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漳河戰役
漳河戰役
時間
1945年10月24日 ~ 1945年11月02日
地點
河北
相關人物
漳河戰役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漳河戰役是指1945年10月至11月中國國軍沿平漢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時,在河北省邯鄲以南地區與中共軍隊發生衝突的事件,中共稱其為「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戰役」。

劉伯承、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決定集中3個縱隊和冀南、冀魯豫、太行軍區主力共6萬餘人,在10萬民兵、自衛隊支援下,將沿平漢路北進的國軍先頭3個軍誘至漳河以北、邯鄲以南、滏陽河河套多沙地帶,逐次殲滅之。

在政治爭取與軍事攻勢下,高樹勛率新8軍萬餘人在馬頭鎮投降。戰役結束後,國軍除新編第八軍一萬餘人投降之外,共損失三千餘人,1.7萬餘人被俘。

事件背景:

1945年9月,中國國軍陸續在各地接受日軍投降,調遣軍隊進入中共的「解放區」,但中共不允許國軍進入解放區,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侵犯;同時,中共軍隊也在積極的接受日本軍的投降以擴大解放區。山西方面,中國共產黨發動了上黨戰役以阻止國軍受降。10月10日,雙方在重慶簽署了雙十協定,但是雙方的實質問題並未解決。

10月中旬,國軍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下屬的第30軍、第40軍及新編第8軍共7個師4萬餘人組成的第一梯隊,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樹勛的率領下,從新鄉出發,沿著平漢線向東北移動;第32軍及收編的原偽軍新編第四路軍總指揮孫殿英部作為第二梯隊尾隨第一梯隊繼續跟進。國軍按計劃將進入邯鄲、石家莊,以恢復國民政府統治。

為了阻止國軍北進,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要「以一部兵力截擊沿同蒲路北進的國民黨軍第1戰區後續部隊,集中主力,對付沿平漢路北進之敵」,同時要「以逸待勞,誘敵深入到安陽、沙河之間於我有利之地形,再堅決扼制之,迫使敵全部或大部展開,然後以主力從敵暴露的翼側或後方進行猛烈的攻擊」。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決定派遣第1、第2、第3縱隊及冀魯豫、冀南、太行軍區部隊一共六萬餘人參與作戰並讓民兵十萬餘人配合作戰。希望將國軍先頭的三個軍誘擊於漳河以北,邯鄲以南的滏陽河套地區。而對於新編第8軍,在準備與其交戰的同時,中共方面也在積極的爭取該部在戰場上倒戈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