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時間
1925年07月01日 ~ 1946年05月31日
地點
廣州、南京、重慶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程潛
、
白崇禧
、
何應欽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國民黨主導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時就設立軍事委員會,其職權是在中國國民黨指導、監督下,管理、統率國民政府所轄境內海海陸軍、航空隊及一切關於軍事之各機關。
1928年6月北伐完成,中華民國表面統一,國民政府遷至南京,同年11月10日軍事委員會職務權責移交國民政府軍政部、參謀本部、軍事參議院等單位後正式結束。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為了與日本軍隊對抗,國民政府恢復設立軍事委員會。隨後,軍事委員會歷經第一階段國共內戰及中日戰爭,直到1946年5月裁撤,並將其所有職能改歸中華民國國防部。
軍事委員會當時雖隸屬國民政府,不過在中華民國軍政、訓政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是重要性或職責上都凌駕於其他政府組織,是實質上的中國最高政府機關。
背景:
1917年7月,中華民國前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並研擬以武力消滅軍閥、統一中國。而該政府轄下,設有諮詢功能的軍事委員。該委員會始設時,軍政府軍事委員名額為64名。隔年,孫中山再依其基礎,於軍政府轄下設置採合議制的軍事委員會,將軍事委員縮減為26名,並以李烈鈞爲委員長;不過此兩階段委員會,在以滇、桂、贛、粵等地方割據軍閥力量為主的軍政府組織下,委員會並無任何實權。
1924年7月,在歷經粵軍叛變及一連串軍事整合失敗後,孫中山將軍事力量寄望中國國民黨創立興起的黃埔軍校。軍事委員會改組,正式作爲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屬下最高軍事決策機關,負責東征北伐事宜。
而由中央政治會議委派的軍事委員分別是許崇智、楊希閔、劉震寰、譚延闓、樊鍾秀、胡漢民、廖仲愷、蔣介石與伍朝樞等9人,除此還委由蘇俄軍官高和羅夫爲顧問。形式上,已有以軍領政的雛形。1924年11月,該委員會改組,再將權力擴大,並由汪精衛、許崇智、廖仲愷、胡漢民、譚延闓、蔣中正、加倫及伍朝樞擔任,採行合議制的集體領導方式。
Top
發生過程:
1925年,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議籌組國民政府,於7月1日在廣州正式成立,並設置以武力統一中國為主要任務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該委員會以原有中國國民黨轄下軍事委員會為主,以蔣中正、汪精衛、譚延闓為常務委員,汪精衛為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並取消各地方部隊名稱,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計畫北伐。
軍事委員會統率國民政府所轄境內海、陸軍、航空隊及一切關於軍事各機關,並擁有軍事動員、國防政策、軍制改革、軍官任免、移防、預算、決算等有關事項。另外,該委員會轄下還設有政治部、參謀、軍需、兵工、等旁支單位等。除此,該委員會其編制與領導方式則沿用黨軍委會之習慣,所有決議,須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通過方爲有效,並規定,如多數委員不在軍委會所在地時,主席與委員一人有決定處置之權。
1927年,北伐軍攻下上海與南京,軍事委員會均隨國民政府遷徙而移駐。3月10日,中國國民黨在武漢召開二屆三中全會,會中決定重設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作為中國國民黨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4月2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從廣州遷往南京辦公,規定軍事委員會是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
1928年2月2日,國民政府特通過「軍事委員會隸屬國民政府,爲國民政府軍政最高機關,凡屬國民革命軍之陸海空軍,均歸其節制指揮」的相關法律。也就是說,此時軍事委員會主席兼總司令成為中國的國家實際領導者,蔣中正隨後當選了該職務。
北伐完成後,1928年10月8日,蔣中正獲選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從此軍政一體。10月10日,蔣就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通過國民政府組織法,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統轄全國武裝部隊。11月7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軍事委員會著即裁撤。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1月29日,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央政治會議,決議重設軍事委員會,設委員7人至9人,並以參謀總長、軍政部長訓練總監、軍事參議院長、海軍部長為當然委員。3月8日,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在新修訂之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上,規定軍事委員會直隸國民政府,爲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其職掌包括統率、軍費、軍隊編遣之最高決定及少將以上將官任免之權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啟動了全面的抗日戰爭。8月11日,國民黨中政會第51次會議決議,設立國防最高會議,國防最高會議爲全國國防最高決定機關,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爲國防最高會議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於1937年11月議決政治委員會停止開會,其職權交國防最高會議代行。
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成立大本營,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組建若干集團軍。1937年8月27日,國民黨中常會授權蔣中正組織中華民國之戰時政府,將行政權歸於戰時軍事組織下。1937年8月30日,蔣介石決定仍以軍事委員會為抗張最高統帥部,不另設大本營,原大本營所設各部轉隸軍事委員會。
1937年9月17日,國民黨中常會第51次會議正式決議: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使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權,並授權該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中國戰時政府之最高統領,並擁有全中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權。
1945年8月,中日戰爭結束,從同年9月25日開始,軍委會逐漸縮編。1946年5月31日,國民政府於宣布中國即將實施憲政後,終於裁撤了自1925年成立,期間長達22年之久的軍事委員會,並將其所有職能改歸中華民國國防部。
歷史影響:
1941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蔣中正在中國推行的的軍事委員會戰時政府,與西方倡導的民主理念有很大差距,但是由於同為同盟國盟友,當時西方世界;尤其美國政府、國會、一般民眾對於蔣中正頗有好感。也因此不但中國民眾普遍尊稱蔣中正為委員長,而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自此都稱為蔣中正為「Gimo」。而此稱呼,其實就是特級上將(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
總的來說,抗日戰爭期間,從南京、武漢一路遷移,最後駐於重慶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最高軍政統馭機構,而軍事委員長就是中國實際上的最高元首。相對地,名義上的中國最高領導人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則成為虛位元首。
另外,該委員會雖於名義上採委員合議制,是一種軍事委員會制。但是委員會主席或委員長統馭會務,享有極高軍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之決策權,也因此軍委會也可說是一種軍事獨裁政府。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