誌 150
‧
奇女子陳逸雲
‧
東征北伐四大戰役(三)
中外雜誌 151
‧
歷任交通部長與我
‧
顧祝同與西南軍政─貴州政壇憶往
中外雜誌 152
‧
我的青年時代
中外雜誌 155
‧
五四學聯主席方豪
‧
百泉師友記
中外雜誌 156
‧
黃炎培與職教派-中國黨派滄桑錄之四
中外雜誌 157
‧
先夫張金廷將軍事略
中外雜誌 158
‧
雜記馮玉祥
中外雜誌 159
‧
文治武功震古鑠今
‧
我對楊森將軍的認識(下)
‧
津浦路回憶
‧
敬悼「鐵軍將軍」張向公
中外雜誌 164
‧
漠南豪傑白雲梯
中外雜誌 165
‧
中大沿革簡述
‧
東北狀遊(一)
‧
梅庵憶語
中外雜誌 166
‧
八十自述(一)
‧
半世紀前徐海遊(下)-踏入教育界的第一步
中外雜誌 167
‧
細說張國燾(三)
中外雜誌 168
‧
杏壇半世紀-教育工作五十年回憶
‧
教書、留學、從戎-八十回憶錄第一章
中外雜誌 169
‧
交通界彗星邱煒
中外雜誌 170
‧
一代霸才張譽(四)
中外雜誌 171
‧
憶說「膠東王」劉珍年
中外雜誌 172
‧
有功不居.受誣不辯 硬漢孔祥熙
‧
劉玉章戎馬關山
中外雜誌 181
‧
中大感舊錄
‧
賀國光謙讓容眾(上﹚
中外雜誌 182
‧
民國風雲人物印象記(一﹚
‧
韓復榘馮玉祥恩仇記
中外雜誌 183
‧
皇姑屯事件始末-張作霖興亡記之四
中外雜誌 184
‧
科學家戴運軌教授的生平
中外雜誌 185
‧
漂泊西南天地間-戴笠別傳之八
‧
蘆溝曉月照廢興
中外雜誌 186
‧
九州兵革浩茫茫-戴笠別傳之九
‧
袁世凱子孫的異行
‧
詩酒畫扇少年遊-讀「李慈銘及其越縵堂日記」懷宋訓倫
中外雜誌 187
‧
金戈鐵馬關山行-我的經過
‧
記徐庭瑤將軍
中外雜誌 189
‧
海關見聞錄(上)-關員生涯記趣
‧
當代綠林豪俠
‧
臺中師範首任校長薛鴻猷
‧
蔣公介石的革命志操
中外雜誌 190
‧
為歷史作見證-戴笠未參加北伐東路軍
‧
留俄歸國北伐行(三)
中外雜誌 191
‧
八十述略(二)
‧
北師大八十年
‧
北師大瑣憶
‧
懷念戴伸甫兄
中外雜誌 193
‧
廣東空軍滄桑史(上)
中外雜誌 194
‧
陳大慶的風範
‧
賽珍珠自傳(八)-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195
‧
賽珍珠自傳(九)-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196
‧
『南天王』陳濟棠
‧
記李志鵬將軍
中外雜誌 198
‧
青年軍史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
賽珍珠自傳(十二)-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199
‧
記蔣作賓先生
‧
鐵老永遠活在僑胞心中
中外雜誌 200
‧
賴景瑚傳
中外雜誌 201
‧
傅作義晚節不堅
‧
堯樂博士傳(七)
中外雜誌 202
‧
「日本通」王芃生的感情世界(三)
‧
懷念何輯五先生
中外雜誌 203
‧
日本侵華內幕(一)-田中內閣與關東軍
‧
抗日反共名將呂國銓
中外雜誌 204
‧
東海大賢王公璵
‧
陸空兩棲憶往(一)
中外雜誌 205
‧
故國神遊-嶺南的名勝古蹟
‧
猶有黃花晚節香:張作霖被炸實錄
中外雜誌 206
‧
少年行(一)
‧
少年編報趣談-秦淮河畔的暢銷報:風月寶盒
‧
我心目中的歷史偉人
‧
讀書生活雜憶-我與民初河南開封師範
中外雜誌 207
‧
拾夢抒懷(七)
中外雜誌 209
‧
三湘名將張輝贊
‧
于右任的故事(一)
‧
東征北伐抗日反共(上)
‧
長懷桂永清將軍(上)
‧
張宗昌外傳(九)
中外雜誌 210
‧
我見我思-「三民主義自序」重讀有感
‧
憂患七十年-一個小人物的所見所聞
中外雜誌 211
‧
苗培成高風亮節
‧
陳大慶吳廷琰會談記
中外雜誌 212
‧
拾夢抒懷(十二)
‧
黃埔軍校建校祕辛
中外雜誌 213
‧
往事漫談
中外雜誌 214
‧
功在國家,利及世界
中外雜誌 215
‧
人間閒話(三)-逸廬憶往
中外雜誌 216
‧
易實甫與易君左-三代一脈相承稱雄文壇
‧
閻錫山的豪情
中外雜誌 217
‧
抗日名將方先覺
‧
湯恩伯英雄末路-人間閒話之五
‧
軼聞趣談(一)
中外雜誌 218
‧
省長操刀判案-韓復榘妙聞趣事
‧
蔣公介石與現代中國
中外雜誌 219
‧
劫後隨筆(上)
‧
浪淘一將軍-追憶老長官熊式輝
‧
憶說羅家倫
中外雜誌 220
‧
八十憶往
‧
石婆婆巷懷舊憶往
‧
劫後隨筆(下)
中外雜誌 221
‧
細說陳獨秀(三)
‧
黃埔建校簡史補正
中外雜誌 222
‧
李石曾的世界
中外雜誌 223
‧
六十年落花夢-讀方鼎英「我在黃埔的經歷」有感
中外雜誌 224
‧
林森的故事
‧
逆流與暢流(一)-外侮紅禍交侵
‧
國恥與血債-重提日本侵華舊債
‧
張其昀二三事
‧
張其昀先生的生平
中外雜誌 226
‧
于右任的故事(十六)
‧
匆匆四十年-接管宜蘭警務追憶
‧
逆流與暢流(三)-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
追懷張其昀先生(上)
‧
齊燮元謀殺李純-洪憲要人懺悔道出真象
中外雜誌 227
‧
逆流與暢流(四)-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
追憶顧維鈞先生
中外雜誌 228
‧
逆流與暢流(五)-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中外雜誌 229
‧
「乞丐」影后楊耐梅:歷盡滄桑一美人-銀海豔星錄之二
‧
陳誠堅強勇毅(一)
中外雜誌 230
‧
馮玉祥新傳(一)
中外雜誌 231
‧
謎中謎 刺汪案的始末(三)-孫鳳鳴刺汪精衛的真象
中外雜誌 232
‧
馮玉祥在河南
中外雜誌 233
‧
孫多慈溫厚和婉
中外雜誌 234
‧
抗日名將薛岳
‧
張發奎與鐵軍之興衰(一)
‧
馮玉祥傳真(三)
中外雜誌 235
‧
張發奎與鐵軍之興衰(二)
中外雜誌 236
‧
一廉幽夢在人間
‧
張發奎與鐵軍之興衰(三)
‧
閻錫山幡然歸中央-徐永昌將軍的傳奇之三
中外雜誌 240
‧
紀念俞飛鵬先生
中外雜誌 241
‧
孤城英烈一將軍(蕭山令南京殉國記)
‧
師門六十年(感懷顧老師墨公)
‧
追憶顧上將墨公─記一位對我知遇之恩的同鄉長者
‧
無盡的追思與感念(憶顧故上將墨公)
‧
顧祝同與西南
中外雜誌 244
‧
白崇禧傳(三)
‧
政大的誕生與成長
‧
胡璉的傳奇(上)
‧
詩人阮西震將軍
中外雜誌 245
‧
誰得?誰失?平心論中日之戰
中外雜誌 246
‧
我的大學生活(四)-柏溪.沙坪霸之戀
中外雜誌 247
‧
名人名文
‧
長風萬里孤臣淚-紀念項定榮老師
‧
閒話抗戰前的海軍
中外雜誌 248
‧
撒火彩及檢場人-國劇漫談
中外雜誌 252
‧
汪精衛情史(三)-方君瑛生死戀
‧
奇人異事葉德輝
‧
張自忠戎服輝煌赴死記
中外雜誌 254
‧
軍頭時代的仇殺-循環報應真實故事
中外雜誌 255
‧
花都巴黎瑣憶(一)
中外雜誌 256
‧
丹心照千古-蔡公時遭日寇活剁記
‧
何應欽秘錄
中外雜誌 259
‧
張發奎與抗日戰爭(下)
中外雜誌 260
‧
關麟徵失勢的內幕-被埋沒的反共戰將
中外雜誌 261
‧
記李品仙將軍
中外雜誌 262
‧
中國文壇奇葩沈從文
中外雜誌 263
‧
顧祝同回憶錄(一)
中外雜誌 264
‧
一代雄才楊永泰
中外雜誌 265
‧
顧祝同回憶錄(二)
中外雜誌 267
‧
在祖國成長
中外雜誌 268
‧
吳稚暉與蔣介石
‧
東南大學滄桑-由兩江師範到中大
‧
梁鴻志的悲劇
‧
眷念揚中師恩
中外雜誌 270
‧
鐵軍虎將繆培南
中外雜誌 276
‧
我與張德粹兄
中外雜誌 287
‧
張羣傳奇
‧
黃埔清黨辯誣-附方鼎英「黃埔軍校清黨始末」
中外雜誌 289
‧
智慧女神吳貽芳-中國婦女的驕傲
中外雜誌 290
‧
蒙古美人才女(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中外雜誌 293
‧
彭德懷的悲劇
中外雜誌 298
‧
東北風雲錄(九)
‧
愛國學人韓靜遠
‧
槍王拳磨父子蔡桂勤與蔡龍雲
中外雜誌 299
‧
老報人風範 馬星野與史量才
中外雜誌 300
‧
東北風雲錄(十一)-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5
‧
楊虎城有功不居
中外雜誌 307
‧
少年十五二十時
中外雜誌 308
‧
五口通商話滄桑(二)-東南行腳見聞思
‧
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
西陲守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
周書楷執著許國
‧
東北風雲錄(十九)-張作霖、張學良外傳:局長明珠愛上少帥
‧
張冠李戴,啼笑皆非我的祖父是胡抱一
中外雜誌 309
‧
陳孫祿卿女士事略
‧
感念與追思-關錫山百齡晉十冥誕祭
中外雜誌 310
‧
不怕難不叫苦-李大超的故事(上)
‧
娜拉出走以後-中國婦女的覺醒
中外雜誌 311
‧
李品仙別傳(一)
‧
唐生明赴滬之謎
‧
楊承錦的故事
中外雜誌 312
‧
李品仙別傳(二)
‧
郭沫若的愛與恨(七)
中外雜誌 313
‧
谷正倫二三事
中外雜誌 314
‧
中央圖書館今昔
‧
吳鑄人回憶錄(一)
中外雜誌 315
‧
白崇禧傳奇
‧
江青艷史(二)
‧
吳鑄人回憶錄(二)
‧
抗日名將邱開基
‧
透視郭沫若(下)
中外雜誌 316
‧
吳鑄人回憶錄(三)
‧
高明的一生
‧
張群福州遇刺內幕
‧
郭沫若的愛與恨(九)
中外雜誌 325
‧
中國電影史話(上﹚
中外雜誌 327
‧
一代名姝陸小曼
‧
親共投共萬事皆空-戲說劉文輝終篇
中外雜誌 328
‧
徐悲鴻新傳(一)
‧
華僑中學校長-王元輝傳奇
‧
當代貳臣第一人-張治中的「擦鞋」神功
中外雜誌 331
‧
熊式輝奇人奇事
中外雜誌 337
‧
現代孔明白崇禧(一)
中外雜誌 340
‧
李濟琛評傳
中外雜誌 341
‧
中外名人傳(四)
中外雜誌 343
‧
中外名人傳(六)
中外雜誌 344
‧
常勝將軍 劉安祺傳奇(上)
中外雜誌 355
‧
中外名人傳(十八)
中外雜誌 356
‧
為圓一個夢 抗日英雄郝夢齡殉國記
中外雜誌 357
‧
中外名人傳(二十)
中外雜誌 363
‧
中外名傳(二十六)顧祝同戴陽潘錦瑞葉光黃基蔡維屏戴笠
‧
典型在夙昔:羅家倫的生平
‧
鐵血壯士行:王兆槐與戴笠
中外雜誌 364
‧
六十年見聞之五:憶說湯柏恩
中外雜誌 365
‧
中外名人傳(二十八)
‧
詞賦動江關-羅家倫鼓吹中興(上)
中外雜誌 366
‧
中外名人傳(二十九)
中外雜誌 367
‧
中外名人傳(三十)
中外雜誌 368
‧
中外名人傳(三十一)
‧
鴛鴦蝴蝶圓功名(三)-成舍我與小說家張恨水
中外雜誌 369
‧
宋美齡與于鳳至(上)-西安事變中的幾段秘聞
中外雜誌 370
‧
從小學徒到大立委-黃通傳奇一生
‧
還君明珠雙淚垂-郭沫若的異國婚姻
中外雜誌 372
‧
今昔讀書甘苦談
中外雜誌 408
‧
中外名人傳(71)
中外雜誌 410
‧
怒海餘生 陳策將軍與我的歷險記
‧
軍人政治家 陳大慶傳真
中外雜誌 411
‧
軍士奇才 關徵麟縱橫沙場(上)
中外雜誌 412
‧
中外名人傳(七十五)
‧
在祖國成長
中外雜誌 416
‧
中外名人傳(七十九)
中外雜誌 425
‧
中外名人傳(八十八)張彝鼎;西元寺公望;祁宗漢;海爾賽;李濟琛
中外雜誌 426
‧
中外名人傳(八十九)白雲梯;佛萊明;蔣光鼐;
中外雜誌 427
‧
中外名人傳(九十)蔡廷鎧;馬達漢;
‧
追懷運輸專家陳廣沅
中外雜誌 429
‧
中外名人傳(九十二)黃珍吾;洛克;谷正倫;海森柏格;賀國光;
‧
台灣經貿發展秘錄(一)塵緣往事:我所認識的李國鼎
‧
西陲手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中外雜誌 430
‧
中外名人傳(九十三)希特勒;程天放;伽利略;陳烱明;
‧
文武雙全的羅卓英將軍
中外雜誌 437
‧
中外名人傳(九十九)
‧
吳敬恆特立獨行
中外雜誌 438
‧
中外名人傳(一00)
中外雜誌 439
‧
中外名人傳(一0一)
‧
王東原的軍政外交功績
中外雜誌 440
‧
中外名人傳(一0二)
中外雜誌 442
‧
中外名人傳(一0四)
中外雜誌 451
‧
生長兵間老太平(一)
中外雜誌 452
‧
中外名人傳(一一一)
中外雜誌 455
‧
貴州劉氏對近代史的影響(下)
中外雜誌 463
‧
志業歸于前輩亨.典範留為後學繼 王成聖教授與中外雜誌
中外雜誌 469
‧
為胡宗南上將辯誣止謗(上)-斥張戎著書謬說兼紀念胡宗南將軍逝世四十四週年
‧
從「無敵」馬英九談起
中外雜誌 471
‧
崢嶸歲月話稅警
東方雜誌 472
‧
二十年來中國之革命戰爭
東方雜誌 599
‧
民族解放戰爭與婦女
東方雜誌 678
‧
民國建國中銀行的地位
‧
進步的三十年
東方雜誌 679
‧
建國三十年與中國婦女運動
東方雜誌 715
‧
政治與電訊
東方雜誌 716
‧
獎勵外資方針確定以後
東方雜誌 750
‧
中美合作與中國經濟前途
東方雜誌 807
‧
民國以來的政治演變
東方雜誌復刊 836
‧
現代東方─收回上海教育權運動前提
東方雜誌復刊 855
‧
東方論壇─仁政義師‧壽國淑世
東方雜誌復刊 867
‧
從收回航權到邁向海洋
東方雜誌復刊 872
‧
國是芻言
東方雜誌復刊 874
‧
總統 蔣公連任就職獻辭
東方雜誌復刊 882
‧
偉大的教育家 蔣總統
東方雜誌復刊 890
‧
從「正名」聯想到「代溝」一名詞
東方雜誌復刊 920
‧
北伐以來浙江歷任省政人事及其措施
東方雜誌復刊 931
‧
我國憲法制定之史的回顧與檢討
東方雜誌復刊 963
‧
阮著:「地方自治與新縣制」讀後感
東方雜誌復刊 972
‧
中國司法制第三次改革
東方雜誌復刊 984
‧
國父思想與政治發展理論比較
Top
書名:
孫中山傳
‧
結語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二章 在孫中山身邊 第二節 協助孫中山南征北戰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一節 在大革命洪流中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二節 蘇歐之行
書名:
人物春秋 第一集
‧
陳炯明反覆無常
書名:
少年行
‧
不平凡的時代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細說張國燾
‧
陳大慶明達謙謹
‧
模範軍人胡宗南
書名:
花落春猶在 第一冊
‧
空花到眼總無緣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二集
‧
北洋猛士徐樹錚
‧
記陳濟棠
‧
關中灶神李儀祉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三集
‧
中興人瑞馬相伯
‧
渝蓉干戈
‧
黃興俠骨雄心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五集
‧
記王陸一
‧
閻錫山執兩用中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王兆槐勇於任事
‧
附錄──早年隨憶往事
‧
附錄──憶往事‧念雨公
‧
黃昭明與翁俊明
‧
總報告專家劉啟瑞
書名:
公元一九二七
‧
第一章 躍馬談兵 鏖戰南昌
‧
第七章 寧漢內江 喋血建國
‧
第九章 情定美齡 聯盟煥章
‧
第八章 風雲漫天 兩路出擊
‧
第十一章 蔣宋合璧 縱橫華夏
‧
第三章 亂中智慧 政壇馳騁
‧
第五章 黃埔博奕 政變前奏
‧
第六章 湘潭三雄 心潮逐浪
‧
第四章 棋高一著 點燃赤貧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26.兵出潼關
‧
34.封疆釋兵權
‧
36.山雨欲來
‧
39.重返中原
‧
40.二度主豫
‧
48.省府參議
‧
49.第三路軍(一)
‧
51.民團軍聯莊會
‧
52.其人其事
‧
54.治軍帶兵
‧
57.劉黑七 張黑臉
‧
61.驅逐劉珍年
‧
63.濟南南京
‧
64.濟南北平
‧
66.西安事變
‧
70.隔河對峙
Top
一九二八年六月,南京國民…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八日,孫…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日,孫…
一九二二年五月,孫中山偕…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孫…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