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1911年南北議和
1911年南北議和
時間
1911年12月18日 ~ 1912年02月12日
地點
武昌、上海
相關人物
1911年南北議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1911年南北議和,為辛亥革命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清政府軍事實力派的談判事件,避免革命戰火延燒全國。

北方清政府袁世凱派唐紹儀為總理內閣大臣的全權代表,南方革命軍各省代表正式推舉伍廷芳為民軍議和全權總代表,並組織議和代表團,溫宗堯、汪兆銘、王寵惠、鈕永建為參贊,胡瑛、王正廷為湖北特派代表。

談判結果最終導致大清皇帝退位,清政府結束對中國268年的統治歷史。由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直到此時,世界各國才開始陸續承認中華民國。

宣統退位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呈,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事件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14日,經奕劻、徐世昌、那桐保舉,監國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任命兩年前被罷黜的,現在彰德養病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託病不就。

10月27日清政府任命袁為欽差大臣,袁世凱督師到鄂,駐節孝感蕭家港,統率北洋軍向武漢進攻。

10月29日山西獨立。同日新軍第二十鎮在直隸境內發動灤州兵諫。內閣總理大臣奕劻稱病上奏辭職。

11月1日,攝政王載灃被迫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閣。

11月2日,在北洋軍攻下漢口之後,袁世凱便按兵不動,開始暗中與南方議和。11月6日,宣統帝下罪己詔,釋放革命黨刺客汪精衛、黃復生。

11月16日,組成袁世凱內閣。12月6日,袁世凱迫使醇親王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退歸府邸。並調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總統,解除良弼禁衛軍第一協協統職,調禁衛軍炮隊支援圍剿山西革命軍,分散禁衛軍力量,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紮城裡。北京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

到12月18日南北議和談判開始之前,當時關內十八行省都發生過武裝起義,其中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獨立,只有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在袁世凱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東、甘肅境內寧夏地區曾宣布獨立,後被袁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