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擊楫碑
擊楫碑
時間
1915年05月07日 ~ 2016
地點
福州
相關人物
許世英
、林炳章、何振岱、
袁世凱
資料來源:東南網1916年《婦女雜誌》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福州西湖公園內飛虹橋畔,有一塊已經矗立100年的石碑,高2.44米、寬1.04米,上鐫刻著“擊楫”二字,每個字約1米見方,遒勁有力,落款是“中華民國四年五月七日許世英”。“擊楫”二字為敲打船槳之意,典出東晉名將祖逖北伐中原,渡江時所立誓言。“(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晉書˙祖逖傳》)
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敗的滿清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職90天後便讓位於袁世凱。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月1日,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成果,登上總統寶座。但是,這個竊國大盜並不滿足於當總統,一心要過皇帝癮。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指使親信發起成立了“籌安會”,搖旗呐喊為復辟封建制度製造輿論。袁世凱上演的“總統變皇帝”的醜劇,激起了全國反袁的怒潮。
Top
發生過程:
1914年,許世英被袁世凱委以封疆重任,任命為福建省民政長,不久改稱巡按使,這兩個職務都是當年省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今天的省長。許世英主閩期間,撥鹽務款修浚福州西湖,並正式辟為西湖公園。為整治西湖,他任命林則徐的曾孫林炳章為水利局局長,兼管治湖工程。
經過兩百多天的挖湖清泥,重修開化寺、鏡湖亭、春聲花園,增築紫薇廳、海棠亭、湖心亭等,1915年竣工,西湖面貌煥然一新。
許世英還在園內把李綱的祠堂及林則徐的桂齋修葺一新並分別題聯,表達了崇敬之情。次年,許世英邀何振岱任總纂,撰寫《西湖志》,歷時9個月成書,共24卷,40萬字。
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加入“協約國”。
9月,日本借“承擔義務”、“掃除德國在華勢力範圍”之名,出兵佔領了山東省青島等地。
日本認為,西方列強忙於開戰,近幾年無暇東顧,是推行其“大陸政策”,獨佔中國的良機,不但不歸還所霸佔的地域,還於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凱秘密遞交《二十一條》,美其名曰:“欲一掃兩國之懸案,為確建將來東洋平和基礎”。
1915年5月7日,《二十一條》經過三四個月的交涉仍無定案,日方發出最後通牒,逼迫北洋政府在48小時內答覆。5月9日,袁世凱聲明,除了幾項條款“容日後協商”外,其他全部接受。後來,我國有的地方定5月7日、有的定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
在這種形勢下,許世英於5月7日“國恥紀念日”題寫“擊楫”,顯然是借用東晉奮威將軍祖逖渡江北伐時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典故,呼籲民眾奮起反對日本強加給中國的《二十一條》,反對袁世凱對日妥協、喪權辱國。
5月9日,他在福州師範學校建校10周年紀念會上表示:“外交目下雖失敗”,“我國人當振作為雄,勿忘此日,……久後必有恢復之一日。”這一系列言論,可以看作是“擊楫”含意的一種詮釋。
許世英歷經晚清、北洋、民國三個時期,1913年5月任福建巡按使,1916年4月辭職,主閩三年。他在宦海浮游60餘年,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成為中國近代政壇上一位著名歷史人物。
歷史影響: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有人建議將福州西湖內“擊楫”石碑附近的飛虹橋改名“擊楫橋”,認為這樣“既適應潮流,又復吻合碑言:國難當前,渡江殺賊”。
(資料來源,參考:人人網、東南網、網易)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