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青年》
《新青年》
時間
1915年09月15日 ~ 1922年07月
地點
上海、北京
相關人物
《新青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新青年》是19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雜誌,初名為《青年雜誌》。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學、文學、教育、法律、倫理等廣闊領域向傳統意識形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

16開,每月一號,每6號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2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以及魯迅輪流編輯。自1918年後,該刊物改為同人刊物,不接受來稿。該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俄國十月革命後,《新青年》又成為宣傳共產主義的刊物之一,後期成為中共早期的宣傳刊物。

背景:

該刊創始人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後思考中國時局,認為政治革命沒有作用,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1915年夏天,陳獨秀從日本回上海後便開始籌備《青年雜誌》,先是同亞東圖書館的汪孟鄒商量,在得知亞東圖書館無法合作後又被介紹給群益書社的陳子沛、陳子壽兄弟。幾人商議後由群益書社出版《青年雜誌》,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圓。最初發行量為1000份。編輯部在陳獨秀家,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

在創刊號上,陳獨秀發表創刊詞《敬告青年》,對青年提出六點要求:

1.自由的而非奴隸的

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並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提出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青年雜誌》發行初期,並未引起社會注意,「銷售甚少,連贈送交換在內。期印一千份。」

1916年,群益書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來信抗議,信上說該雜誌同青年會雜誌《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雜誌》改名。為了避免訴訟麻煩,出版方陳氏兄弟與汪孟鄒和陳獨秀商議後,自第二卷起將《青年雜誌》改為《新青年》,最初由陳獨秀主編,刊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