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蔣中正第三次下野
蔣中正第三次下野
時間
1949年01月21日 ~ 1950年03月01日
地點
南京、臺灣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李宗仁
、
白崇禧
資料來源:鳳凰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蔣中正的第三次下野發生國共內戰末期,1949年1月21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因國共內戰失利,為了促成議和,宣布引退並返回奉化老家,由副總統李宗仁接任。然而蔣中正並非真正放手,1949年4月國共和談破裂,蔣中正再度公開出面組織,不久李宗仁敗退並前往美國,蔣中正率政府遷台並在1950年3月1日宣布復職。
背景:
一、財政軍事失利,政權搖搖欲墜
1948年4月19日,蔣中正在第一屆國民大會總統選舉中當選,並於5月20日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8月19日,蔣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停止發行法幣,並在各地設置經濟管制督導員,企圖挽救通貨膨脹的困境。然而幣制改革失敗,財政雪上加霜。
1948年底,東北、華北全境,華中、華東的長江以北地區都已被解放軍占領。民眾飽經戰禍,對國軍腐化的表現極為不滿,而對日抗戰加上國共內戰,已將國軍精銳消耗殆盡,不僅無力反攻,更面臨被解放軍消滅的危機。
此時擁兵50萬的「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在武漢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也提出五項和議主張,第一條就是「蔣介石下野」。蔣召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開會,絕大部分委員也都認為蔣介石是國共和談的最大障礙,希望他下野。
二、美方施壓,失去支援
除了來自國內的各方壓力,蔣中正最在意的美方支援也開始動搖。1948年10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美國輿論普遍認為,「欲實現國共和議,非蔣介石去職不可」。蔣介石一度派夫人宋美齡到美國會晤杜魯門,希望尋求支持,然而此時美國政府已對其失去信心,不再伸出援手。
Top
發生過程:
1949年1月14日,新華社發表了《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包括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等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號召人民解放軍對任何敢於反抗的反動派,「必須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之」。
面對中共的強勢態度,蔣中正欲戰無力,求和無門,只好決定下野。1949年1月21日,蔣中正發表引退聲明,由副總統李宗仁行總統職權,並於當日搭機返回奉化老家。
然在下野之前,蔣中正已安排了後路,將大量外匯和貨幣儲備,以及軍火武器先行運往臺灣,同時蔣介石仍保有國民黨總裁身份,得以指揮舊部。在南京的「代總統」李宗仁反而名不符實,無法取得多餘經費和軍事裝備。
1949年4月,國共在北平和談,但中國共產黨的要求國民黨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蔣再度公開出面,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到杭州會談,決定在黨內設立非常委員會,蔣以總裁身份主持黨政聯繫,以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此後便持續主導政府與軍隊之遷移撤離。
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搭機赴美,從此未再返回國民政府。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向黨、政、軍幹部昭告「反共復國」的目標,並宣佈復職,重任「總統」及國民黨總裁,免去在美國的李宗仁「代總統」的職務。
歷史影響:
蔣中正第三次復出之後,雖然大陸已失,退居臺灣,仍連任四屆總統和國民黨總裁,直到病逝。蔣自述「我每一次復職時所預定的目標,亦無不按照計劃完成。我在第一次復職以後,不到八個月的工夫,北伐即告成功。第二次復職以後,雖然經過十四年的長期奮鬥,但終於促使日本投降。現在是第三次復職了,這一次復職以後,我們革命的目標,是恢復中華民國,消滅共產國際。.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復職的使命。」然而這次直到過世,也無法完成目標。
其在臺灣15年的執政時期,實行獨裁統治、白色恐怖、個人崇拜等舉措,所造成之傷害及人民反感,然而所進行之改革建設,亦不能否認其對後來經濟發展與民生穩定之影響。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