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老襄戰役
老襄戰役
時間
1948年07月02日 ~ 1948年07月15日
地點
河南
相關人物
劉伯承
、
鄧小平
、陳士架、
唐亮
、
粟裕
、
陳賡
、
謝富治
、
白崇禧
、
張軫
、
胡璉
、
胡宗南
、
蔣中正
、
裴昌會
、
孫元良
、
邱行湘
、
陳毅
、
鄧子恢
、
李先念
、
張際春
、
李達
、
王宏坤
、
康澤
、
郭勛祺
、
王近山
、王淩雲
資料來源:新華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老襄戰役」即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發生在老河口、襄樊的戰役。
背景:
1948年春,中共中央軍委為了使中原的野戰軍集中作戰,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轉出大別山,統一指揮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陳士架、唐亮兵團,打中等或大的殲滅戰,並配合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一部準備挺進江南。為此,劉伯承、鄧小平陸續將主力調出大別山,進至淮北和豫西,集結整訓,並會合在這一地區活動的,由陳士架、唐亮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第3、8、10縱隊和由陳賡、謝富治率領的第4、9縱隊,尋機殲敵。
白崇禧察覺劉、鄧大軍企圖後,以第5綏靖區司令官張軫指揮整編第10師、20師、58師組成臨時兵團,並配屬桂系整編第48師,進駐固始、潢川一帶,企圖截斷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的通路;以胡璉兵團(轄整編第11師和第3師)主力位於漯河地區,監視陳唐兵團和陳謝兵團。
3月初,西北野戰軍「宜川大捷」,胡宗南告急,蔣中正將裴昌會兵團調往西安,令第206師改隸鄭州孫元良兵團。孫元良迫於陳唐兵團兵逼許昌、漯河一帶,正忙於鞏固鄭州防務,無暇西顧,只派出少數兵力進至洛陽東面的黑石關擔任警戒;這就造成了隴海線鄭(州)潼(關)段的空虛。
陳唐、陳謝兩兵團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果斷地發動了「洛陽戰役」。3月7日,參戰部隊冒雨突然行動。右路陳唐兵團第8縱隊連夜插向洛陽以東,於翌日拂曉襲佔黑石關要隘,準備阻擊胡璉、孫元良西援﹔其第3縱隊於當夜進抵洛陽以東及東南,準備攻城。左路陳謝兵團第9縱隊於8日淩晨襲佔新安、澠池,阻擊裴昌會兵團可能的東援,第4縱隊於當夜進至洛陽以西以南,協同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形成了對洛陽的包圍。9日黃昏開始攻擊,經5晝夜激戰,於14日攻克堅固設防的洛陽城,全殲守軍第206師近2萬人,俘虜少將師長邱行湘。
4月中旬,劉伯承、鄧小平率中原局、野戰軍領導機關進入豫西,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環境,在這前後,他們抓緊時機進行了整訓和補充。
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加強中原局的領導,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粟裕等12人為委員﹔並決定再建中原軍區,任命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陳毅為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第二副司令員,鄧子恢為副政治委員、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為參謀長。中原軍區下轄鄂豫、皖西、豫皖蘇、豫西、桐柏、江漢、陝南等7個軍區;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改名為「中原野戰軍」,下轄第1、2、3、4、6、9、11等7個縱隊。
5月末,粟裕兵團在中原野戰軍宛東戰役的有力掩護下渡河南下,進入魯西南,參加中原作戰。中央軍委要求華東野戰軍集中主力,尋殲國軍第5軍;指示中原野戰軍的作戰重點是鉗制南線敵人,予以配合。劉伯承、鄧小平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即令華東野戰軍陳唐兵團北上歸建,以便加強華東野戰軍在豫東的作戰力量;同時,計劃於6月中旬在漢水流域發動強大攻勢,殲滅老河口及襄樊地區之國軍。
經過半年的機動作戰,國民黨軍在中原的防禦體系已經支離破碎,它的機動兵力已經寥寥無幾,大部分兵力困守在徐州、鄭州等幾個孤立戰略要點。
Top
發生過程:
1948年6月5日,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在河南省社旗縣彰新寨(當時屬方城)召開會議,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領導同志出席了會議。會上,劉伯承從全國的戰略形勢出發,結合中原軍區的任務,透徹地分析了敵情、我情,定下了發動「老(河口)襄(樊)戰役」的決心。他強調:中原區的任務首先‘是將戰爭引至蔣管區,利用敵人的人力、物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並把這個區域變成向東、向南、向西進攻的基地’。
劉伯承分析,國軍分5個戰略集團,即衛立煌集團、李宗仁集團、張治中集團、顧祝同集團、白崇禧集團,5個集團是戰略佈局上的5個點;白崇禧集團在豫鄂皖防共軍渡江,是其戰略守勢的最後防線,此點突破,國軍必得全盤瓦解。劉伯承認為,目前國軍有三怕:一怕進關,二怕過江,三怕入川,而在中原區就有國軍的兩怕;如在老河口、襄樊地區開辟戰場,不僅可以切斷敵華中白崇禧集團與西北張治中集團的聯繫,有力地配合華東野戰軍在魯南戰場的行動,進而可以占領漢水兩岸地區,變漢水爲共軍的內河,爲建立渡江入川的戰略進攻基地奠定基礎。
最後,劉伯承說明發動「老襄戰役」的有利因素,指出:那裡‘有伏牛山、武當山之依託,有桐柏——江漢的前進陣地,水寨較少,沒有大山,適於部隊運動和作戰;國軍則因漢水、長江、大巴山之障礙,部隊運動困難’。
他經過沉思後所作出的正確決策,既有戰略眼光,又符合當前戰場的實際,確實是個理想的作戰方案,使到會的高級將領們心悅誠服。
6月13日,野戰軍司令部下達了「老襄戰役」的作戰命令,計劃以第2、4縱隊組成西兵團,以第6縱隊和桐柏軍區主力組成南兵團,於6月下旬向老河口、襄陽之國軍發起進攻。正在這時,華東野戰軍打響了「豫東戰役」。爲配合豫東戰役,阻擊平漢路國軍的增援,劉伯承、鄧小平急調中野1、2、3、4縱隊和華野10縱隊赴平漢線鉗制張軫兵團北援,卻有意把第6縱隊留在唐河地區待命,使之處於東可馳援平漢,南可保護襲擊老襄的機動位置。
6月21日,華東野戰軍攻克開封,轉兵於睢杞地區。白崇禧錯誤判斷共軍將東西會合向華中進軍,下令將其機動兵團向北集中,連駐南陽的整編第20師也調至確山地區作後應,這樣,老河口、襄樊守軍完全陷於孤立無援狀態。劉伯承見機不可失,立即命令桐柏軍分區司令員王宏坤統一指揮第6縱、桐柏軍分區主力及陝南第12旅等,乘機發起「老襄戰役」。
老襄守軍為國民黨軍第15綏靖區,由康澤任司令官,所屬第104旅、163旅及第164旅都是川軍。為了便於統馭,康澤推薦川系將領郭勛祺任副司令官;他們以主力駐守襄陽,分兵守備老河口、谷城和樊城。鑒於參戰部隊兵力與國軍比較,只佔相對優勢,不能同時分兵圍殲老、襄兩地,劉伯承決定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臨戰前,他要求參戰部隊‘以突然神速的動作,向老河口捕捉奇襲’。
7月2日,參戰部隊開始第1階段的老、谷(城)作戰;第6縱隊冒著滂沱大雨,自新野地區出發,以急行軍神速隱蔽地向老河口突襲,一舉獲得成功。接著,在陝南第12旅等的配合下,又乘勝解放了谷城;守軍大部被殲,殘部逃回襄陽。
戰役轉入第2階段,攻佔襄陽的作戰。桐柏第28旅進逼樊城,分兵西渡漢水﹔第6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指揮本部及陝南第12旅、桐柏3分區部隊進逼襄陽,分兵襲佔南漳,從水陸兩路切斷了襄陽守軍的退路。
7月8日起,第6縱隊第17旅、陝南第12旅及桐柏3分區部隊向城南諸峰輪番攻擊,雖陸續攻佔了琵琶山、真武山、鳳凰山、峴山等,但在守軍依託永備工事和施用猛烈炮火、毒氣的頑抗下,部隊傷亡很大,彈藥消耗過多。如繼續攻擊國軍守備更嚴密的主峰虎頭山、羊祜山,將付出更大代價,而且勢必影響攻城的力量。
接連接到王宏坤請示下一步行動和王近山建議從東西關攻城的電報,劉伯承權衡戰局,認為襄陽守軍兵力不大,康澤不善指揮,軍心已恐慌動搖,因此下令王宏坤繼續組織攻擊,指示攻城各部‘不許顧慮傷亡,不准講價錢,以求徹底勝利’。
7月13日,王宏坤調整部署,以第6縱隊擔任主攻,桐柏第28旅和陝南第12旅等擔任助攻。王近山受領任務後,深知責任重大;他反覆琢磨劉伯承戰前一再強調的‘現實是辯証的,指揮也應是辯証的’,他召集各旅指揮員認真商議對策,對當前情況作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認為為了爭取戰役的主動權,必須改換新的攻城途徑。
調整部署的當夜,第6縱隊一部攻到了西關;與此同時,桐柏第28旅、陝南第12旅也分別建立了東南角和東北角的攻城陣地,這樣,三隻部隊就形成了馬蹄形的攻城陣勢。康澤聞報,更加彷惶無主,急令第164旅放棄樊城,全力固守襄陽,同時頻頻發電,驚呼‘處境危殆’,向蔣中正和白崇禧求救。
白崇禧決定派兵援救,就他的兵力部署而言,南陽第13綏靖區王淩雲部離襄陽最近,所轄整編第9、第15兩個師也有一定戰鬥力。但白崇禧顧慮劉伯承‘圍點打援’的慣用戰術,不敢從南陽出援;而張軫兵團尚在周家口一帶,遠水近火,無濟於事。唯一可以動用的,是駐信陽的桂系整編第7師和駐確山的整編第20師。至於救援的路線,白崇禧決定取遠道,從駐馬店、確山、信陽乘火車到孝感,再徒步經應城、京山、鐘祥過漢水,由宜城向襄陽馳援;預計車運2天,步行5至7天。
7月15日,國軍增援部隊先頭整編第7師第172旅到達鐘祥、京山一線,但不敢孤軍冒進,停下來等待整編第20師;這就造成了第6縱隊等集中兵力攻擊襄陽的有利態勢。
15日黃昏,擔負突擊任務的第6縱隊第17旅第49團第1營,以猛虎下山之勢,在集中而嚴密的火力支援下,通過西關大石橋,5分鐘即登上城頭,連續打退守軍數次反撲,鞏固住了突破口;後續部隊乘勢向縱深發展。西關的勝利突破,使城內守軍完全陷入混亂,在東關攻擊的陝南第12旅、桐柏第28旅乘機涉濠登城,投入巷戰。幾路部隊協同一致,穿插分割,很快在國軍司令部楊家祠堂勝利會師。
康澤和郭勛祺尚在大炮樓裡負隅頑抗,經勸降無效後,共軍組織了最後的攻擊。一陣猛烈的炮火過後,工事大半被毀,共軍突進,生俘了康澤和郭勛祺。
歷史影響:
「老襄戰役」一擧攻克了老河口、谷城、襄陽,殲敵3700多人,生俘1.7萬多人,嚴重威脅了國軍長江防線和大巴山防線,有效牽制了華中白崇禧集團的兵力,並爲後來「淮海戰役」時滯留其援兵做了準備。
(資料來源,參考:中文百科在線、中國新聞網、新華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