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時間
1948年01月01日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李濟深
、
宋慶齡
、
何香凝
、
譚平山
、
程潛
、
傅作義
、
馮玉祥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中國共產黨之下現有的衛星政黨之一。主要由國共內戰時的中國國民黨左派成員及其支持者和一大批起義人員組成,不再信奉三民主義,不同於當時的所謂「中國國民黨右派」、不同於現時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也不同於在1927年南昌起義時曾成立過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創建於1948年1月1日,原來是李濟深、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等人創建的;後來許多國民黨籍的倒戈將領和被俘釋放的軍政人員加入。
截至2012年底,共有黨員約10.2萬人。其中,大部分成員是留在中國大陸的原國民黨黨員或其子女、親屬。例如,前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瑤的父親,就是李濟深;何魯麗的父親,為前北平市市長何思源。還有一些與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有關的人士,例如,北洋政府代理大總統馮國璋的曾孫演員馮鞏。
事件背景:
1927年後,以宋慶齡、何香凝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國民黨右派進行了對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的左派分子贊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擁護國共第二次合作。
1943年一部分國民黨左派分子開始籌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1945年10月在重慶成立;1943年另一部分國民黨民主分子在桂林、平昭籌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1946年4月在廣州正式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內戰一觸即發。由此,國民黨「左派」成員正逐漸與國民黨「右派」脫離。
Top
發生過程:
1947年11月,國民黨「左派」的第一次聯合代表會議在香港舉行;1948年1月1日,會議宣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並推舉中國國民黨創建人孫文的遺孀宋慶齡女士為該黨的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何香凝、馮玉祥等入選該組織的中央領導機構。
1949年,李濟深、何香凝、柳亞子等民革代表受中國共產黨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參與《共同綱領》的制定,和選舉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相關職務人員。宋慶齡、李濟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潛當選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譚平山、朱學范、傅作義、李德全、何香凝分別任中央人民政府部委的部長和主任。
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左派第二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決定將「民革」、「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左派力量整合為一個,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民促」同時宣告結束)。
現在的民革,著重吸收以同原中國國民黨黨員有關係,與台灣地區各界有聯繫的中上層人士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目前,除西藏外,民革在中國大陸的其他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黨支部。
民革中央機關分設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聯絡部、社會服務部、調研部等6個職能部室。同時,民革中央還主辦有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團結報》、刊物《團結》雜誌,並有「團結出版社」、「中國通和經濟開發諮詢服務中心」等下屬機構。
歷史影響: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當年國共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際成立,而當時民革的成立宗旨就是號召民眾積極推倒國民黨執政的國民政府,並擁護共產黨執政,所以在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就特別獲得共產黨的批准成為八個樣板政黨之一。
據傳原先民革還是有沿用國民黨的黨徽,只不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激進的紅衛兵批判,當時遭批為國民黨在中國的「餘孽」,而使得日後民革只敢拿孫中山的頭像當標誌,再也不敢掛出正宗的國民黨的黨徽。
目前有黨員10.2萬人,並設有加入條件,需年滿28週歲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籍公民,且在大陸擁有本科生學歷,並要有國民黨後代身份。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