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劉伯承
劉伯承,原名伯昭,乳名孝生,學名明昭,別名伯誠,字伯承,四川開縣人,中共軍事人物,中共十大元帥之一。

劉伯承曾於1911年響應辛亥革命,參加學生軍,後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劉伯承參加四川討袁軍,在熊克武部下任職,失敗後流亡上海,並加入中華革命黨。護國戰爭開始後,劉伯承回到四川,加入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後改編入熊克武部川軍第五師擔任參謀,期間曾在戰鬥中因右眼中彈而傷殘。1923年,劉伯承隨熊克武抗擊吳佩孚,雖取得數次勝利但仍無法挽救熊克武的戰敗,後轉往成都養傷。

1924年,劉伯承在成都養傷期間透過楊闇公、吳玉章等與中共接觸,於1926年正式加入中共,擔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劉伯承偕同朱德、陳毅發起瀘順暴動,響應北伐,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劉伯承任軍長(未就職)。1927年,劉伯承參與南昌暴動,任參謀長,不久後隨吳玉章赴蘇聯考察,並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劉伯承回國,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並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1931年,劉伯承前往贛南的中共根據地,先後出任紅軍學校校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紅五軍團參謀長等,並參與長征。

抗戰開始後,劉伯承出任第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獲得國軍中將軍銜,所部的政委即鄧小平,兩人並稱劉鄧,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穩固的中共根據地,劉伯承在抗戰後期出任中共晉冀魯豫軍區司令。1945年抗戰結束後,劉伯承與鄧小平發動上黨戰役,重創了閻錫山晉軍,並在中原地區活動。1946年劉伯承部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渡過黃河穿插國軍防線後方,在大別山站穩腳跟,嚴重影響國軍的部署。1948年,劉伯承參與徐蚌會戰,並於次年渡江攻入南京,出任南京市長。同年,劉伯承部參與了西南戰役,消滅了西南各省的國軍,並出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

中共建政後,劉伯承擔任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1955年,劉伯承晉升元帥,在中共十大元帥中排行第四。1958年,劉伯承的權力逐漸受到架空,晚年雖然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但已毫無經響力。1973年之後,劉伯承的健康逐年惡化,至1980年完全退出政界。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病逝於北京。著有《劉伯承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