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時間
1937年12月01日 ~ 1937年12月13日
地點
上海、南京、蘇州、嘉興、杭州
相關人物
南京保衛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上海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保衛首都南京作戰。該戰役由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15萬國軍與20萬日軍抵抗作戰。當上海淪陷後,南京即已暴露在日軍的多面包圍之中,但以南京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意義,國民政府自不能輕易撤退。

由於在此前的淞滬會戰中消耗過大,參與南京保衛戰的各部隊戰鬥力均已下滑,保衛南京的戰況也因而迅速惡化。蔣中正曾致電唐生智,要其相機撤退,以圖日後反攻。唐生智於戰前曾主張固守南京,未先擬定周密的撤退計畫。因此在決定國軍突圍後,即發生各部隊自相踐踏,競相爭奪出路的事情,也使國軍的抵抗意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入城,隨後即發生令人震驚的南京大屠殺。

背景:

蘆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牽制日軍動向,同時讓中日戰爭獲得國際間的注目,並希望藉由國際壓力逼迫日本停止華北的進攻。1937年8月11日,軍事委員會下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和第八十八師投入上海,向上海的日本租界發動進攻,後因作戰不利逐漸自各地加運部隊至上海;隨著戰局的僵持,中日雙方均調集大量軍隊投入這一戰場。國民政府前後共計投入70萬部隊,日本方面亦前後增援30萬兵員左右。日方從戰局僵持到後期登陸杭州灣取得戰場主動權,最終取得淞滬會戰全面優勢。國民革命軍面臨前後夾攻,因此全線撤退。國民政府於1937年10月末決定遷都,而軍事委員會仍留南京;然至1937年11月,軍事委員會便已移至武漢。

1937年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為蘇州、嘉興連結之線以東,只掃蕩上海附近之敵,不准進取南京。11月9日,蔣中正令上海國軍全面向南京及杭州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11月13日,日軍艦15艘入長江。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慶。

對於是否保衛南京,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裡有不同的意見。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人建議棄守南京,不作無謂的抵抗。唐生智則力排眾議,認為南京係首都,又是孫中山的陵寢所在,不可不守,主動請纓。11月24日,蔣中正命令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