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
時間
1930年05月 ~ 1930年11月04日
地點
河南、山東、湖南、長沙、
相關人物
中原大戰
資料來源:家鄉網
簡介:

1930年5月到11月,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的西山會議派,和親國民黨軍人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聯合發起奪權,挑戰蔣中正中央政府,雙方因此爆發內戰,稱為「中原大戰」。中共方面則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

中原大戰共歷時七個月,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雙方共投入超過一百三十萬兵力,傷亡超過三十萬,久戰無果。直到1930年9月,原本保持觀望的奉系東北軍領導張學良決定支持蔣中正,雙方勝負立判,馮閻下野,中原大戰才告結束。

背景:

1928年(民國17年),由蔣中正率領的北伐軍事行動結束,中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北伐當時,蔣中正為求快速勝利,允許軍閥投靠國民政府,以直接改編方式加入中國國民黨。北伐完成後,中國國民黨大多在各地留下政治分會,由地方軍閥掌控軍事、人事、行政、財政大權,相關事務中央無從置喙。倘若地方軍閥擴大勢力引起衝突,中央政府亦無法介入,只能以談判調停方式解決糾紛;甚至還必須支付預算給不受號令,獨立自主的各地軍隊,全國軍費支出超過財政收入一半以上。許多於北伐時加入的國民革命軍地方軍人,如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在名義上服從蔣中正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實際上卻能獨攬轄區內的軍政大權。

蔣中正為了破除軍隊私有的弊病,減少軍費支出以進行國家建設,決定實施國軍編遣,此舉引發地方軍人的不滿,遂與在中國國民黨黨內失勢的改組派、西山會議派成員相結合,展開反蔣行動。1929年(民國18年)間,地方軍人紛以「護黨救國」的名義舉兵,雖然先後都被蔣中正派軍平定,卻也使各地反蔣勢力逐漸聯合。

1930年(民國19年),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接受部下將領擁戴,分別通電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與「副總司令」職,組織聯軍向南京的中央政府發起進攻,蔣中正率「討逆軍」迎敵。自5月中旬起,雙方在河南、山東、湖南等地展開大規模的戰鬥,史稱「中原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