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團戰鬥
南團戰鬥
時間
1930年12月31日 ~ 1931年01月03日
地點
江西
相關人物
蔣中正閻錫山魯滌平張輝瓚朱德劉和鼎、毛炳文、許克祥譚道源公秉藩、羅炳輝、朱耀華、戴岳、王捷俊、黃克誠、周翰、毛澤東、謝慕韓
南團戰鬥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簡介:

國共內戰前期,國民革命軍與中國工農紅軍發生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史稱第一次圍剿,南團戰鬥屬於其中一部分。

背景:

自1927年國民黨分共開始,中共在各省迅速地發展武裝勢力和根據地,蔣中正雖然一直視中共武裝為心腹大患,然而在這一期間的他將重點指向北伐以及對付國民黨內的反蔣勢力和與馮、閻、李等新軍閥勢力,並不認為中共能成多大氣候,把此事交由湘、贛地方當局負責,並以地方軍進行‘進剿’和‘會剿’的小規模軍事掃蕩。

1930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一度襲佔湖南嶽州及省會長沙,其他各路紅軍則威脅著江西省會南昌及湖北省會武昌,一時造成國民政府朝野忷忷,閻錫山等人借此在北平發表‘滅共驅蔣’的宣言,企圖在輿論上攻倒蔣中正。因為此次的攻擊,引起了蔣中正對於中共武裝力量的重視。10月3日,中原大戰戰局已定,蔣中正立即決定以‘肅清共匪’作為今後施政重要方針之一。10月6日,中原大戰結束,以蔣中正一方的勝利而告終,蔣中正得以將主要兵力集中,部署於江西,用以對逐漸坐大的中國共產黨武裝發動軍事圍剿。

1930年10月,江西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出任圍剿軍總司令,張輝瓚任總指揮,總計共有12個師、3個旅,總兵力約14萬人。作戰方針制定為‘長驅直入,外線作戰,分進合擊,猛進猛打’,具體戰略為:三路部隊,由北向南,從吉安、建寧之線向贛南中央蘇區發起進攻,在吉安、泰和和贛縣以東,永豐、樂安、南豐以南,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網,以圖將紅軍主力壓制清江至分宜的袁水流域兩岸地區,企圖使紅軍背水而戰,達到殲滅紅軍主力於吉安、安福一帶。

中國工農紅軍(以下簡稱紅軍)由紅一方面軍應戰,總司令朱德兼任紅一軍團總指揮,下轄兩個軍團和政衛團,總計共有7個軍,總兵力約4萬餘人,部署於靖江至分宜的袁水兩岸。作戰方針制定為‘誘敵深入’,俱體實行‘求心退卻’計畫,向根據地內部退卻,將國軍引誘到根據地內,憑藉複雜地形,嚴密組織地方民眾,配合既有工事,等待有利時機將國軍予以各個擊滅。

12月上旬,蔣中正親自到南昌舉行‘剿共軍事會議’,策劃新的圍剿計畫,力圖將紅軍主力一舉掃平。蔣除一面急電催促第19路軍及第6路軍趕赴江西參戰,一面於12月7日親自下達了第一號作戰命令,計畫將紅軍主力包圍在贛西南的東固並一舉殲滅。魯滌平按照蔣中正的命令,制定了圍殲紅軍主力於東固地區的作戰計畫。作戰方針為國軍主力由永豐、樂安方面推進,並各以一部從廣昌、石城及興國方面協助,將紅軍包圍在寧都以北及東韶、東固之間並加以消滅。該計畫雖然比較嚴密,但國軍各部來自不同派系,難以協調指揮,如第6路軍和第19路軍,雖全部開進江西境內,除一部分軍隊歸魯滌平指揮,其餘只是各守地界,以圖保存實力。加之計畫雖對中央蘇區形成包圍態勢,同時也分散了自身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