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袁世凱逝世
袁世凱逝世
時間
1916年06月06日 ~ 1916年06月06日
地點
北京、河南項城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黎元洪
、
田文烈
、
徐世昌
、
段祺瑞
、王世珍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於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由於袁世凱死時仍是在職的總統,因此黎元洪繼任總統後,仍以在職國家元首的規格給他治喪。
當時中央政府除了撥50萬公款用於喪葬費用外,還通令文武機關下半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娛樂也停7天;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設立恭辦喪禮處,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大喪典禮,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3人總負責。
袁世凱死後,那些在護國戰爭中反對他的袍澤故舊也紛紛冰釋前嫌,趕到北京悼念,所以袁世凱的葬禮辦得備極哀榮。由於葬禮過於奢華,最後結算時發現入不敷出,政府所撥的專款扣去葬禮費用後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
為此,段祺瑞等人聯名發起公啟,請求社會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後又湊到25萬元,才最終結束了袁世凱的喪事。
事件背景:
袁世凱,字慰廷,號容庵,漢族,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今項城市)袁張營村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軍領袖,對近代中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以及漢族傳統文化的恢復作出過重要貢獻,是中國警政、中國司法現代化的奠基人,對中華民國的成立起到關鍵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職。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後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潰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國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是大清帝國的直接終結者,他用和平手段勸使大清皇帝遜位,臨朝稱制的隆裕太后詔授袁世凱全權組建臨時政府,中華民國因而得以真正成立,並完整繼承晚清版圖。
當選為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袁世凱延續自己在前朝當政時的改革思想,發展民族實體經濟,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在贛寧之亂和廿一條事件後,伴隨著政局和社會亂象,質疑共和立憲的聲音甚囂塵上。相較於落伍的君主專制及在中國踉蹌而行的共和立憲,部分列強當時施行的君主立憲被認為對擁有千年君主歷史的中國地區更為有利,袁接受推戴後,著手建立年號為洪憲的中華帝國,但在日本及反袁勢力(蔡鍔、中華革命黨、梁啟超等)的摧挫中以失敗告終。
Top
發生過程:
早在1916年3月27日,袁的身體即出現病狀,報載袁病失音,疑係中毒。5月16日,袁的腰和枕骨出現疼痛症狀,飲食銳減,不能入寐。5月28日袁病重,顏色憔悴。6月3日病篤,飲食即吐,小便癃閉。
6月5日中午袁猝暈,6月6日上午10時15分袁逝世。袁謝世之日,他的書案上有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儘管他在遺囑中說「余之死骸勿付國葬,由袁家自行料理」,繼任者黎元洪則以「民國肇建,......(袁世凱)奠定大局,苦心擘畫,昕夕勤勞,天不假年......所有喪葬典禮......務極優隆,用符國家崇德報功之至意」命國務院為袁世凱舉辦一場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舊典章於一舉的國葬。
北洋政府令各官署、軍營、軍艦、海關下半旗二十七日,6月28日出殯日全國下半旗一日,鳴炮108響,京師學校當日停課。北洋政府根據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河南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最終選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續近兩年,由北洋政府撥款50餘萬銀元,徐世昌、段祺瑞、王世珍等8人募捐25萬餘銀元建成,陵墓被稱為「袁林」。
當時中央政府除了撥50萬公款用於喪葬費用外,還通令文武機關下半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娛樂也停7天;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設立恭辦喪禮處,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大喪典禮,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3人總負責。
袁世凱死後,那些在護國戰爭中反對他的袍澤故舊也紛紛冰釋前嫌,趕到北京悼念,所以袁世凱的葬禮辦得備極哀榮。由於葬禮過於奢華,最後結算時發現入不敷出,政府所撥的專款扣去葬禮費用後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
當時袁世凱長子袁克定欲稱墓葬為「袁陵」。但大總統徐世昌對此反對,表示「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採取袁陵之名,實為不妥。」並建議稱為「袁林」。中國古代皇帝墓葬稱「陵」,而聖人墓葬方稱「林」,如「孔林」和「關林」。袁世凱墓稱「袁林」,則更被指為僭越。
墓園占地139畝,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布局以神道為中軸線,南北綿延約兩公里。
最南端為一大照壁,採用中國傳統的硬山頂、綠琉璃瓦規制,長六十餘米,內側滿飾磚雕圖案,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磚雕照壁。
照壁以北是神道,經糙石橋、青白石橋,有一六柱五樓沖天式牌樓。此牌樓為鐵筋洋灰石子築就,在中國陵墓建築史上極為罕見。
牌樓兩側,漢白玉質的望柱和石像生相對而立。望柱,聳立於基座之上,高一丈五尺,柱身六面,滿飾皇帝專用之「十二章紋」。石像生則獨具時代特色,真人大小而略胖,裝束為袁世凱執政時期式樣,文官頭戴平天冠,着祭天禮服,袖手肅立,儀態恭謹;武官着北洋軍服,手握軍刀,儀態威武。
向北為碑亭,面闊三間,亭內有石贔屓身負高達5.5米的墓碑。墓碑雕刻蟠龍數條,正面則鐫刻徐世昌手書之「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
碑亭以北為堂院,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堂院大門面闊三間,單檐綠琉璃歇山頂,其門板上有七排七列的銅門釘,低於帝制的「九橫九縱」級別。堂院由四合院式建築包圍,居中坐北朝南為景仁堂,用於祭祀袁世凱,堂內設供桌、靈位及袁世凱生前衣冠劍帶;東、西配殿組成則作為官員的休憩場所,陳設相對簡單。院內神道的中央,原來陳列着一座風磨銅鼎爐,但已遺失,唯有漢白玉的基座尚存。
堂院後即為墓廬。此處建築頗具西洋風格,與前面的中式建築形成對比。墓廬前是「山」字形鐵門,鑲嵌在羅馬式白石柱間,鐵門以渾鐵鑄成,上端各有一個八角徽章,徽章中心仍為十二章紋。墓廬圓形,以青石砌成,高8米、周長60餘米。周圍有十二尊石獅環繞,氣勢威嚴。
1930年代,侵華日軍在附近修建飛機場,陵區遭到破壞。1940年代末的國共內戰時期,劉、鄧大軍逼近安陽,國民黨軍隊從袁林砍伐大量樹木修築工事。
1952年,毛澤東到此參觀,指示「留着做反面教材」,使得袁林得以逃過「文革」劫難。改革開放後,當地政府將袁林整葺一新。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影響:
袁世凱在歷史上評價褒貶,每個人觀點不同。有人認為他在軍事、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各有建樹。第一、他以和平手段逼迫垂簾聽政的太后下最後決定,而使清帝退位,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避免流血衝突的方式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第二、他所領導的北洋政府開放黨禁、解放思想,使中國在思想領域上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下,以中國儒家經典為主的思想領域逐漸趨於弱勢,出現自春秋時期後第二個「百家爭鳴」時期。第三、經濟上確立「私有產權」制,推行「自由經濟」,使中國經濟在晚清後出現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因此有人視袁世凱為一個真正的改革家。
但受孫中山政治繼承者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黨利益的影響,為維護和宣傳孫文派系發動「二次革命」、中國國民黨顛覆北洋政府繼而國共兩黨先後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官方版本的近代中國史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以負面居多,袁世凱的正面形象被忽視。
袁家子孫表示,受官方影響,民間近百年來對袁的評價還是以負面居多;而關於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遭人質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