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
時間
1938年06月11日 ~ 1938年10月25日
地點
湖北武漢、江西、廣州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白崇禧
、
薛岳
、
吳奇偉
、
張發奎
、
李宗仁
、
孫連仲
、
岡村寧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武漢會戰(中國稱「武漢保衛戰」;日本則稱「武漢攻略戰」),從1938年6月11日日軍登陸攻佔安慶市起算,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漢撤守,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武漢會戰實際橫跨了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廣闊地域,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並獲得日加列夫、特霍爾率領蘇聯航空志願隊支援,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對抗由華中方面軍總司令?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武漢會戰包括有:馬當戰役、九江戰役、黃梅戰役、廣濟戰役、田家鎮戰役、瑞昌戰役、馬頭鎮戰役、星子戰役、萬家嶺戰役、富金山戰役、信陽戰役。
背景:
一、武漢的重要性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二百萬,該市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 武昌、漢口及漢陽,武昌是政治中心,漢口是商業的集中地及漢陽是工業重鎮,在粵漢鐵路建成後,它是中國內陸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將南方港口運來的對外援助運往內陸的樞紐。
1937年7月7日,日軍向中國全面入侵,不到一個月就佔領北平及天津,華北平原宛如囊中之物,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南京告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在上海、南京淪陷後,中國政府及民營部門、大批難民、以及各種戰略物資大舉西遷至西南重慶,但有大部分因運輸不及仍滯留於武漢。加上武漢原有的工業、經濟、文化基礎,1937年底,武漢已成為國民政府的實質首都。因此在1938年,武漢週邊集結了國民政府的大量資源,包括自蘇聯所得到的軍事及技術援助(蘇聯航空志願隊)。
二、日本的決心
日本方面,由於1937年開始的連串軍事行動讓日本必須逐步增兵,再加上前線開銷等各項軍費已使日本平時經濟體系無法負荷,迫使近衛文磨於1938年改組內閣,並於同年5月5日發布國家總動員法,日本自此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制。
戰時經濟體制的推行雖然減緩了日本財政破產的速度,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且蘇聯軍事實力仍為威脅, 日方急欲在短期內逼垮國民政府,以便集中資源進行北進以及南進政策。因此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中說,要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日本政府及中國遠征軍總部均預期攻陷武漢幾可逼使中國放棄抵抗,因此可說是傾舉國之力於武漢會戰,本土僅留的一個近衛師團也待命隨時準備增援武漢。
三、戰前準備
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在徐州失守後,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約50個軍130個師和各型飛機200餘架、各型艦艇及佈雷小輪40餘艘,共100萬餘人,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地區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保衛武漢。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23個軍所部負責江北防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27個軍負責江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
日軍方面,1938年5月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4日,日軍司令官?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5個半師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以及海軍及川古志郎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德川好敏男爵中將的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四、開戰在即
武漢會戰的前哨戰在1938年2月18日於日軍的空襲中展開,這場空戰被稱為二一八空戰,當時中國擊退了日軍的進攻。
3月24日,日本國會通過了國家總動員令,授權政府可無限投入經費支持戰爭,作為總動員令的一部分,國民徵用令亦容許日本政府徵兵。
4月29日,日本陸航對武漢實施大規模轟炸以慶祝裕仁天皇的生日,該場戰役被稱為四二九空戰,是中日戰爭中其中一場最大規模的空戰,因中國方面早已察知並加強準備,共擊落日機21架而只損失了12架飛機。
1938年5月徐州陷落後,日本政府計劃大規模入侵漢口及攻佔武漢,以消滅國民革命軍之主力,另一方面,國民政府亦在準備武漢週邊的部隊整訓以及防線規劃,因而在武漢附近集結了超過一百萬的軍隊、大約200架飛機及30艘軍艦防守武漢。並在河南地區設置了前緣防線滯遲徐州當地日軍的進攻,但由於中日實力懸殊使得河南防線迅速崩潰;為了爭取到更多時間以加固武漢之防衛,國民政府在6月9日於鄭州花園口自行炸開黃河堤壩,稱為花園口決堤事件。雖阻延了日軍對武漢的進攻,但是導致500,000至900,000名平民死亡,以及1939年華北很多城市的泛濫災情。
Top
發生過程:
一、長江沿線戰區
6月11日,日軍在海軍支援下登陸攻佔安慶市,被視為武漢會戰的開端。在長江南岸,中國第9戰區在鄱陽湖以西部署了一個團,江西省九江市一帶部署另一個團。日本第11軍的主力沿長江南岸進攻,日軍波田支隊於7月23日在九江市以東登陸,中國軍隊雖然嘗試阻止,但未能阻止日軍第106師團登陸及在7月26日攻佔九江,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及在8月10日於瑞昌市東北登陸及進攻該城,防守的國民革命軍第3軍在得到第32集團軍的增援下實施阻擊,但是當日軍第9師團加入進攻後,中國軍隊無力再戰,瑞昌在8月24日被佔領,第9師團及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前進,而第27師團則同時進攻若曦,中國軍隊第30及第18軍團沿瑞昌-箬溪公路及附近地區抵抗,戰況彊持了一個多月,直至10月5日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日軍轉向東北前進,10月18日攻佔湖北省的辛潭鋪並向達之前進。
與此同時,日軍及江上支援艦隊繼續沿江西進及在瑞昌西面遇到中國第31軍及第32集團軍的反抗,當馬當鎮及富金山 (在陽新縣)被攻佔後,中國第2集團軍部署了第6、第56、第75及第98軍連同第30集團軍加強江西地區的防禦,戰役直至10月22日因中國喪失了在陽新縣、達之及在湖北省的其它城鎮才結束,日軍第9師團及波田支隊接近武昌。
二、萬家嶺戰役
當日軍進攻瑞昌時,日軍第106師團在南面沿南潯鐵路(南昌市 - 九江市)前進,防守的中國第1集團軍與第29集團軍及第4軍團和第8軍團倚仗廬山及南潯鐵路北面抵抗,結果日軍潰退失利。
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縣渡過鄱陽湖增援第106師團,他們突破中國第25軍的防線及攻佔新芝,又與第106師團協同嘗試攻佔德安縣及南昌市,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翼,中國第1集團軍總司令薛岳利用第66軍、第74軍、第4軍、第29軍會同第25軍與日軍在馬當要塞及江西省德安縣以北爆發激戰,戰況陷入僵持狀態。
接近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以4個團的兵力迂迴至德安縣以西的萬家嶺地區,薛岳命令第4軍、第66軍及第77軍側擊日軍,日軍第27師團試圖增援,但被埋伏在萬家嶺以西百歲街的中國第32軍軍長商震阻擊,10月7日中國軍隊實施最後總攻擊以包圍日軍,激戰持續了三天,全被中國軍隊擊退。
10月10日由於遭到孤立及缺乏補給,日軍第106師團(由於有部分兵力駐守九江,實際參戰人數約1萬3千人)以及前來援救的第101師團,第27師團,第9師團,4個師團遭受重創,而且在武漢會戰中投入的青木、池田、木島、津田,四個旅團,在包圍圈被殲滅;並且喪失指揮作戰能力,所以緊急空投數百名軍官;4個師團最後僅僅約略1500殘部兵力突圍逃出,中國方面稱為萬家嶺大捷。
三、長江以北戰區
在長江以北,日軍第6師團在7月24日由安慶渡過太湖,突破了中國第31及第68軍的防線,在8月3日攻佔太湖縣、宿松縣及黃梅縣(屬於湖北省),當日軍繼續西進後,中國第5戰區第4集團軍部署兵力在廣濟、湖北及田家鎮以迎擊日軍,第11軍及第68軍被命令在黃梅縣佈置防線,而第21軍、第26軍及第29軍團向南移動以側擊日軍。
中國軍隊在8月28日收復太湖縣及宿松縣城,但第11及第68軍發動的反攻不成功,後撤至廣濟連同第26、第86及第55軍抵抗日軍,第4集團軍命令第21軍及第29軍團從黃梅東北側擊日軍,但未能阻止日軍前進,廣濟及武穴先後失陷,日軍之後包圍田家鎮要塞,第4集團軍利用第2軍增援第87軍防守要塞,及以第26、第48及第86軍協同側擊日軍,但是不敵擁有強大火力和豐富作戰經驗的日軍,死傷慘重。日軍在9月29日攻佔田家鎮要塞及繼續西進,於10月24日攻佔黃陂,迫近漢口。
四、大別山戰區
位於鄂皖豫交界的大別山是武漢北面的重要門戶,大別山以北的第五戰區第3集團軍將第51、第19集團軍及第77軍部署在安慶的六安及霍山地區,第71軍防守富金山及固始縣(隸屬河南省)地區,第2軍團在河南省的商城及湖北省的麻城,第27集團軍及第59軍在黃河地區及第17軍團在信陽組織防禦。
8月底日本第2軍分兩路從合肥進攻,南路的第13師團突破了國軍第77軍的防線、攻佔霍山及轉向葉家集,鄰近的第71軍及第2軍團利用已有陣地抵抗,第13師團進攻受阻及要求第16師團增援,9月16日日軍攻佔商城,守軍撤至商城以南地區,依據大別山的戰略據點繼續抵抗,10月24日日軍攻佔麻城。
北路的日軍為第10師團,突破國軍第51軍的防線在8月28日攻佔六安,9月6日攻佔固始縣城及繼續西進,國軍第27集團軍及第59軍集結在黃河地區抵抗,經過十日的激戰,日軍在9月19日渡過黃河,9月21日第10師團擊破國軍第17軍團及第45軍,攻佔廬山後繼續西進,但面對國軍在信陽以東發動反攻而退回廬山,日本第2軍利用第3師團增援,與第10師團協同進攻信陽,10月6日迂迴到新塘及攻佔平漢鐵路的柳林車站,10月12日日本第2軍攻佔信陽及進至平漢鐵路南面,會同第11軍一同進攻武漢。
五、廣州淪陷
由於武漢地區的戰事僵持,中國自國外的戰爭物資仍持續自南方港口輸入,日軍在此時決定抽調3個師的後線部隊對中國的海上生命線施壓,以兩棲登陸的方式佔領廣東沿海港口。由於廣東地區的粵軍主力多抽調支援武漢會戰,故佔領行動出乎意料的順利,不到半個月廣州即告淪陷。
六、武漢淪陷,會戰告終
日軍在各處的攻擊接連告捷,並順利完成包圍武漢的行動,但廣東失守後,武漢的戰略重要性也隨之降低,因此國民政府決定主動棄守。10月26日日軍順利進佔武昌及漢口、10月27日攻佔漢陽,完成攻佔武漢三鎮的行動,結束為期四個多月的武漢會戰。
歷史影響:
一、日軍元氣大傷,改變戰略
日本原本將武漢會戰視為最後決戰,目標一舉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結束戰爭。雖然最後攻下武漢,卻未能達成設定的目標,反而造成軍力大量耗損。同時,日軍在華中發起數次戰役亦無重大斬獲,戰局至此已不可避免的走向日本原本不願面對的長期消耗戰,裕仁天皇決定暫緩戰略進攻,以維持現狀為主,搭配有限的進攻,以及讓新兵練習實戰。直至1944年豫湘桂會戰前,日軍沒有再發動與武漢會戰規格相當的大型作戰。
二、中國重心轉移,長期抗戰
即使戰事失利,中國卻藉戰爭拖延爭取時間,將原本滯留在華中的設備及人員遷移至西南地區,為更長期的堅持抗戰奠定基礎。
Top
中外雜誌 43
‧
六十年來的中國(六)
中外雜誌 45
‧
六十年來的中國(八)
中外雜誌 55
‧
抗戰採訪錄第六章:大武漢保衛戰前後
中外雜誌 88
‧
戎馬生涯﹙十)
中外雜誌 106
‧
長沙大火真相
中外雜誌 113
‧
胡景翼與國民二軍(下)
中外雜誌 120
‧
陳大慶明達謙謹
中外雜誌 124
‧
張自忠英烈千秋(續完)
中外雜誌 142
‧
北伐前敵勝利回憶
中外雜誌 143
‧
江陰武漢沉船封江記
中外雜誌 164
‧
抗戰縱橫談(二)
中外雜誌 197
‧
六年準備八年抗戰
中外雜誌 201
‧
抗日戰爭回憶錄(一)-由長沙大捷到南昌受降
中外雜誌 203
‧
雜記江蘇紅禍
中外雜誌 204
‧
永懷康澤老師
中外雜誌 208
‧
感懷湯恩伯將軍
中外雜誌 219
‧
記魯道源將軍
中外雜誌 221
‧
烽火中成長(上)-抗戰建國縱橫談
中外雜誌 227
‧
西昌變色風雲
中外雜誌 238
‧
運籌帷幄制敵機先-徐永昌將軍的傳奇之四
中外雜誌 248
‧
白崇禧傳(七)
中外雜誌 253
‧
天生尤物白楊-銀海豔星錄之廿二
中外雜誌 255
‧
永懷于右老
中外雜誌 303
‧
東北風雲錄(十四)-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11
‧
東北風雲錄(廿二)
中外雜誌 312
‧
東北風雲錄(二十三)
中外雜誌 324
‧
西北名將孫連仲(三﹚
中外雜誌 345
‧
黃埔風雲錄(四) 軍校師生與抗戰
中外雜誌 363
‧
中外名傳(二十六)顧祝同戴陽潘錦瑞葉光黃基蔡維屏戴笠
中外雜誌 374
‧
中外名人傳(三十七)
中外雜誌 398
‧
不談風月論國是 文武雙全陶滌亞
東方雜誌 644
‧
中日戰爭兩年來日軍慣用之戰略戰術
Top
書名:
人物春秋 第四集
‧
張自忠英烈千秋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陳大慶明達謙謹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73.結局
書名:
共赴國難──國共合作抗戰紀實
‧
第九章 挺進華中─ 四、挺進皖中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