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大
中大
時間
1902年06月09日
地點
桃園
相關人物
蔡元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國立中央大學(英語: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縮寫:NCU),簡稱中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研究型大學,目前設有理、生醫理工、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管理、工、文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中央一詞,意味政權中心之所在,1915年時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此時位於南京的中大因而以此定名。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在臺復校,初期在苗栗縣二坪山設「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遷址於中華民國桃園市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1979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該校亦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研究型大學之一
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2017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臺灣進入前500強的大學有1所,分別是台灣大學排名全球第144名,清華大學排第340名,成功大學排第444名、國立中央大學排第456名、交通大學排第498名。
事件背景:
中央一詞,意味政權中心所在,亦即指的首都所在,因南京本為古都,東晉始置太學於建康。中大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6年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停辦。
民國4年(西元1915年)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學。
民國10年(西元1921年)南京高師擴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2年南高併入東大,經過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6年~17年)、江蘇大學(17年初)等時期,及民國17年(西元1928年)05月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民國26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大由南京遷往重慶(醫學院遷往成都);迨抗戰勝利後遷返南京,時為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高等教育的第一學府,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
1927年6月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仿效法國大學區制依北伐克城次序將其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江蘇大學,由於校名遭去除「國立」二字且「既不足於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於樹首都聲教之規模」遂引發「易名風潮」,師生罷課抗議要求改名為具有永久性和國際性的「國立南京大學」,亦有「國立首都大學」之議。
Top
發生過程:
1932年,上海的中大商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商學院、中大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35年中大於南京重建醫學院。1937年因對日抗戰西遷至重慶沙坪壩,曾蒙重慶大學相助,醫學院另遷成都華西壩,有賴華西大學支援。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11月,中大西遷重慶沙坪壩,在重慶大學出借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復學,後又在柏溪建造供一年級新生使用的新校區。醫學院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大和渝大投筆從戎的學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
1940年4月,汪精衛政府在南京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復校籌備委員會」,片面宣布中大復辦,不久遷至金陵大學舊址(今南京大學北園東半部分),中大師生謂之「汪偽中央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偽中央大學」解散,復員南京的中大與金大協商,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與檔案則由中大接收。
1946年11月舉校遷回南京復校。此時,中大已設理、醫、法、師範、工、文、農七個學院,橫向的意義上擁有全國最多的科系;而縱向的意義上,中大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至研究院,可謂一應俱全,自成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易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並拆併裂變成11所蘇式高等院校。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中大於民國51年(西元1962年)在臺復校,復校之初首設地球物理研究所,師生勵精圖治,俟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正式復名,目前設有理、生醫理工、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管理管理、工、文等8個學院,22個學系和51個研究所、40餘個研究中心。
原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於1949年後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在臺復校後,國立中壢高中於2013年10月改隸中大,易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簡稱中大壢中),成為中大復校後第一所附屬中學。
國立中央大學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府。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後,政府輾轉自南京播遷至臺灣。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中大在學術及高等教育上的地位已被國立台灣大學實質上取代之。許多中大師生、校友於民國38年前後抵台,其中眾員便落腳台大開展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故兩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淵源。值得一提的是,台大的前十任校長裡有五位是中大校友,其中,戴運軌在台大教務長任內亦曾代理校長職務主持進行了台大的改制。
歷史影響:
中央大學設置於玉山前山鹿林的鹿林天文台,為台灣規模最大、技術最高的天文台,並為台灣二座取得國際標準認證的天文台之一(另一座為台灣大學的墾丁天文台)。
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 LUSS):台灣的小行星發現肇始於中央大學。2002年11月25日,中央大學天文所研究生使用鹿林一米望遠鏡意外發現2002 WT18 (鹿林1號,永久編號259110),成為台灣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三年後,發現第二顆小行星 2005 GW60(永久編號231051)。在2006年3月開始,中央啟動的「鹿林巡天計畫」,迄今總計發現約8百多顆小行星、1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
Top
中外雜誌 7
‧
中大遷校艱苦談
中外雜誌 43
‧
六十年來的中國(六)
中外雜誌 76
‧
中大台大與我
中外雜誌 242
‧
紀念戴運軌先生
中外雜誌 325
‧
嘉陵江畔的美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