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平七五事件
北平七五事件
時間
1948年07月05日
地點
北平
相關人物
李宗仁
、
何思源
、
傅作義
、吳鑄人、
陳繼承
、許惠東、
王鴻韶
、卜鴻勳、徐國昌、吳肇泰、韓德林、孫德馨、楊龍雲、賀守志、李福維、
蔣中正
、
陳雪屏
、
彭真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平七五行動」是一起東北籍學生隊伍遭中國青年軍隊員槍擊的事件。
背景:
1946年至1948年,北平市先後發生由中共發起的反美抗暴運動、反內戰反饑餓運動、反美扶日運動等運動,以學潮為核心,波及社會各階層。學潮成為北平市的各級黨政軍警憲特機構必須處理的棘手問題。秉承南京中央意志的北平警備司令部、憲兵、黨部、軍統、中統等系統大致主張實行嚴懲;而非中央系的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北平市市長何思源、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傅作義等則採取疏導辦法,以避免流血衝突。
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裁撤後,李宗仁於1948年5月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吳鑄人因競選監察委員也離開北平;何思源於1948年6月被免去北平市市長職務。此後,傅作義出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坐鎮北平,陳繼承任副司令兼北平警備司令。傅作義與陳繼承本有矛盾,在處理學潮的過程中開始出現兩人之間的爭鬥。
國共內戰期間,中國東北今遼寧省、吉林省的大、中學生約3000人為躲避戰火而逃往北平、天津兩地,政府宣稱要在北平、天津成立臨時大學、臨時中學。但因經費及校址等原因,政府未能兌現,東北學生入山海關「要讀書,要生存」的願望落空,一時間生活及就學問題均無法解決,他們便派出代表同北平市參議會交涉,但未獲答覆。
1948年7月3日,這些學生們聽說北平市參議會通過「徵招全部東北(流亡)學生當兵」議案,認為北平市參議會議長許惠東要將他們送去當兵,感到十分憤怒。
7月4日,東北16個院校的學生代表聯合決定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
Top
發生過程:
1948年7月5日早8時,各校的學生在地安門集合,以8列縱隊向北平市參議會方向進發。學生們抵達北平市參議會門前,想找許惠東及李宗仁(中華民國副總統,當時因結束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事務而在北平)質問,但仍未獲肯定答覆。
學生們遂打掉北平市參議會的招牌,國立長白師範學院體育系學生通過疊羅漢爬到大門高處,用油漆寫上「北平市土豪劣紳會」八個大字。
上午10點多鐘,學生們來到天安門前。此時,北平市學聯、華北學聯寫來慰問信,並且贈送錦旗,以表達對東北學生的聲援,學生們深受鼓舞。學生代表提出要北平市參議會議長許惠東當面向學生賠禮道歉,但遭到拒絕。學生們群情激憤,決定到許惠東家再找他交涉。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兼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認為事態十分嚴重,通過電話請傅作義派軍隊警備,傅作義指示「士兵不准帶槍,更不許打學生」;陳繼承仍迅速調動大批憲兵和警察,試圖阻止學生進入東交民巷(許惠東家在此)。
下午4時,學生們抵達東交民巷許惠東家的大門口。隨後,學生們衝破大門湧入院中,憲兵和警察使用木棍、槍托將學生們驅逐出大門雙方對峙了不長時間,秩序趨於平靜。
王鴻韶(原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參謀長)叫學生派出代表談判。但在談判期間,陳繼承已自北平西苑調來青年軍第208師搜索營及4輛裝甲車,將學生包圍,架設機槍,裝上刺刀,擺出射擊姿勢;談判雙方在會客室內,都不知道外面的情況。
學生們知道代表正在談判,見此情景十分氣憤,但為了避免衝突,仍都坐在地上等候談判消息。達成協議後,雙方代表走向大門口,準備向學生們宣佈協議,外面的學生見代表走出,一時間歡聲雷動,湧向門口打聽談判消息,青年軍阻止不住,當即開槍射擊學生。學生們連忙就地臥倒,但當學生們站起來時,青年軍又向學生們射擊,直到王鴻韶派人專門通知,才制止了青年軍射擊。青年軍匆忙撤走;學生隊伍這時也較為混亂,除了少數人留下救死扶傷以外,其他人都撤回住地。
此次慘案中,死者9人(學生8人,分別是卜鴻勳、徐國昌、吳肇泰、韓德林、孫德馨、楊龍雲、賀守志、李福維,後來安葬在東北義園;以及無辜商人1人),傷者48人。
7月6日,傅作義發表談話,表示同情學生,答應撤職查辦肇事頭目,厚恤死難者家屬,並且同意解決東北學生的生活及就學問題。傅作義一方面派人善後,一方面致電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請求‘處分’及‘引咎辭職’,迫使蔣中正撤換了陳繼承及北平市政府其他幾位中統、軍統骨幹。
七五慘案震驚了全中國,遭到輿論強烈譴責,北平市各校的學生極為憤怒,紛紛遊行表示抗議,要求懲辦兇手,外地的學生也紛紛聲援。
7月9日,華北13所院校、東北在北平各院校學生萬餘人在北京大學民主廣場舉行「七五慘案哀悼控訴大會」。會前,萬餘名學生舉著‘東北華北各院校反剿民反屠殺要讀書大請願’的大旗,先赴李宗仁官邸請願。李宗仁三次接見學生代表,表示:“自己有職無權,只能儘量幫忙,向地方及中央轉達。”最後,李宗仁同意請願代表提出的‘嚴懲兇手,撤銷對集會、言論、請願的禁令,厚恤死難者家屬,建立臨大臨中’等10項要求。將近中午,北平警備司令部派4輛裝甲車來到李宗仁官邸附近,引發學生們強烈抗議,李宗仁宣佈保證學生安全,並且撤走裝甲車。
最終,蔣中正撤了陳繼承的北平警備總司令職務,青年軍第208師調離北平,此次風波暫時平息。
受傷學生事後也向北平地方法院提出自訴,將參議會議長許惠東列為被告。
歷史影響:
七五事件後不久,中國國民黨開始追查操縱7月9日北平‘七九’遊行的‘學匪’,嚴厲鎮壓學生運動。中國國民黨青年部部長陳雪屏奉密令成立了「清匪除奸委員會」,隨即發生“八•一九大逮捕”,傳訊、拘捕250多名學生,送往特別刑事法庭‘法辦’。
此時,一些尚對中華民國政府抱有期望的知識份子及學生深感失望,政治態度轉向中國共產黨方面。中國共產黨也開始逐步轉移學生,將國統區的學生運動目標轉變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城市,防止城市破壞,學生運動由此開始進入低潮。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11日、16日,彭真等先後致電中共中央及東北局,「現北平有各地流亡學校甚多,其中東北來者最多」,決定「招生委員會派人招考一部分學生外,其餘送回東北」,「準備安置」。東北學生流浪生涯至此終結,開始邁向新時代生活。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北京青年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