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時間
1919年05月04日 ~ 1919年06月12日
地點
北平、上海、
相關人物
徐世昌
、
曹汝霖
、
章宗祥
、
蔡元培
、
朱家驊
、
胡適
、
陳獨秀
、
羅家倫
、
傅斯年
資料來源:商都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擴及一般群眾、市民、工商人士及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系列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導火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直接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國人極端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強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年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年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背景:
一、新思想的傳播與社團的發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傳入中國,到了民國初年,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更廣泛影響了年輕一代的學生及民眾。
新文化運動鼓吹的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訴求,激發了中國人尤其是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二、高等教育的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朱家驊、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嚴復(翻譯家)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三、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經70多日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國膠州灣租借地。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發佈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成為推動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向日本借款以及山東問題的公文,其主要內容包括: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不僅未能趁機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反而被日本擴大要求,更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佔山東的藉口。
四、一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尤其是輕工業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五、北京政府內部派系的權力鬥爭
「五四運動」前後,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國務總理錢能訓、「安福國會」幕後領袖段祺瑞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故政治運作較先前為暢順。但政府仍深受各個黨派、各地軍閥的制約,政策經常反覆不定。「五四運動」發生之後,「研究系」以政府外交失敗做為鬥爭「安福系」的工具,藉傳媒煽動學生舉辦愛國示威遊行,並進一步造成「六三運動」,使得學運風潮擴大,最終逼使相關政府領導人下臺負責。除此之外,「文治派」與「安福系」也藉機相互攻訐,以謀求自我派系之利益。因此「五四運動」不僅是民眾在愛國意識之下的自發行為,也包含黨派鬥爭之影響與操作。
Top
發生過程:
一、北平遊行示威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學生代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後定出四條辦法:(一)聯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和約上簽字;(三)通電各省於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遊行示威運動;(四)定於5月4日(星期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之大示威。
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開會商定遊行路線。下午1點,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院校三千餘名學生彙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提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等口號。然後,總指揮傅斯年扛著大旗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隊伍隨即向東交民巷使館區進發,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羅家倫、江紹原前往各國使館遞送英文的備忘錄。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拒絕接受。
二、火燒趙家樓
「外爭國權」不得其法,矛頭遂轉向「內懲國賊」,學生向位於北京長安街東端之北的趙家樓曹汝霖宅移動,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下午兩點多鐘,大規模遊行隊伍到達曹宅,數百名軍警守在胡同口,隊伍不得入內。學生宣稱只是想面談國事,進入胡同後卻發生暴亂,學生痛毆正好來訪的章宗祥,必且縱火燒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後,軍警發動鎮壓,逮捕學生代表32人。
三、鎮壓無效,全國罷課
學生遊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蔡元培、朱家驊等「歐美同學會」會員(時會長蔡元培)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徐世昌下令鎮壓。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合會。14日,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並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後,先後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鬥爭。
6月,學生影響不斷擴大,並透過《五七日刊》和學生組織宣傳,政府雖一再鎮壓但效果不彰。3日,北京數以千計的學生湧向街道,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學校附近駐紮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4日,逮捕學生800餘人,此舉引發了新一輪更大規模抗議活動。
四、工商業響應三罷,政府妥協
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前後約有六、七萬人。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
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確定罷課、罷市、罷工主張。上海的三罷運動引起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的反應。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歷史影響:
一、外交方面
中國代表雖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卻不代表中國的權益能夠被尊重。
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國際會議。中國政府時值?惠慶內閣,派出施肇基、?維鈞、王寵惠三人?全權代表,余日章、蔣夢麟?國民代表,朱佛定?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團秘書,1922年2月4日,中國和日本在華盛頓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通過該條約,中國收回了山東半島主權和膠濟鐵路權益,但也新增了給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
二、政治方面
五四運動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與文學發生中的獨立性與資源性,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捆綁在一起,成為共黨立足的思想核心。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鬥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陳獨秀也在五四之後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並接受了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等觀點。
此外,經過此一事件,各地軍閥更看透北京政府的無力,肆無忌憚相互攻伐,中國依然陷在無止盡的的內亂。
三、文學藝術與教育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教育方面,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廢除學監制,在「開放女禁」呼聲下,婦女權利也抬頭,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Top
中外雜誌 10
‧
青年時期的我
中外雜誌 17
‧
近「家」情怯(還俗記之四)
中外雜誌 21
‧
用人專待人也恕(敬念蔣夢麟先生)
中外雜誌 35
‧
北伐前的大學生生活-東南大學一年級的回憶
中外雜誌 36
‧
記羅志希先生
‧
憶羅志希校長
中外雜誌 37
‧
悼念羅志希先生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中外雜誌 40
‧
柳翼謀先生及其學衡諸友
中外雜誌 44
‧
出川見聞(三)-抗戰採訪錄第一章
中外雜誌 45
‧
我的青年時代
‧
阮玉玲的愛與恨(二)
中外雜誌 47
‧
民國前後讀書生活
中外雜誌 48
‧
危城北平與西安事變(二) 抗戰採訪錄第二章
中外雜誌 49
‧
鄧家彥口述革命珍聞錄
中外雜誌 51
‧
童年回憶(二)
中外雜誌 53
‧
楊立奎昂然鬪學聯
中外雜誌 55
‧
蔡元培和而不同
中外雜誌 58
‧
汪精衞這個人
中外雜誌 67
‧
五十年前星馬行
中外雜誌 70
‧
追念歐陽翥教授-記藍與黑劇中投井自沉的學人歐陽教授
中外雜誌 75
‧
五四運動真相
中外雜誌 78
‧
憶林長民老師
中外雜誌 90
‧
懷李晉亭師
中外雜誌 91
‧
民初詩人蘇曼殊
中外雜誌 93
‧
我在南通求學時二三事
中外雜誌 94
‧
戴傳賢的一生﹙三)
中外雜誌 97
‧
民初霸才徐樹錚
中外雜誌 105
‧
倔強人物梁漱溟
中外雜誌 111
‧
五四與新文化運動
‧
梅光迪段錫朋熊育錫-當代教育先進傳之四
中外雜誌 113
‧
青燈夜雨憶前塵(一)
‧
胡適和陳獨秀
‧
學不厭教不倦的哲人吳康先生
中外雜誌 114
‧
高夢旦‧楊效春‧程時煃
中外雜誌 117
‧
從晉北到故都
中外雜誌 118
‧
五十年前:北大研究生
中外雜誌 124
‧
光風霽月六朝松-記中大幾位教授的豐采
中外雜誌 130
‧
記田炯錦先生
中外雜誌 133
‧
梁漱溟疾風勁草
中外雜誌 134
‧
閒話胡適
中外雜誌 136
‧
評譚嗣同仁學
中外雜誌 137
‧
徐樹錚與我(二)-陪徐專使考察歐美日本各國記
中外雜誌 138
‧
長沙明德學校憶舊
中外雜誌 140
‧
于斌樞機傳(一)
‧
自強要角張之洞
中外雜誌 141
‧
一條大路通羅馬-我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工作的開始
中外雜誌 142
‧
瞿秋白的悲劇
中外雜誌 145
‧
紀念戴傳賢先生
中外雜誌 147
‧
「五四運動」真象
‧
中央社創辦的回憶
‧
民元前後學潮政潮-早期留學日本回憶
中外雜誌 148
‧
歌聲琴韻話梅庵-懷念母校中央大學
中外雜誌 155
‧
五四學聯主席方豪
中外雜誌 157
‧
蔣碧微生死戀(十一)
中外雜誌 158
‧
誰是胡適心頭的人影
中外雜誌 159
‧
梁漱溟與鄉建派
中外雜誌 164
‧
東南大學雜憶
中外雜誌 165
‧
梅庵憶語
中外雜誌 170
‧
記柳亞子
‧
學優從政的循吏-林雲陔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中外雜誌 172
‧
五四運動與國父思想
‧
平教運動大師晏陽初
‧
林獻堂與梁啟超(下)
中外雜誌 173
‧
舊遊與往事(一)─從蠶桑興國到辦學興文
中外雜誌 174
‧
宋慶齡的一生 (下)
中外雜誌 175
‧
少壯知行錄
‧
臧啓芳傳
中外雜誌 176
‧
憶故友陳慶瑜
中外雜誌 177
‧
劉半農一生三變
中外雜誌 178
‧
追懷吳南軒先生
中外雜誌 181
‧
中大感舊錄
中外雜誌 183
‧
傅斯年的毀譽
中外雜誌 186
‧
彩虹夢裏情景真
中外雜誌 191
‧
北師大八十年
‧
民主在中國的曲折行程-紀念中華民國的第七十二個元旦
中外雜誌 197
‧
干國勳與力行社
‧
戎馬關山話當年(上)-闕漢騫回憶錄
中外雜誌 203
‧
記二姐于振華
‧
記憶中的毛澤東
中外雜誌 205
‧
田炯錦的志操
中外雜誌 206
‧
記童冠賢先生
中外雜誌 207
‧
天府往事記趣
‧
戒烟新法
中外雜誌 208
‧
大夏大學的誕生與復校
中外雜誌 210
‧
憂患七十年-一個小人物的所見所聞
中外雜誌 214
‧
史量才被刺窺秘(上)
中外雜誌 215
‧
小說家張恨水的趣事
中外雜誌 217
‧
八閩才子辜鴻銘
‧
獵豔高手羅素(上)
中外雜誌 219
‧
五四前後新思潮澎湃(上)-民族之覺醒與自救
‧
李大釗的悲劇
‧
細說陳獨秀(一)
‧
憶說羅家倫
中外雜誌 220
‧
細說陳獨秀(二)
中外雜誌 224
‧
張其昀二三事
中外雜誌 227
‧
中國之友伊芳廷
‧
王世杰武漢大學與我(上)
中外雜誌 228
‧
逆流與暢流(五)-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
憶燕大與司徒校務長
中外雜誌 233
‧
羅家倫對史學與文學的貢獻(上)
中外雜誌 234
‧
羅家倫對史學與文學的貢獻(下)
中外雜誌 239
‧
我的學長李樸生
中外雜誌 242
‧
北洋頭頭也有人物─為馮玉祥韓復榘說句公道話
中外雜誌 244
‧
洪煨蓮與徐淑希-浪跡天涯憶舊遊之九
中外雜誌 247
‧
名人名文
‧
我所認識的李樸生先生
中外雜誌 251
‧
王揖唐與王克敏
中外雜誌 252
‧
梁啟超的感情世界
中外雜誌 254
‧
梅貽琦傳稿(二)
中外雜誌 257
‧
狂狷俠士王崇五(上﹚
中外雜誌 259
‧
出版界名流高夢旦
中外雜誌 262
‧
中國文壇奇葩沈從文
中外雜誌 265
‧
蔡元培別傳(下)
中外雜誌 268
‧
我在北大的經歷
中外雜誌 269
‧
北京大學傳奇(下﹚
中外雜誌 276
‧
賞畫學畫拜名師:徐悲鴻外傳(五)
‧
顧頡剛自傳(二)
中外雜誌 277
‧
五四闖將劉半農
中外雜誌 278
‧
朱自清別傳
‧
我的寫作生涯
中外雜誌 279
‧
小憩十一年?!─ 我被騙退前後
‧
風華才子趙元任
中外雜誌 280
‧
朱自清傳真─認真教學勤奮寫作
‧
我與女作家陸晶清
‧
苦命鴛鴦─梁思成與林徽因
中外雜誌 286
‧
周恩來這個人
中外雜誌 287
‧
春夢了無痕-我與女作家黃廬隱
‧
雕塑家劉開渠
中外雜誌 288
‧
名藝人趣事
中外雜誌 291
‧
胡耀邦的悲劇
‧
現代詩人戴望舒
中外雜誌 295
‧
胡適與李大釗(上﹚
中外雜誌 297
‧
蔣夢麟壯志未酬
中外雜誌 298
‧
愛國學人韓靜遠
中外雜誌 300
‧
火車頭工程師:陳廣沅傳奇
中外雜誌 301
‧
新文化運動闖將 錢玄同傳奇
中外雜誌 302
‧
郭沫若外傳(二)
中外雜誌 303
‧
學海軼聞趣事(四)
中外雜誌 306
‧
異國鴛鴦生死戀 西方美人與陸徵祥
中外雜誌 308
‧
郭沫若的愛與恨(三)
中外雜誌 309
‧
報界羣英錄
中外雜誌 310
‧
四川才子-郭沫若的愛與恨(五)
‧
娜拉出走以後-中國婦女的覺醒
中外雜誌 311
‧
郭沫若的愛與恨(六)
中外雜誌 312
‧
郭沫若的愛與恨(七)
中外雜誌 315
‧
鄧穎超與周恩來
中外雜誌 316
‧
「京話日報」滄桑
中外雜誌 317
‧
羅家倫的毀譽
中外雜誌 320
‧
五四運動健將 羅家倫與中大
‧
周恩來的情人
中外雜誌 321
‧
晚霞總多采 九四抒懷
中外雜誌 324
‧
反傳統文化的文人劉復、劉大白、錢玄同
中外雜誌 326
‧
傅啓學的一生
中外雜誌 328
‧
毛澤東小傳
‧
華僑中學校長-王元輝傳奇
中外雜誌 333
‧
學人話題:張元濟與羅家倫
中外雜誌 335
‧
立法院清流人物:喬一凡二三事
‧
政壇奇才賀衷寒(上)
中外雜誌 341
‧
中外名人傳(四)
中外雜誌 342
‧
雜談蔣夢麟
中外雜誌 343
‧
中國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的故事(上)
中外雜誌 344
‧
董作賓的學術生涯(下)
中外雜誌 346
‧
四川美人才女 愛國作家羅淑
中外雜誌 347
‧
往事瑣憶
中外雜誌 349
‧
中外名人傳
中外雜誌 352
‧
衣帶漸寬終不悔:陳漢平一步一腳印
中外雜誌 353
‧
精於學,游於藝 國學界才子臺靜農
中外雜誌 354
‧
愛恨情仇金玉盟 細說毛澤東之五
中外雜誌 355
‧
民國秘史 漳州模範小中國(上) 列寧勾結陳炯明
中外雜誌 356
‧
陳啓天書生報國
中外雜誌 357
‧
中外名人傳(二十)
中外雜誌 363
‧
世界歷史悠久的大學:南庸薪火不息
‧
典型在夙昔:羅家倫的生平
中外雜誌 364
‧
中外名人傳(二十七)
‧
書生報國不後人:江蘇才子劉英士
中外雜誌 365
‧
詞賦動江關-羅家倫鼓吹中興(上)
中外雜誌 366
‧
中外名人傳(二十九)
中外雜誌 370
‧
張其昀的志事與平生
中外雜誌 372
‧
大雪山巧遇雪中蓮 戲說毛澤東之二十三
中外雜誌 373
‧
中外名人傳(三十六)
‧
死裡逃生記 戲說毛澤東之二十四
中外雜誌 375
‧
精彩的一生 胡適的好友和子嗣
中外雜誌 376
‧
中外名人傳(三十九)
中外雜誌 378
‧
西點軍校第一位中國畢業生 溫應星傳奇
中外雜誌 383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六)
中外雜誌 386
‧
中外名人傳(四十九)
中外雜誌 395
‧
中外名人傳(五十八)
‧
遊蹤萬里心懷天下 地理學大師張其昀(上)
‧
錦繡文章凌雲氣 蘇雪林教授詩文賞析
中外雜誌 397
‧
文化學巨擘 華僑學人黃文山
‧
棄官銜逐名山 熊應祚傳奇
中外雜誌 398
‧
一代奇女子 蘇雪林不讓鬚眉
中外雜誌 399
‧
中外名人傳(六十二)
‧
恩怨是非終大白 嚴復與袁世凱過招始末(上)
中外雜誌 401
‧
教育行政的先鋒 一代宗師蔡元培(上)
中外雜誌 403
‧
天下無不是之學運!「聯俄容共與西山會議」讀後感
中外雜誌 404
‧
中外名人傳(六十七)
‧
中國的舒曼 陳田鶴傳奇(上)
中外雜誌 418
‧
文學家蘇雪林的故事
中外雜誌 420
‧
近代教育界的元老 蔡元培傳奇(下)
‧
國共合作史話話說從頭 國民黨協助中共建黨
中外雜誌 422
‧
怪傑鄧小平的感情世界(上)
中外雜誌 423
‧
悲涼人生.坎坷情路 徐志摩詩人性格的另一面
中外雜誌 424
‧
茅盾的創作和幻滅(上)
中外雜誌 427
‧
追懷運輸專家陳廣沅
中外雜誌 428
‧
怪傑鄧小平的戎馬生涯(上)
‧
濁世清流視野廣闊陶百川
中外雜誌 430
‧
中外名人傳(九十三)希特勒;程天放;伽利略;陳烱明;
中外雜誌 431
‧
仁者之風 何宜武的行事為人
‧
文武全才中國心 傳奇人物顧毓琇(上)
中外雜誌 432
‧
文武全才中國心 傳奇人物顧毓琇(下)
中外雜誌 445
‧
憶我夫黃自
中外雜誌 447
‧
農業科技的先驅 趙連芳其人其事
中外雜誌 451
‧
中外名人傳(一一〇)
中外雜誌 455
‧
楊亮功擔任安徽大學校長始末 後「五四」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困境
中外雜誌 465
‧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辛辣三重奏
中外雜誌 466
‧
四川的寶貝 最長壽著名的小說家巴金
中外雜誌 467
‧
北大落後台大嗎? 請看世界大學排行榜的真實資料
中外雜誌 468
‧
北平四中同學平宗誠 郎聲說笑談李敖(上)
‧
略述于斌樞機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中外雜誌 476
‧
文壇巨匠 巴金的創作和身世
中外雜誌 489
‧
年近期頤懷祖父 兼述悲情女子最後的一代
東方雜誌 442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10
‧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東方雜誌 518
‧
五四時代與今日的時代
東方雜誌 526
‧
托兒所制度的社會基礎
東方雜誌 558
‧
青年努力的新趨勢
東方雜誌 560
‧
女子職業與職業女子
東方雜誌 570
‧
現階段之中國婚姻的剖視
東方雜誌 592
‧
我國婦女職業問題的檢討
東方雜誌 595
‧
中國外債之檢討
東方雜誌 603
‧
婦女與民主政治
東方雜誌 623
‧
智識青年與統一
東方雜誌 678
‧
中國學術的進展
東方雜誌 679
‧
建國三十年與中國婦女運動
東方雜誌 706
‧
論中國戲劇批評
東方雜誌 736
‧
戰後發展南洋航業芻議
東方雜誌 743
‧
由沙坪霸從軍熱潮談學生運動
東方雜誌 751
‧
人生的四個定則
東方雜誌 800
‧
太平洋時代與遠東關係之演變
東方雜誌復刊 844
‧
從社會組織看國人合群精神
東方雜誌復刊 867
‧
杜威在華演講及其影響
東方雜誌復刊 885
‧
評狄約翰著初級及中級漢語讀本
東方雜誌復刊 923
‧
科學與宗教
東方雜誌復刊 937
‧
從浙江兩級師範到杭州 師(四之二)
東方雜誌復刊 958
‧
五四運動六十年
‧
儒家與生活修養
東方雜誌復刊 967
‧
邵德潤著快樂的尋求序
‧
張君勱先生的「民主立國」論
東方雜誌復刊 970
‧
從漢語拼音談中文拉丁化之萬不可行
東方雜誌復刊 983
‧
政言與法語
東方雜誌復刊 985
‧
政言與法語
東方雜誌復刊 986
‧
阮毅成先生言政四時期
東方雜誌復刊 987
‧
淺談「南社」(下)
東方雜誌復刊 989
‧
讀阮毅成先生著政言的一些啟發
東方雜誌復刊 1029
‧
中國大眾傳播事業的回顧與前瞻(上)
東方雜誌復刊 1030
‧
中國大眾傳播事業的回顧與前瞻(下)
東方雜誌復刊 1044
‧
發展翻譯事業洗刷「盜印」惡名
東方雜誌復刊 1068
‧
八十年代中共的知識分子政策
東方雜誌復刊 1078
‧
關於「五四運動與中共」
東方雜誌復刊 1079
‧
五四精神對中共的負面影響-從五四運動本質透視
‧
論北平天安門風雲
東方雜誌復刊 1084
‧
中國科技落後的省察-評「河殤」對此一問題的觀點
東方雜誌復刊 1086
‧
檢視中共政權四十年的文化景況(下)
Top
書名:
孫中山傳
‧
代序 孫中山愛國主義思想的特徵
‧
第五章 掀起國民革命高潮 第一節 歷史的轉折
‧
第四章 殫精竭慮捍衛革命果實 第五節 求索,再求索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二章 在孫中山身邊 第三節 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六節 偉大的國際主義者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細說張國燾
‧
陳獨秀新傳
書名:
壯遊八十年
‧
六、二年讀書二年做工之留美生活
‧
四、四年唐山一年上海之交大生活
書名:
花落春猶在 第一冊
‧
五十年前北大研究生
書名:
神州見聞
‧
懷李晉亭師
書名:
傳記精華 第一集
‧
宋子文早年軼事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總報告專家劉啟瑞
書名:
中醫同仁堂
‧
第三章 四房共管同仁堂(一九一一—一九三七)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10.困頓豫南
‧
45.苦戰膠濟
書名:
新文化運動與學生自覺:論新潮社在五四運動前的發展
‧
第一章-緒論
‧
第六章-結論
書名:
閱讀經典女人─阮玲玉
‧
附錄 魯迅:《論人言可畏》/聶紺弩:《阮玲玉的短見》/塵無:《阮“輿論”》/ 蔡楚生:《追憶阮玲玉——紀念阮玲玉逝世二十二周年》/ 鄭吾裡:《阮玲玉和她的表演藝術》/ 阮玲玉從影9年中所拍的29部影片(1927—1935)/ 阮玲玉年表(1910-1935)
Top
廣東學生與工人也參加了五…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