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時間
1919年05月04日 ~ 1919年06月12日
地點
北平、上海、
相關人物
五四運動
資料來源:商都網
簡介: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擴及一般群眾、市民、工商人士及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系列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導火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直接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國人極端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強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年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年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背景:

一、新思想的傳播與社團的發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傳入中國,到了民國初年,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更廣泛影響了年輕一代的學生及民眾。

新文化運動鼓吹的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訴求,激發了中國人尤其是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二、高等教育的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朱家驊、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嚴復(翻譯家)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三、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經70多日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國膠州灣租借地。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發佈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成為推動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向日本借款以及山東問題的公文,其主要內容包括: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不僅未能趁機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反而被日本擴大要求,更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佔山東的藉口。

四、一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尤其是輕工業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五、北京政府內部派系的權力鬥爭

「五四運動」前後,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國務總理錢能訓、「安福國會」幕後領袖段祺瑞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故政治運作較先前為暢順。但政府仍深受各個黨派、各地軍閥的制約,政策經常反覆不定。「五四運動」發生之後,「研究系」以政府外交失敗做為鬥爭「安福系」的工具,藉傳媒煽動學生舉辦愛國示威遊行,並進一步造成「六三運動」,使得學運風潮擴大,最終逼使相關政府領導人下臺負責。除此之外,「文治派」與「安福系」也藉機相互攻訐,以謀求自我派系之利益。因此「五四運動」不僅是民眾在愛國意識之下的自發行為,也包含黨派鬥爭之影響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