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回族,教名烏默爾(Omar),廣西臨桂人,新桂系的第二把交椅,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幼年入陸軍小學就讀,辛亥革命期間加入廣西學生軍開赴湖北,並進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1914年再考入保定陸軍軍官軍校第三期,畢業後回廣西加入地方軍隊,從基層軍官逐步晉升。1921年與李宗仁、黃紹竑共組新桂系,在孫中山的支持下逐步統一廣西,白崇禧在這段期間表現出的軍事謀略能力使他獲得「小諸葛」的外號。1924年,白崇禧與李宗仁一同加入中國國民黨,在北伐期間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擊敗孫傳芳,並配合蔣介石發動清黨(四一二事變)。國民黨內新桂系勢力坐大後,與中央政府爆發數次衝突,1929年新桂系在蔣桂戰爭中失利,白崇禧逃往越南,但同年即重返廣西並反攻廣東,次年又率領桂軍參加中原大戰,對抗蔣介石。九一八事變後,桂系與中央在名義上和解,白崇禧一面建設廣西,一面阻擋中央政府對廣西的控制,雙方最後一次衝突發生於1936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聯合廣東陳濟棠試圖反抗,但粵軍已被收買,兩廣事變最終以陳濟棠下台,李、白接受中央指揮,投入抗戰作為結束。白崇禧在抗戰期間參與、指揮了多場重要戰役,包括著名的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等,並曾任副參謀總長、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等職,也曾代理參謀總長與陸軍總司令,晉升為一級上將。抗戰結束後,白崇禧於1946年5月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在國共內戰初期負責指揮東北的國軍,一度將共軍主力林彪部逼入絕境,但隨著馬歇爾調停而失敗。1947年,白崇禧轉往華中對抗共軍,但隨著國軍逐漸失去優勢,白崇禧再次與李宗仁聯手,主張國共和談,迫使蔣介石在1949年初三度下野。然而國軍已無裡阻擋共軍南下,白崇禧在1949年12月30日由海南飛抵臺灣,擔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委、國民大會代表等職,1966年12月2日病逝於臺北,安葬於臺北六張犁回民公墓。白崇禧本是回族出身,曾擔任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中國宗教聯誼會常務委員等職,在中國與臺灣不遺餘力的推廣伊斯蘭文化。白崇禧共有十位子女,其中第五子即為著名作家白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