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天壇憲草
天壇憲草
時間
1913年07月22日 ~ 1913年10月31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張耀曾
資料來源:檔案樂活情報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天壇憲草》,即《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為北洋政府為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而起草的第一部憲法草案,國民黨籍議員占多數的國會選舉出憲法起草委員,從而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於1913年7月22日開始草擬大綱,1913年10月31日完成。因該草案於北京天壇祈年殿起草,故稱作「天壇憲草」。
《天壇憲草》基本上為《臨時約法》增訂版,採用三權分立憲法原則,共11章,113條。國民黨與總統袁世凱在制憲問題上有分歧,袁世凱提案主張擴大總統權限,以利政務統一,但國會將大總統的提案置於勿庸討論之境地,國會無視《臨時約法》規定的臨時大總統向議會諮詢的權力,並在此後再三拒絕聽取袁世凱的陳述。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通電全國各省都督及民政長官,對《天壇憲草》表示反對,各省都督及民政長官都支持袁世凱的意見。同時,北洋政府又查獲國民黨議員與贛寧內亂(即二次革命)有關,之後下令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資格,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休會,《天壇憲草》也告停,北洋政府另行制定《中華民國約法》。
背景:
1912年後,中華民國進入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在國會中占多數的國民黨籍議員認為,南京臨時政府時制定的《臨時約法》內容太簡單,既不能有效的限制總統的專權,也未能賦予國會足夠的權力,因而主張盡快制定一部正式的《憲法》,取代《臨時約法》的作用。
袁世凱政府則認為《臨時約法》對總統權力限制太多,也主張制定一部新的《憲法》,以獲取更大的權力。由於《臨時約法》本身就是過渡時期的憲法,制定一部正式的《憲法》已是勢所必然。因此,在1913年4月國會成立後,制憲問題即被提上日程。同年7月,由國會參、眾兩院60名議員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開始正式憲法的起草工作。
Top
發生過程:
國民黨希望確立責任內閣制,實際掌握國家政權,以限制當時身為大總統的袁世凱的權力。而反對派則主張給予總統更多的權力。在議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勝。憲法起草委員會中,國民黨委員也占多數。在這種形勢下,一部規定責任內閣制的憲法呼之欲出。
但政局的發展遠出乎國民黨的想像,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大舉鎮壓國民黨。二次革命的失敗,使政權完全由北洋軍閥所把持。在這種形勢下,憲法委員會不顧袁世凱集團的死亡威脅,將維護共和政體、保存革命成果的希望全部寄託於憲法的制定上。而袁世凱在1913年10月正式就任大總統後,也加快了扼殺憲法起草的工作。袁世凱先是派人對憲法起草內容提出意見,不為憲法起草委員會接受後,他又授意地方軍政長官聯名通電反對《憲法草案》,要求解散國會、解散國民黨、解散憲法起草委員會。到11月,國民黨被解散,國民黨籍議員資格被取消。當《憲法草案》向國會提交時,國會憲法會議還未來得及進行審議,國會就已經被袁世凱解散。此憲法草案未能通過法定程序成為正式憲法。因憲法的起草工作是在天壇祈年殿進行的,所以,這部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草案被稱之為《天壇憲草》。《天壇憲草》共11章113條。它確立了責任內閣制,將總統置於虛位,強化國會對內閣的控制。同時設立國會委員會,在國會閉會期間行使國會的權力。《憲草》還規定了獨立於行政機構之外的審計制。明確了立法、行政、司法權力由不同部門分別行使的權力分立體制。
歷史影響:
《天壇憲草》是在以國民黨占多數的國會與袁世凱爭奪國家政治權利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定的。在憲法起草期間,爆發了國民黨人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接著就是袁世凱大規模鎮壓國民黨人。在爭奪政權的活動中,袁世凱反動、獨裁的本性日加明顯。因此,用憲法來約束袁世凱的權力,保護辛亥革命的成果,保衛共和制度,成為憲法起草者首要的目的。他們拒絕了袁世凱一派來自政界、軍界的壓力,部分起草者被殺害,但起草者對共和政體、民主政治的嚮往,勇敢的制定了這部滲透著民主精神的憲草。《天壇憲草》具有濃厚的因人立法、因人設制的色彩。但在鞏固民主共和政體、完善權力制衡體制方面,較《臨時約法》又向前進了一部。北洋政府統治後期,憲法屢次被修訂,而《天壇憲草》則成為以後歷次制憲活動的基本依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