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保定軍校成立
保定軍校成立
時間
1912年10月 ~ 1923年08月
地點
河北省保定市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蔣方震
、
白崇禧
、
唐生智
、
張治中
、
傅作義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歷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學制最正規的軍事學府,位處直隸保定城東郊,占地3000餘畝,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北洋政府、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陣營都有保定軍校畢業學生,尤其是大清帝國滅亡後國民政府時期內。若從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算起,保定各軍事學堂共培養、訓練了11000餘名軍官,當中超過2000人獲得將軍的銜頭;僅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短短的11年中的九期畢業生中就培養了後來成長為少將以上的將軍達1700餘名。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兵、騎兵、砲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二任校長為蔣方震。保定軍校前七期只招收全國四所陸軍中學堂學制二年之畢業生;而陸中是只招收全國十八所陸軍小學堂學制三年之畢業生;陸小則是招收14-15歲的具初小或私塾學歷的子弟。故從陸小、陸中至保定軍校執行的是一整套的、嚴格的軍事養成式教育。
背景:
保定軍校原址是一座擁有廟產千畝,殿宇百間的關帝廟,後改為兵營,八國聯軍期間遭焚毀。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並徵用鄰近土地而建起。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駐天津小站的練兵機構—武備學堂,被迫遷到保定。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新軍)並設軍政司,旋改督練公所,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經袁世凱奏準,在保定東關外創辦北洋陸軍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1903年北洋陸軍將弁學堂改名為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又改稱北洋通國陸軍學堂、陸軍隨營學堂 。1907年更名陸軍大學堂,簡稱陸大。
Top
發生過程:
1912 年民國成立,各省陸軍小學停止招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重新開學,將這一年進校的學生定為保定軍校第一期。1915 年, 四所陸軍中學合併為兩所陸軍軍官預備學校。1917 年最後進入陸軍小學的一屆學生已升了學,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即無新生來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預備學校在普通中學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中招收一批新學員,均經嚴格的考試後擇優錄取。1918年春,由原陸軍小學升入保定軍校的學生已全部畢業,陸軍部改變招生制度。保定軍校直接由普通中學畢業生中招考了一批學員。先將這批學生送到各師下連隊當兵九個月,期滿後審核合格,才編入軍校學習,這是保定軍校第八期學生。陸軍預備軍官學校於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學生,於1921年升入保定軍校,這是第九期學生,也是最後一期學生。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保定軍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參照德國與日本的軍事教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而成的,逐步擺脫了天津小站練兵的一套舊法。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長為蔣方震。
民國成立後,各省為培養地方勢力,先後建立「講武堂 」。各師為擴充軍事實力,也成立學兵隊。但是,只有保定軍校才是設備完善、訓練嚴格的一所軍事學校。教宮和科隊長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學生及陸軍大學和本校的優秀畢業生擔任。歷來按兵科編隊,分別進行教育訓練。隊長為少校級,擔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術科教練,軍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擔任;技術課為劈刺、體 操、武術等, 由技術教官擔任,另有技術助教輔助技術訓練。至第八期,對學生編隊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種混合編隊,一般的軍事課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隊,隊長提為中校級,夥食也改為連隊辦理。騎兵和輜重科由騎兵科隊長兼管,減少了兵種負責人,軍事教官由中校降為少校。
課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理化、數學、歷史、地理等,每節課為一個半小時。典範令小冊子是教練各項軍事動作的準繩。普通知識和外語是輔助教育,聘文職教員擔任,以充實學生的軍事知識,為逐步全面學習各種軍事演習準備條件。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面聯合演習。實彈射擊有打靶場,乘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輔助術科如體操、劈刺、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在大院進行。器械操在校後門外的器械操場進行。這些訓練每課多為一小時,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科目複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蓬、炊具,在演習地組織生活。
歷史影響:
保定軍校儘管在末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總的說來全國公認它是軍事教育的正統。它以自身較好的軍事素質,在軍事教育和參謀業務等方面受到各省軍事當局的重視,自成一個軍事學術系統。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時,也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為軍事教育骨幹。自辛亥革命至七七事變,保定軍校畢業生擔任高級指揮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儘管黃埔有後來居上之勢,但保定軍校畢業生的學歷仍然是擔任軍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證。保定軍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標榜「軍人以保家衛國,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問政治為高尚」,形成保定軍校學生一種職業軍人的特點。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僅民國改元後十一年的畢業生,即達6553人。其 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如張治中、傅作義、白崇禧、陳誠、秦德純、顧祝同、劉峙、薛岳、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儘管保定軍校已成為歷史的遺跡,但是它的影響和事跡卻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