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民國音樂人
民國音樂人
時間
1920年03月 ~ 1940年12月31日
地點
北京、上海
相關人物
蕭友梅、楊仲子、
蔡元培
、楊銓、
胡漢民
、
蔣夢麟
、
丁善德
、
冼星海
、熊樂枕、蔣鳳之、陳振鐸、易韋齋、龍榆生、查哈羅夫、
黃自
、
賀綠汀
、喻宜萱、林聲翕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蕭友梅是廣東省中山縣人,中國音樂教育家及作曲家,他創辦的音樂學校,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有‘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之稱。
背景:
他們是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富有浪漫情懷的音樂人,他們癡迷、執著地在音樂的天地裡追尋內心深處的靈魂,在東西音樂的交匯與激蕩中尋找共鳴,奏響心靈的交響樂。更甚之於,在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年代,他們用歌曲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譜寫時代的主旋律,從而點燃人民的抗爭激情。他們成為時代的前驅者、現代音樂的奠基人,在歲月的洗滌中,仿若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蕭友梅自小在澳門接觸西樂,1901年留學日本,攻讀教育學、鋼琴及聲樂;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後,蕭友梅響應清政府留學畢業會考,獲得文科舉人。不久,又留學德國,往萊比錫大學及萊比錫音樂學院,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團的歷史研究》。1916年10月,入柏林大學哲學系及斯特恩音樂學院繼續研修;他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最早出國學習音樂而且留學時間最長的學生,也是第一位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音樂家。
Top
發生過程:
1920年3月,蕭友梅回到北京。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早年的革命經歷及同國內政界高層人士的關係,要謀得一個薪位高的職務並不困難;但是他決定實現自己的理想,毅然選擇了開創音樂教育事業的艱苦道路。當時,音樂專業並不受重視,在高等學校裡不過是附庸,有的與美術合在一起稱為圖音系,有的與體育合在一起稱為音體系,有的更是大雜燴稱為圖工操練。
9月,蕭友梅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編審員,並與楊仲子共同創辦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師大前身)音樂體育專修科兼任附設實驗小學主任。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很器重蕭友梅的為人和才能,蕭友梅也很贊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
1921年,蕭友梅應邀擔任了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音樂講師兼該校‘音樂研究會’導師;蕭友梅聲譽日隆,吸引了許多學生來學習音樂。
1922年,經蕭友梅提議,‘音樂研究會’正式改建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簡稱:北大傳習所),並擔任此該所教務主任。他還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管弦樂隊並親任指揮;這個樂隊的前身是清末民初海關稅務局的管弦樂隊,一共只有17個人。樂隊雖小,但從1922年底到1927年將近5年的時間,卻開過40餘次音樂會,演奏了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為北京群眾介紹了不少西方音樂藝術知識。
1926年,蕭友梅兼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的音樂系主任,他十分重視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定期的音樂會,這些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當時北京的社會音樂活動,而且對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1927年6月,北洋軍閥的教育部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北京所有國立院校的音樂系科。蕭友梅苦心經營了5年的北大音樂傳習所也被迫解散,他憤而辭職,隨蔡元培南下去尋求發展。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院長,經他力爭,政府終於通過了蕭友梅提出的關於創辦國立音樂院的計劃。蕭友梅作為‘音樂院籌備員’提出了一個按招生人數分年遞加經費的5年計畫,每年招生50名,需經常費每月3000元,至於所需的60000元開辦費及校舍建築費,財政部僅許以‘於戰爭結束後即籌畫撥給’的空頭支票。頭一個月的經常費,還是蕭友梅在孫文大總統府時的同事楊銓為之力爭來的;10月24日收到此款,蕭友梅遵從楊銓‘趕快籌備‘的囑咐,就用這3000元權充開辦費,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正規的專業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並立即開始公開招生。蕭友梅最初任教務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同年12月被任命為代理院長,1928年9月被正式任命為院長。
後來成為著名音樂家的丁善德就是在1928年以自學的一點琵琶知識從昆山前來報考的,蕭友梅慧眼識英才,將其招入學校悉心培養;1928年冼星海由北平來上海考入國立音樂學院,因家貧無以為繼,蕭為他安排了文字抄寫工作以半工半讀。其實,早在1926年蕭友梅任國立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主任時,就曾為當時在該校就讀的貧苦學生冼星海安排抄譜或做圖書管理員,得些收入來補助生活。
1929年6月,學生因宿雜費問題和校方發生衝突而罷課,並激發了學潮。蕭友梅因此事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立音樂院宣告停辦,蕭友梅積勞咯血去莫干山養病。適逢南京政府修正‘大學組織法’,規定僅傳授一種專門技術的學校都改為專科學校,蕭友梅為此於7月致函同盟會摯友、時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說明國內外的情況,希望仍單獨設立音樂院。7月26日,南京政府公佈了‘專科學校組織法’,國立音樂學院也於此時更改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的意見未被採納。
8月19日,教育部長蔣夢麟聘請蕭友梅擔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原音樂院的學生需憑音專的通知重新註冊;然而,冼星海、熊樂枕、蔣鳳之、陳振鐸等12名學潮中為首的學生僅收到一張‘學分成績單’,被取消了入學資格,令蕭友梅非常痛心。
不久,蕭友梅把國立音樂院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擔任校長直到病逝。他將當時在上海甚至全國各地能夠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樂家,或高薪聘請或苦言相勸,網羅在自己的麾下;就連國文、英文等共同課,他也是請水準最高的人來教,如易韋齋、龍榆生(時為暨南大學國文系主任)曾任這所學校國文課的教師。
1929年,世界著名鋼琴家、俄羅斯的查哈羅夫旅居上海,為請其任教於國立音專,蕭友梅多次登門拜訪,並將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為200元);實踐證明,查哈羅夫從那時起直至1942年病逝於上海,對中國鋼琴教學水準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0年秋,蕭友梅聘請留美回國的著名音樂家黃自任教務主任,此後,二人攜手為中國剛剛起步的專業音樂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蕭友梅按照自己的理想盡力推進中國的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使國立音專成為具有相當規模和國際水準的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為中國培養出不少優秀的音樂人才,這些人才中的大多數後來成為推動中國音樂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另外,蕭友梅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和藝術才華,親自設立‘舊樂研’課程(即中國古代音樂史),並自行編撰了一大批音樂教材、論著,一生創作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
1940年12月31日,蕭友梅因為肺病在上海去世,由‘音專’集資將其安葬在萬國公墓。
歷史影響:
蕭友梅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並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作了100多首歌曲:《今樂初集》、《新樂初集》等,尚有鋼琴曲、管弦樂曲、大提琴、絃樂四重奏、合唱曲等。他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開基創業的一代宗師、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者,為中國音樂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同時,蕭友梅畢生做育英才,除了冼星海、丁善德、賀綠汀、喻宜萱之外,著名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林聲翕也曾跟從他學習和聲。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人民網、百度百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