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
時間
1912年08月27日 ~ 1928年12月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是指中華民國從1912年1月1日建國後、至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前所建立的國會立法機關。在這段歷史時期,中華民國曾有過兩屆國會,和一次流產的國會。

這一時期實際掌握中央政權的是北洋軍閥,採取共和與專制相結合的統治方法,以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為其表,以軍事實力為其裡,表裡結合,實施共和政體下的軍閥專制。

不同派系的軍閥為獲取在北京的統治權,以其軍事實力鎮壓政治反對派,並逼迫其他派系的軍閥就範,同時,也通過種種手段,使自己的統治與以《臨時約法》和第一屆國會為代表的共和法統相聯繫,從而以正宗的民國法統繼承人自居,強化其政權的合法性。

而作為共和政體、憲法政治主要象徵之一的議會,中華民國初年國會在這一時期則是風雨飄搖,歷經坎坷,最終仍未逃脫被徹底否定的結局。

事件背景:

武昌起義後,11月9日黎元洪發出通電,呼籲各省革命軍派代表集議武漢,討論成立革命政府問題。但是由於當時處於戰爭狀態,此電於11月15日方抵達上海。而在11月12日,滬督陳其美倡議,蘇督程德全、浙督湯壽潛附和,三人聯名通電,呼籲在上海召開會議,到11月15日為止,已經有7省代表抵達。代表一致認為上海比較安全,向武昌方面建議在上海召開會議。但是武昌方面堅持要在武昌開會。11月30日,共有11省代表齊集漢口,在英租界召開第一屆「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推湖南代表譚人鳳為議長。12月3日會議通過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4日會議接到攻克南京捷報,於是決定轉移到南京繼續開會。

南京代表會議時期,1911年12月16日-1912年1月28日。12月16日在南京繼續召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到會代表45人,共代表蘇、浙、湘、鄂、川、滇、晉、陝、皖、贛、閩、粵、桂、奉、直、豫、魯17省。會議推選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福建代表潘訓福為書記。12月29日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補選黎元洪為副總統。在1月28日臨時參議院成立後,該會結束。

臨時參議院第一次是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到1913年第一屆國會成立之前。林森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4月4日議決該院遷至北京。4月29日在北京行開院典禮。5月1日,參議院改選議長,選吳景濂為議長,湯化龍為副議長。[1] 第二次是1917年在粉碎張勳復辟之後,到1918年第二屆國會(安福國會)正式成立之前。王揖唐為議長,那彥圖為副議長。第二次臨時參議院原本是研究系梁啓超的主張,但是研究系臨時參議院梁善濟競選議長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