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二次國共內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
時間
1946年06月26日 ~ 1950年06月
地點
中國全國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毛澤東
、
朱德
、
林彪
、
粟裕
、
顧祝同
、
胡璉
、
傅作義
、
杜聿明
、
白崇禧
、
李宗仁
資料來源:中華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50年)是指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國家體制與前途爆發的內戰。1946年6月26日戰爭全面爆發,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並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及中國國民黨則退往臺灣,此後雙方在臺灣海峽兩岸互相對峙。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這場戰爭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國民黨方面則稱之為戡亂戰爭,國際上一般稱之為第二次國共內戰。
背景:
一、抗日戰後情勢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共同敵人消失,兩黨過去的矛盾以及未來發展的分歧浮上檯面。但國內久經戰禍、渴望和平,兩黨為了順應民心並爭取政治主動,紛紛擺出謀求和平的高姿態。8月14日至23日,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家前途。8月25日,中共發表《對目前時局宣言》,提出要求國民政府承認解放區民選政府和軍隊、黨派合法、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等政治主張。26日,中共正式決定毛澤東參加重慶會談。
儘管表面上國共兩黨都為和平努力,實際上雙方仍進行利益爭奪,最明顯的衝突在於對日接收的問題上。國民政府依盟軍指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接受日軍降權,但共產黨則認為解放區抗日軍隊才有權代表中國受降,重慶統帥部不能代表中國人民和中國真正的抗日軍隊,因此雙方軍隊在華北、東北發生多次衝突。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在日軍正面進攻下從華東撤到西南。因此在日本投降前夕,國民政府軍隊的主力偏處於後方,而中國共產黨則利用游擊戰和農村工作的經驗,在日佔區的農村地區組織抗日運動。到1945年4月,中共在華北控制了大部分農村地區,根據地總人口約9550萬,並建立起龐大的軍隊。
在抗戰後的內戰期間,國民黨接收大員嚴重腐敗,導致民怨,加上政府的錯誤政策導致貨幣急遽貶值,光復地區人民因此受到直接的經濟損失,加上對政府懲處戰犯與漢奸的態度不滿,民眾對國民政府在戰後復興時期的表現大為失望。
二、國際情勢
1945年2月,在雅爾達會議上,美國、英國為換取蘇聯出兵東北,減少美國的犧牲,未經中國國民政府同意賦予了蘇聯大連國際化、蘇聯在大連港的特殊權力、蘇聯租用旅順港設立海軍基地以及蘇聯在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的特權。
1945年8月14日,中國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中國同意外蒙古進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獨立,換取蘇聯將東北交還給國民政府,並承諾不支持中共。
日本戰敗後,由於美國擔心共產黨的勢力擴大,國民政府在受降過程中得到了美國的直接支持。12月底,按照波茨坦宣言,蘇聯、美國、英國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召開會議。三國協議認為中國應該建立一個統一民主的政府,該政府應該有廣泛的參與,和內戰停火。三國都同意不干涉中國內政。蘇聯外長指出,蘇聯駐東北軍隊已經完成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應中國政府要求,蘇聯駐東北軍隊的撤回將推遲到1946年2月。美國外長指出,美國在華北駐軍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在中國軍隊能獨立擔負責任後,美國駐軍將立即撤回。
1945年底,美國派遣馬歇爾以特使身分來華,協調國共衝突。1946年1月開始,國共雙方陸續發表停戰令,並進行政治協商會議。然而雙方對整軍方案及解放區的控制權並無共識,調停過程雙方仍斷斷續續發動攻擊。
Top
發生過程:
一、國軍優勢時期
1946年6月26日,國民政府下令向解放區全面進攻。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在湖北、河南邊界宣化店被包圍的李先念部6萬中原解放軍,李先念率部提前突圍。
7月,國共就蘇北政權的談判陷入僵局,此時國軍為保衛南京側翼安全,向蘇中和蘇北的新四軍駐地發動進攻。共軍粟裕部殲滅國軍第六十九師,國軍則佔領蘇北,將中共軍隊壓過了隴海線。
7月20日,共軍為攻佔大同,在應縣與國軍激戰,始終未能攻克。8月,共軍賀龍部開始圍攻大同,傅作義部全力增援大同守軍。9月14日,傅作義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克復集寧,解大同之圍。10月11日,國軍第三十六集團軍奇襲奪取中國共產黨華北區中心城市張家口。
在山東,8月10日,共軍劉鄧三個縱隊突襲隴海線,佔領碭山和蘭封之間百餘公里鐵路,隨後國軍調集大軍反攻。10月下旬,國軍佔領25座縣城,完成華北南線作戰,共軍晉冀魯豫部隊被壓制在黃河以北。11月1日,國軍登陸煙台,魯南各地相繼收復。
由於國民政府堅持於1946年11月中召開制憲國民大會,而共產黨堅決反對,其他小黨組成的第三方勢力居中協調。11月11日,國府通知第三方面,國民大會代表報到人數已達到法定人數,無論中國共產黨是否參加,均預定在11月15日舉行。第三方面中的民社黨和青年黨決定參加國大,民盟則拒絕參加,第三方面的調停失敗。
11月15日制憲國民大會召開。1946年12月起,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發動攻勢。1947年1月,《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之後,國民政府應馬歇爾要求,先後三次呼籲中國共產黨能進一步舉行圓桌會談,以政治方式解決兩黨爭端。共產黨方面認為國民政府沒有誠意,中國共產黨南京代表陸定一回應,「廢除偽憲法和恢復1946年1月31日軍事位置,是恢復和談的最低限度」。
1947年2月底,國府下令公開驅逐中國共產黨代表,限令在南京、上海、重慶的中國共產黨留守處代表3月5日前撤離,並關停重慶《新華日報》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國共產黨駐南京留守處代表乘坐美國運輸機撤離南京。
3月10日,各路國軍20萬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揮下,分由洛川、宜川向延安進攻,中國共產黨調動5000兵力,憑藉地雷和伏地堡壘頑強抵抗,國軍19日攻入延安。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彭德懷西北野戰軍2萬餘人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遊擊戰。5月初,胡宗南國軍經過3個多月戰鬥,仍無法殲滅中共中央。
在山東南部,共軍郝鵬舉率領2萬人歸附國軍。4月初,津浦鐵路徐州至濟南段打通,國軍包圍解放軍陳毅部於沂蒙山區。顧祝同率領60萬國軍進攻。由於國軍採用齊頭並進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遊擊戰術無法奏效。6月,國軍繼續自魯南向北進。6月18日,胡璉整編第十一師佔領中共山東指揮部所在地魯中南麻鎮。此時因劉鄧軍在魯西進攻,國軍被迫自魯中回援,陳毅粟裕部隊乘機進攻南麻整編第十一師,但因連降大雨,解放軍彈藥受潮,攻擊出現困難,久攻未克。此時國軍再度調集大軍圍攻,陳粟部因多處軍隊有遭遇合圍危險,傷亡較大,因此放棄圍攻,撤至黃河以北惠民。
在華北地區,國軍兵力空虛,聶榮臻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機動作戰。自1947年5月起,解放軍徐向前、彭德懷等部開始圍攻太原,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堅守。
二、共軍反攻時期
1947年夏天開始,共軍逐漸掌握優勢,開始主動反擊。6月6日,解放軍攻陷熱河赤峰。6月16日,國軍被迫放棄安東省會。解放軍開始進攻遼寧瀋陽。
7月31日,中共正式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名稱。 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國軍的總兵力由1946年6月的430萬下降到373萬,解放軍總兵力則由127萬上升到195萬,正規軍發展到近100萬。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部隊夜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7月1日,劉鄧渡河後包圍鄆城國軍整編55師,此時陳粟軍從國軍縫隙處南下,進攻費縣,威脅兗州。同時劉鄧軍又攻克鄆城,曹縣,並將羊山集處國軍整編66師合圍。7月底圍殲羊山集整編第六十六師。8月,國軍肅清膠濟鐵路沿線解放軍。
8月,劉鄧部隊在國軍大部隊圍攻下,南下中原,進攻國軍薄弱地帶。8月19日,全軍渡過黃泛區。8月22日,華中解放軍陳賡部自豫西新安、澠池、陝縣等地分道偷渡黃河,穿越伏牛山,一度攻陷嵩縣、洛寧、登封、臨汝、魯山、方城等地,遭國軍圍剿,復渡河回豫北。8月23日強渡汝河,8月26日乘淮河洪峰之間渡河,進入大別山戰略鎖鑰區。追擊國軍因淮河水漲而被阻淮河北岸。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兵團在茅津渡處渡河成功,緊逼洛陽。8月,在毛澤東指示下,陳粟軍隊重新南渡黃河,發起進攻。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劉鄧進入大別山後,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揮部圍剿。
在陝北戰場,彭德懷部隊在1947年8月初圍攻榆林,鍾松整編第三十六師北上救援。隨後彭德懷圍點打援,發動圍攻鍾松的沙家店戰役。劉戡全力救援,鍾松逃脫。
8月開始,林羅部發動秋季攻勢,大量圍殲國軍部隊。9月底,國軍分別自龍口、煙台登陸,山東戰事告一段落。
10月,彭德懷再度圍攻榆林,國軍已經無兵可調,蔣中正致電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求援,馬鴻逵命整編第十八師支援榆林。寧夏軍與彭德懷部隊在元大灘激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彭德懷撤退。
10月,因華北國軍增援東北,解放軍乘機向保定,石家莊進攻。11月12日,聶部攻克石家莊。此時傅作義受命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率領主力部隊沿平保線尋機作戰。聶部機動作戰,消滅國軍第三十五軍兩個師部。徐向前在山西南部發起運城戰役,12月全殲守敵。此時國軍在晉南僅剩臨汾一座城市。
1948年起,國軍在各戰場,均陷入被動。在東北戰場,1948年初,林羅部隊再度發動冬季攻勢,圍殲國軍精銳部隊新五軍,導致國軍遭受重創。2月,林羅部以強大兵力第四次圍攻四平,經過血戰攻克四平。此時東北的國軍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北寧線被中共切斷,國軍只能依賴空中補給,國軍試圖撤退,但是空運問題難以解決。
1948年春,解放軍陳賡部再度渡河南犯,3月12日攻陷洛陽,復陷豫西各縣,擾及鄂北一帶,7月17日攻陷襄陽。陳賡、謝富治兵團乘中原國軍兵力空虛,進攻洛陽,兩進兩出,兩次殲滅國軍守軍。陳賡、劉伯承兩部,於春、夏間先後擊滅鄧縣、鎮平、內鄉等數十萬強悍善戰之民團,消除在豫、陝、鄂邊區行動之障礙。3月間,山東戰場膠濟鐵路西段,及周村溜川、博山、威海衛等,全為解放軍許世友、譚震林兩部攻佔。
4月,劉鄧部隊進攻阜陽。4月底,彭德懷部佔領延安,後撤至黃龍地區休整。其他各軍,亦於撤退途中,損失甚重,從此渭河以北地區,無力控制。4月27日,濰縣之第九十六軍覆沒,軍長陳金城被俘。[51]
5月,解放軍將渤海膠東魯中三個戰場連成一片,濟南完全陷於孤立。5月中旬,解放軍攻克臨汾。5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原野戰軍,發動宛東戰役,擊潰國軍第十八軍。別路解放軍陳毅部,於6月23日攻陷開封,6月26日,開封被國軍邱清泉、孫元良兵團所收復,追剿陳毅部於黃汎區,激戰十餘日,解放軍傷亡近8萬人,乃向隴海鐵路以北退卻。劉陳所部與陳毅部會攻開封,守將李仲莘戰死,攻陷開封,中原戰場儲備之武器糧草盡為解放軍所奪去。繼而陳毅部伏擊區壽年兵團於睢陽,區部損失甚重,區壽年被俘。
6月至7月,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豫東戰役,殲滅整編第六十六師一個旅,第七兵團兵團部及下轄的整編第七十五師,確定了共軍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劉伯承於攻克開封後,旋即率部進襲襄樊,7月16日,攻下襄樊,守將康澤被俘,鄂西北盡攻陷。至此國軍中原戰場防禦體系,已支離破碎。
三、共軍決勝期
1948年中,戰爭進入第三年,國軍在戰爭第二年共損失152萬人,到1948年6月底總兵力保持365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年共損失80餘萬,然而有農民參軍及俘虜兵等補充,總兵力達到280萬。
國軍戰事失利,加上金圓券改革失敗,國民政府高層的信心也開始動搖。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集中兵力10餘萬圍攻濟南,國軍第八十四師吳化文部兵變,25日濟南城陷。
1948年秋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北、華東、華北三個方向,分別發動遼瀋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及平津戰役(平津會戰),三場戰役全部取得勝利,國軍總兵力損失150萬人以上,精銳兵團幾乎全軍覆沒,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全面崩潰。
1. 遼西會戰
1948年春,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部連續在東北發動七次攻勢,2月7日攻佔遼陽,2月26日攻佔營口,3月14日攻佔四平,3月19日攻佔永吉,國軍集中兵力堅守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補給全賴空運接濟,因運輸量有限,三地食糧燃料奇缺,長春每日餓斃者不下百人。
9月中旬,林彪部猛攻錦州及義縣,企圖切斷國軍關內外聯繫。10月16日,解放軍攻克錦州,東北剿匪副總司令范漢傑、兵團司令盧濬泉及所部數萬人,除傷亡外,全部被俘。10月17日,長春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所部投向中國共產黨。10月18日蔣飛臨瀋陽,指示東北作戰計劃,仍未能挽回頹勢。10月23日,解放軍攻陷長春。11月2日,解放軍攻陷瀋陽,衛立煌先期飛北平,部分國軍突圍撤至營口,經海運南下,東北盡失,國軍先後?牲精銳達30萬人。
2. 徐蚌會戰
國軍鑒於東北全盤失敗,故將關內各戰場孤守據點之兵力儘量撤回,以圖縮短戰線。1948年秋後,國府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指揮,自動放棄鄭州、開封等據點,調動40萬重兵與之決戰。11月初,陳毅及劉伯承兩向徐蚌地區發動攻勢,雙方大戰展開。因國軍彼此缺乏聯絡,未能盡量發揮作戰功效。黃百韜兵團原定11月5日開拔,向大運河以西撤退。11月8日,第三綏靖區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部兵變,導致國軍在徐州北部防線開了一個缺口,由山東南部地區南下之解放軍陳毅部,於11月9日直接通過缺口到達徐州東側,聯合原在南面之陳毅主力,對黃伯韜兵團兩面夾擊。11月14日,東線黃百韜兵團被解放軍陳毅部包圍於碾庄附近,至22日全軍覆沒。
碾莊戰役惡化時,國府急調華中黃維兵團(約15萬人)趕往支援。11月24日起,杜聿明指揮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由徐州出動,連續幾天向南攻擊,由於解放軍憑藉工事,頑強抵抗,進展緩慢。由固鎮北攻之李延年兵團,情形也一樣。11月27日,南線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劉伯承部包圍於蒙城、澮河、渦河之間雙堆集,到12月15日,除胡璉率領一部突圍抵蚌埠外,黃維兵團全部被殲。
12月1日,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率孫元良、李彌及邱清泉等兵團向西轉進。徐州國軍為避免包圍,於12月2日自動棄城南撤,至永城東北之青龍集、陳官莊間地區,遭解放軍30餘萬要擊,傷亡極眾。12月6日,孫元良兵團潰散。自12月19日起連降十多天大雪,空投補給大受影響,國軍同時須掩護大批隨行難民,接濟困難。
1949年1月6日,解放軍見招降無效,發動總攻。1月10日,解放軍挾人海戰術進攻,國軍陣地被突破。此役,雙方參戰人員共一百多萬人;經2個月以上之激戰,國軍所有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陷入於絕對劣勢中。解放軍則乘勢往南攻陷蚌埠、臨淮等地,進而威脅南京。
3. 平津會戰
1948年底,中共華北野戰軍楊成武部在新保安合圍全殲傅作義精銳國軍第三十五軍。林彪所部數十萬精銳進入關內,合聶榮臻、賀龍等部解放軍,以近百萬之眾對北平、天津採取大包圍形勢。12月21日,東北野戰軍迅速南下,攻佔鹹水沽,切斷平津國軍海運退路。1949年1月初,東北野戰軍完成對北平、天津和塘沽分割包圍。1月7日,解放軍開始猛攻天津,至15日攻陷天津城,北平僅剩下傅作義守軍20萬人。
傅作義所部精銳損失重大,又得知徐蚌會戰失利,信心動搖。經過第三方蘇靜,鄧寶珊等人與中共接觸,達成和平協議。傅作義在中國共產黨多方遊說下,率所部30餘萬人並將北平、察哈爾和綏遠地區,先後交予中國共產黨。於是長江以北,除武漢一隅外,完全易幟。國軍在北方僅剩下太原、安陽、新鄉、歸綏等零星據點。
四、戰爭結束
1949年初,由於各戰場軍事逆轉,政治情勢隨之轉變,為適應和談要求,蔣介石於1月21日宣佈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職務。2月5日,行政院遷移廣州辦公,南京只保留代總統辦公室。4月1日,張治中等飛抵北平,4月5日上午9時「和談」預備會議開始。國共雙方在《國內和平協定草案》的基礎上進行磋商,4月15日,和談第二次正式會議,周恩來將修正後之《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限張治中等4月20日簽字,表示不論戰爭或和平,屆時解放軍一定渡過長江。4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發表聲明,指斥中國共產黨之《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歪曲事實。4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主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佈總攻擊令,解放軍林彪、彭德懷等部,亦分別對武漢及西安進攻。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渡江戰役爆發。4月22日,解放軍劉伯承部佔領蕪湖,4月23日佔領南京,分路追殲國軍殘餘部隊。同日,國軍撤離南京,李宗仁直接飛往桂林,李宗仁與白崇禧組織華南防線,不至廣州處理公務。4月24日,太原城破。4月底,解放軍林彪部直驅武漢。
1949年5月4日,解放軍陳毅部攻陷杭州。5月8日,解放軍彭德懷部攻陷蘭州。同日,李宗仁返抵廣州。5月15日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移衡陽辦公。5月16日、5月17日,解放軍相繼佔領武漢三鎮。5月20日,國軍胡宗南撤離西安,隴東各地盡為解放軍所有。5月21日,解放軍劉伯承部攻陷南昌,解放軍陳毅部圍攻上海。至5月27日,國軍主動向舟山、臺灣撤退。解放軍繼續向東南沿海進軍。
6月3日,國軍放棄青島,全部軍民物資撤至臺灣,解放軍遂據有整個華北。1949年8月1日,湖南省政府主席、國軍第1兵團司令陳明仁與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8月5日,政府任命黃杰為湖南省政府主席,自動放棄長沙,集中國軍於衡陽附近。8月16日,第二野戰軍佔領贛州。8月17日,解放軍陳毅部攻陷福州。國府任命湯恩伯主持福建軍政,湯氏集中主力於廈門。8月24日,蔣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
1949年9月2日,解放軍佔領西寧。9月,解放軍在衡寶戰役、廣西戰役中消滅白崇禧集團主力。9月20日,解放軍分三路來攻廈門,傷亡慘重。10月5日,解放軍佔領韶關,10月8日,解放軍佔領衡陽。10月12日,國民政府宣佈西遷重慶辦公,廣東省政府則移設海南島。10月13日廣州棄守,10月17日廈門棄守,集中兵力固守金門。
10月23日,解放軍發出進軍川黔的作戰命令。10月25日,解放軍第10兵團準備趁勝攻擊金門,自古寧頭登陸,卻因不諳地形與潮流方向,反遭國軍圍攻殲滅。
1949年11月1日,解放軍展開西南戰役,從湖南、湖北進軍西南,李宗仁自重慶飛往昆明。11月3日,第三野戰軍登陸浙江舟山群島中的登步島時再次失利。11月14日,蔣介石自臺灣飛抵重慶,重返政府。同日,解放軍佔領桂林。11月15日,解放軍佔領貴陽。11月20日,李宗仁出走香港。11月30日,解放軍攻佔重慶、南寧。國府遷至成都。白崇禧移其總部於海口,黃杰率領所部退入越南。
12月7日,國府決定遷設台北,並於西昌設大本營,於成都設置防衛司令部。12月10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鄧錫侯、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等分別在彭縣、昆明公開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12月16日,解放軍佔領川南樂山,12月18日佔領劍閣。劉文輝佔據雅安欲阻截國軍退路,成都有被圍之慮,國軍乃於12月26日撤守。胡宗南移其總部於西昌,繼續作戰。12月27日,解放軍攻克成都,西南戰役結束,此役解放軍圍殲國軍93萬,國府在中國大陸最後一支重兵集團被消滅。12月28日,經過激烈的新渡口戰役,解放軍第181師橫渡涪江天塹佔領三台,旋即奪取綿陽。
1950年3月27日,解放軍進入西昌。3月5日,第四野戰軍展開海南島戰役,於5月1日攻佔海南島。登步島後來也被解放軍攻克。到6月大規模作戰行動基本結束,在歷時近四年中,解放軍共殲滅國軍807萬餘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歷史影響:
一、兩岸分治
隨著國共戰爭大勢底定,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民國政府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部分島嶼及西南部分山區。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攻佔浙東沿海的一江山島和大陳島。至此,解放軍攻佔浙東沿海全部島嶼。中國大陸沿海僅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還被國軍控制。1958年金門炮戰後,雙方未再爆發大規模直接衝突。1979年,中國大陸停止對金門炮擊後,雙方一直維持和平狀態,並逐步開始交流,如今仍處在實質往來密切但政治情勢對立的微妙狀態。
二、國際關係
國共內戰結束後,美國調整了對華政策,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國不會防衛臺灣,但對臺灣進行經濟援助。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而大陸則加入了蘇聯陣營,中國成為東西方冷戰的陣地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成都後,一路追擊殘餘中華民國國軍,國軍第九十三師一路往邊界撤退,最後退到泰緬邊境,在當地形成一股特殊勢力,即「泰北孤軍」。1954年,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中華民國政府逐步將第九十三師及眷屬遷往臺灣,然而仍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離開,主要為雲南籍官兵,因為身處緬甸,離家較近。最後因為協助泰國政府平定山區共產黨叛亂,獲得泰國國籍,在泰國合法永久居留。
三、兩岸前線的建設與發展
國民政府遷台後,福建成為國共對峙的前線,因此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較少發展重大建設,經濟較為落後。1980年代開始,隨著兩岸關係和緩、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經濟狀況開始改善,也成為台商前往投資的重要據點。
而臺灣的前線金門、馬祖列島,過去被視為神秘的軍事要塞,如今也隨著兩岸的開放而逐漸解禁,並積極發展特色觀光和貿易。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