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時間
1925年07月01日 ~ 1946年05月31日
地點
廣州、南京、重慶
相關人物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國民黨主導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時就設立軍事委員會,其職權是在中國國民黨指導、監督下,管理、統率國民政府所轄境內海海陸軍、航空隊及一切關於軍事之各機關。

1928年6月北伐完成,中華民國表面統一,國民政府遷至南京,同年11月10日軍事委員會職務權責移交國民政府軍政部、參謀本部、軍事參議院等單位後正式結束。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為了與日本軍隊對抗,國民政府恢復設立軍事委員會。隨後,軍事委員會歷經第一階段國共內戰及中日戰爭,直到1946年5月裁撤,並將其所有職能改歸中華民國國防部。

軍事委員會當時雖隸屬國民政府,不過在中華民國軍政、訓政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是重要性或職責上都凌駕於其他政府組織,是實質上的中國最高政府機關。

背景:

1917年7月,中華民國前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並研擬以武力消滅軍閥、統一中國。而該政府轄下,設有諮詢功能的軍事委員。該委員會始設時,軍政府軍事委員名額為64名。隔年,孫中山再依其基礎,於軍政府轄下設置採合議制的軍事委員會,將軍事委員縮減為26名,並以李烈鈞爲委員長;不過此兩階段委員會,在以滇、桂、贛、粵等地方割據軍閥力量為主的軍政府組織下,委員會並無任何實權。

1924年7月,在歷經粵軍叛變及一連串軍事整合失敗後,孫中山將軍事力量寄望中國國民黨創立興起的黃埔軍校。軍事委員會改組,正式作爲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屬下最高軍事決策機關,負責東征北伐事宜。

而由中央政治會議委派的軍事委員分別是許崇智、楊希閔、劉震寰、譚延闓、樊鍾秀、胡漢民、廖仲愷、蔣介石與伍朝樞等9人,除此還委由蘇俄軍官高和羅夫爲顧問。形式上,已有以軍領政的雛形。1924年11月,該委員會改組,再將權力擴大,並由汪精衛、許崇智、廖仲愷、胡漢民、譚延闓、蔣中正、加倫及伍朝樞擔任,採行合議制的集體領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