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閻錫山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號龍池,山西五臺人,中華民國政治、軍事人物,為晉系的領袖,曾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陸軍一級上將。

閻錫山9歲入私塾讀書,16歲時回家隨父經商;1900年,閻錫山父親的錢鋪倒閉,移居太原並在客棧工作。1901年,閻錫山考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獲選赴日留學,入振武學校,畢業後在日本弘前步隊實習,1907年入陸軍士官學校,並加入同盟會、鐵血丈夫團。1909年閻錫山歸國,在山西陸軍小學任職,同年考取陸軍步兵科舉人,任新軍第四十三混成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標統(團長)。辛亥革命期間,山西巡撫陸鍾琦認為新軍不可靠,閻錫山等人決定並搶先起事,於10月28日占領太原,隨後控制山西全省,閻錫山被推舉為都督,從此開始閻錫山在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1912年,袁世凱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二次革命時,閻錫山脫離國民黨,支持袁世凱並獲授為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在帝制時又封為一等侯。袁世凱逝世後,閻錫山續任山西督軍,兼山西省長,控制了山西全省的軍、民政,並推動農業與社會改革,設立太原兵工廠等,使山西省在民國初年的困亂政局中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北伐開始後,閻錫山於1926年與國民政府接觸,脫離北洋政府並出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將勢力擴張到河北、綏遠一帶,一度出任平津衛戍總司令、內政部長等。1929年閻錫山參加編遣會議,與中央爆發爭執,於1930年聯合馮玉祥、李宗仁對抗蔣中正,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在太原自任總司令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在反蔣各派系的推舉下出任國民政府主席,也遭南京方面撤職、開除黨籍並通緝。

中原大戰失敗後,閻錫山下野赴大連,1931年又回到大同,不久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內派系和解,閻錫山復職,出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1935年晉升為一級上將,並兼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6年,為了防止日軍進犯綏遠,閻錫山指揮晉綏軍反擊受日本支持的蒙古軍,為百靈廟大捷;同年,閻錫山成立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自任會長,部分共產黨人也在此組織中任職。抗戰爆發後,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預備軍總司令,後又兼山西省政府主席,在抗戰中仍保有山西省西南部的地盤。戰後,閻錫山重回山西,但境內已大多為中共控制,1945年8月上黨戰役爆發,晉軍大敗,閻錫山往後大多只能控制太原、大同兩座城市。

蔣中正下野後,閻錫山於1949年3月應李宗仁之邀出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同年4月太原失守,閻錫山之後再也沒有回到山西。隨後閻錫山隨政府撤往廣州、重慶、成都等,同年11月,李宗仁將軍政大權轉交閻錫山負責,但閻錫山也於12月離職赴臺。1950年,閻錫山出任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評委等,並隱居陽明山,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病逝於臺北。著有《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世界和平與世界大戰》、《大同之路》、《中國政治與土地問題》、《三百年的中國》、《世界大同》等。出版有《閻錫山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