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傅作義
傅作義 1895-1974
傅作義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作義
生日
1895年06月27日
卒日
1974年04月14日
籍貫
山西省榮河縣
組織
晉系(晉南派)
學歷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
相關事件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今萬榮縣)人,中華民國軍事、政治人物,晉綏軍領袖,曾任綏遠、察哈爾省主席。

傅作義於1910年進入太原陸軍小學,辛亥革命時輟學加入學生軍,擔任排長。民國成立後,傅作義轉入北京清河第一陸軍中學,1913年畢業;1915年進入保定陸軍官校第五期步兵科,1917年以第一名畢業。1918年,傅作義回到山西,加入閻錫山部,歷任團長、旅長、師長等;1927年閻錫山加入北伐,傅作義率所部第四師出山西,進攻奉軍控制下的涿州,以一師的兵力堅守城池長達三個月,但最後仍失敗,逃回山西。

1928年,傅作義出任第三十六師師長、天津警備司令;在中原大戰期間,傅作義擔任第三方面軍東路總指揮,失敗後所部被張學良收編,轉任第三十五軍軍長、綏遠省主席、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等,形成了以傅作義為首的晉綏軍系統。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率部參加長城戰役,在張家口一帶與日軍交戰,互有勝負,並於1935年晉升為二級上將。1936年,日本支持蒙古軍李守信部進攻綏遠,傅作義在百靈廟大勝蒙軍,取得著名的百靈廟大捷。抗戰開始後,傅作義部改編為第二戰區第七集團軍,參與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綏西會戰等,後改任第八戰區副司令;此外,傅作義在勢力範圍內也模仿中共進行土地改革與設置基層組織,並曾遭到閻錫山與蔣中正的注意。抗戰結束前,傅作義出任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負責主持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的受降,並將綏遠、察哈爾境內的共軍逐出。

1946年,傅作義調為察哈爾省主席,後兼張垣綏靖主任,1947年底接任華北剿總司令部,出鎮北平。傅作義離開綏遠、察哈爾後,兩省共軍死灰復燃,加上國軍在東北、華北逐漸失利,傅作義部在平津一帶也陷入包圍。1948年底,解放軍發動平津會戰,於1949年1月佔領天津,同月,傅作義宣布北平不設防,並讓拒絕投降的國軍撤往山東,4月,傅作義正式宣布投共。中共建政後,傅作義部被調往東北參加韓戰,本人則留在北京,擔任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綏遠軍政委員會主席等;1954年,傅作義出任水利部長(後改水利電力部長),直到1974年逝世為止。期間,傅作義曾與蔣中正有過書信交流,但無疾而終。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因癌症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