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1911年南北議和
1911年南北議和
時間
1911年12月18日 ~ 1912年02月12日
地點
武昌、上海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唐紹儀
、
孫文
、
伍廷芳
、
黎元洪
、李德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11年南北議和,為辛亥革命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清政府軍事實力派的談判事件,避免革命戰火延燒全國。
北方清政府袁世凱派唐紹儀為總理內閣大臣的全權代表,南方革命軍各省代表正式推舉伍廷芳為民軍議和全權總代表,並組織議和代表團,溫宗堯、汪兆銘、王寵惠、鈕永建為參贊,胡瑛、王正廷為湖北特派代表。
談判結果最終導致大清皇帝退位,清政府結束對中國268年的統治歷史。由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直到此時,世界各國才開始陸續承認中華民國。
宣統退位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呈,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事件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14日,經奕劻、徐世昌、那桐保舉,監國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任命兩年前被罷黜的,現在彰德養病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託病不就。
10月27日清政府任命袁為欽差大臣,袁世凱督師到鄂,駐節孝感蕭家港,統率北洋軍向武漢進攻。
10月29日山西獨立。同日新軍第二十鎮在直隸境內發動灤州兵諫。內閣總理大臣奕劻稱病上奏辭職。
11月1日,攝政王載灃被迫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閣。
11月2日,在北洋軍攻下漢口之後,袁世凱便按兵不動,開始暗中與南方議和。11月6日,宣統帝下罪己詔,釋放革命黨刺客汪精衛、黃復生。
11月16日,組成袁世凱內閣。12月6日,袁世凱迫使醇親王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退歸府邸。並調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總統,解除良弼禁衛軍第一協協統職,調禁衛軍炮隊支援圍剿山西革命軍,分散禁衛軍力量,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紮城裡。北京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
到12月18日南北議和談判開始之前,當時關內十八行省都發生過武裝起義,其中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獨立,只有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在袁世凱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東、甘肅境內寧夏地區曾宣布獨立,後被袁軍控制。
Top
發生過程:
11月26日,11月26日,北洋軍一舉攻克漢陽。同時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有意調停戰事,願意促成袁世凱內閣與黎元洪停戰議和,在起義軍節節失利的情況下,黎元洪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總領事葛福(Herbert Goffe,1870-1939)與袁世凱聯絡,有意停戰。
11月30日,袁世凱再派密使劉承恩、蔡廷幹過江,與黎元洪談判。同日,各省代表由上海來到武漢,因武昌陷於清軍炮火之下,於是借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為會場,召開獨立各省第一次代表會議。英國駐漢總領事葛福表示,黎元洪須能代表各省,方可開議。代表會議當日議決:以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請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行中央政務。12月1日,南北雙方首先簽訂了《武漢地區停戰協定》,武漢地區於12月3日上午8時至12月6日上午8時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漢地區停火,進行休戰談判。
12月8日,袁世凱派唐紹儀為總理內閣大臣的全權代表,12月9日,唐紹儀等離京奔赴武漢。同日,各省代表正式推舉伍廷芳為民軍議和全權總代表,並組織議和代表團,溫宗堯、汪兆銘、王寵惠、鈕永建為參贊,胡瑛、王正廷為湖北特派代表。
12月11日,唐紹儀抵漢口,第二天過江到武昌會晤黎元洪,被告之,要他到上海談判。原來伍廷芳受張謇、趙鳳昌等人勸阻,托英駐滬總領事請朱邇典爵士向袁世凱說項,令唐赴滬議和。於是,袁世凱12月13日電令唐紹儀「赴滬討論」。
12月18日,在上海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廳,南北議和會議開幕。參加會議的除南北議和代表外,還有英、日、美、德、法、俄6國駐滬總領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後來達成協議,袁世凱支持逼清廷退位,換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為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體遭到內戰或外國軍隊可能的入侵而夭折,孫中山同意袁世凱提出的把中國統一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京政府之下的要求。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臨時政府接連三次要求列強承認,均無一字答覆。1月2日,袁得知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後,撤銷唐紹儀和談代表的資格。議和談判暫時中斷。
1月16日,袁世凱在下朝的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倖免遇難,17日袁派人向革命黨人表示效忠革命,希望革命黨人不要再對其進行暗殺活動。
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正式提出清帝退位優待條件。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後,便加緊了逼宮的進程。袁世凱以利害遊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劻和那桐,並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后身邊受寵的太監張蘭德(小德張),威嚇隆裕太后,大勢已去,如果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生命難保,而同意讓位,則可有優待條件。
1月25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將領47人聯名致電內閣、軍咨府、陸軍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軍已答應對清朝皇室、王族及滿蒙回藏各族的優待條件,陳情「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增兵,佈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弱,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要求「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1月26日強硬派宗社黨首領良弼在住宅門口被京津同盟會分會刺客彭家珍炸成重傷,三天後死亡。1月29日,召開清廷御前會議,會上決定推諉,以取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凱全權,與南京臨時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條件。
2月6日,南京參議院通過清室退位《優待條例》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優待條例包括:
一,大清皇帝尊號不廢,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二,民國每年撥四百萬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四,清王室的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民國派兵保護。
五,德宗(即光緒)崇陵所有產用經費由民國支出。
六,宮內執事之人,繼續留用,唯不得招閹人。
七,皇室私有財產,由民國派兵保護。
八,禁軍編入民國陸軍。
除清室退位優待條例外,還有對清王族及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條。但其中,「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為袁世凱手下所添加。
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退位詔書》,宣佈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至此,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國正式終結,被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歷史影響:
1911年的南北議和,使得正在激戰的南北兩軍停戰,避免了革命戰火蔓延全中國,但也造成原本隱居的袁世凱,另用此機會重新一躍站上歷史舞台。
宣統退位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呈,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和設都南京。袁世凱以北京兵變為由,遷都北京。3月8日臨時參議院又通過《臨時約法》。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之後,在中國有重大利益的外國列強保持了觀望態度,並試圖從北京政權或武昌政權中尋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來支持。直到此時,各強國才開始陸續承認中華民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