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閻錫山統治山西
閻錫山統治山西
時間
1911年11月 ~ 1949年03月29日
地點
山西
相關人物
閻錫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閻錫山,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武昌起義爆發後,閻錫山等山西新軍的同盟會員當即決定起義,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都督,就此開啟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地位。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背景:
閻錫山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6歲喪母、9歲入私塾讀書、16歲協助其父閻書堂經商。1901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
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返國,出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官、監督。不久應清朝行省鄉試,中舉人。任山西陸軍第二標教官,後任標統。武昌起義發生後,當時的山西巡撫陸鍾琦很早已經意識到山西新軍不穩定不可靠,為防意外,他一方面從外面調配巡防營駐紮省城維護秩序,另一方面將駐守省城的新軍調往外地。陸鍾琦給出的開拔時限為10月28日。
當天下午,新軍中具有新思想的軍官黃國梁、閻錫山、張瑜、溫壽泉、喬煦、南桂馨等集會決定利用開拔命令領取武器彈藥,當天夜裡突然發難,駐紮太原城外的新軍第八十五標第三營管帶姚以價率先從南門攻城,駐守在城內的第八十六標標統閻錫山迅即響應。僅一夜功夫,太原全城就被起義軍占領,山西巡撫陸鍾琦、協統譚振德被擊斃,滿城亦降。稍後,山西全省各州縣仿照省城相繼光復。辛亥革命成功後,閻錫山任山西都督。
Top
發生過程:
民國成立後,閻錫山認為袁世凱手中不僅握有重兵,而且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整個政治天平已傾斜到袁的一邊,於是派人向袁輸誠,袁世凱看到閻錫山不同於其他同盟會員,遂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
袁世凱洪憲稱帝時,閻表示積極支持,因此獲封一等侯。之後閻亦繼續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護法運動期間,奉段祺瑞令帶兵赴湖南作戰。因晉商富甲天下,山西省於清末與民國初年為中國富庶省份;作為1910年代至1920年代地方領導人,閻錫山因此成爲中國重要人物之一。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起,12月閻錫山請求加入國民革命軍。
1927年1月,蔣介石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6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對張作霖作戰。1929年,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1930年元旦,獲國民政府頒授一等寶鼎勳章。
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後,蔣介石開始對非嫡系人馬裁軍,閻錫山與蔣介石就「國軍編遣事件」意見相左。
1930年2月,閻錫山通電以禮讓為國,要蔣下野出國。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擁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引發中原大戰。
1930年7月,國民黨反蔣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部擴大會議」,決定另組「國民政府」,閻任「國民政府」主席。9月,奉系領袖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介石,並派兵攻入山海關關內,隨即掌握北平。馮、閻大敗。9月,閻錫山通電下野。10月15日,閻錫山宣布下野,12月赴大連,研究哲學。
1931年8月5日閻錫山乘飛機潛回大同。一個月之後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為了抗日和昔日反對勢力和解。1931年12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閻錫山的中央執行委員被恢復。次年2月20日被任命為太原綏靖主任。
1936年日軍進入與山西相鄰的綏遠,閻錫山政策也改為聯共抗日,與共產黨薄一波、徐向前等人合作。9月成立「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自任會長。11月命令晉綏軍傅作義、趙承綬等部對依日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偽軍進行反擊。11月16日,蔣介石從洛陽致電閻:「應即令傅作義主席向百靈廟積極佔領,對商都亦可相機進取,對外交決無顧慮,不必猶豫,以弟之意,非於此時乘機佔領百靈廟與商都,則綏遠不能安定也。」在百靈廟戰役中獲勝。
1937年蘆溝橋事變引發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抗日戰爭中參與並指揮了太原會戰等諸多大小戰鬥。1939年,聯共抗日造成晉西事變,導致國民政府在冬季攻勢中一敗塗地。
1945年8月下旬,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以其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一部共1.7萬人進攻晉西南。共軍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個戰區的主力及地方武裝共3.1萬人,發起上黨戰役。至10月12日,共軍取得完全勝利,共殲國軍3.5萬人,其中生俘3.1萬人,繳獲山炮24門,機槍2000餘挺,各種槍1.6萬餘支,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陣亡,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被俘。第二戰區撤銷後,閻錫山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繼續掌握山西軍政大權。
1946年1月,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議。是年6月,隨著國共內戰全面爆發,閻錫山部在山西各地進攻解放軍。但先後遭到賀龍、聶榮臻、陳賡、王震、徐向前等解放軍部隊打擊,最後閻錫山部只掌控著太原及大同兩座孤城。1949年4月24日,共軍攻克太原,山西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及特種警憲指揮處特務40餘人自殺,從而結束閻錫山在山西的38年統治。
歷史影響:
民國初年時期,閻錫山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他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閻錫山概括為「保境安民」。
對內,閻錫山以興利除弊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
閻錫山還提出「村政自治」的概念。就是希望山西進入「村民自辦村政之時代」。隨著「村本政治」的全方位鋪開,民國所有的勢力當中,幾乎沒有人能在社會基層控制能力上超越閻錫山的山西。
在閻錫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涌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