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山東問題
山東問題
時間
1914年11月07日 ~ 1923年01月01日
地點
山東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段祺瑞
、
陸徵祥
、
顧維鈞
、
曹汝霖
、
章宗祥
、後藤新平
資料來源: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山東問題是身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卻被同為戰勝國的日本政府要求繼承原本德國所擁有、屬於中國山東領土之部分主權,衍生多年無法解決的問題。
問題始自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並於11月7日佔領德國所屬的膠州灣租借地。1915年5月9日,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大部分要求,承認日本在山東的權益。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控制下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1919年,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巴黎和會,會上日本政府要求接管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遭到中國代表反對,然而列強卻同意日本的要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山東問題成為懸案。直到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才由美國調停下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日本將膠濟鐵路租借地歸還中國,同時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中國則開放當地為商埠,並提供日本僑民在當地的一些局部權益。
背景:
一、山東問題的由來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897年11月,德國藉口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派兵強佔膠州灣。次年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規定清政府將膠州灣租與德國,租期99年,租期內膠州灣由德國管轄;清政府允許德國在山東建築由青島到濟南的兩條鐵路,並允許德國在鐵路兩旁30華里內開礦;今後在山東開辦任何事業,如需用外人、外資和外國器材,德國有優先承
辦權。這一條約,使膠州灣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山東成為其勢力範圍。1899年德皇下令租借地的新市區定名為青島,只許歐洲人居住。
二、一戰中的山東問題
一戰爆發後,日本趁德國忙於歐戰,決定從其手中奪取膠州灣。1914年8月日本以對德宣戰為藉口,出兵山東,佔領膠濟鐵路和青島。此後日本更進行一連串威脅利誘及外交動作,使其對青島的佔領合法化,並進一步在山東攫取更多的特權。
Top
發生過程:
一、日軍佔領與軍閥賣國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並於11月7日佔領德國所屬的膠州灣租借地。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遞交?二十一條?,內容共分5號,第1號是關於山東問題的條文,要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還增加築路通商的特權。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接納了二十一條中的部分要求, 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包括關於山東問題的《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關於山東省事項之換文》、《關於山東開埠事項之換文》等。至此,日本對山東的軍事侵略合法化,山東正式變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1917年8月14日,由段祺瑞控制的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中方由時任財政總長的曹汝霖經辦。1918年9月24日,駐日公使章宗祥和日本外務大臣後藤新平交換了《中日參戰借款合同》,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又稱「中日密約」),其主要內容為:
1. 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
2. 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 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表示同意」。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佔山東的借口。
二、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合約
1919年,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巴黎和會。會上日本政府要求以戰勝國的身份接管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中國代表團靈魂人物顧維鈞為此準備了《山東問題說帖》,力陳中國不能放棄孔夫子的誕生地山東,猶如基督徒不能放棄聖地耶路撒冷;這份說帖一度打動了歐美代表,扭轉輿論形式並搏取列強同情。然而由於義大利退出和會,日本也威脅退出,英國、法國與美國害怕日本的退出導致和會流產,於是同意日本要求,將德國之山東權益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北京後,在國內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在中國留學生和華僑的強烈要求下,拒簽和約,山東問題因此成為懸案。
三、華盛頓會議與山東問題的解決
1921年11月,華盛頓會議在美國的倡議下召開。中國代表向大會提出山東問題,在英美建議下,山東問題由中日在會外交涉解決,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間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兩國簽署《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規定膠州灣租借地由中國收回,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
華盛頓會議後,中日兩國根據《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的規定,就具體交接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1922年12月10日,日本將青島一切行政權移交中國。與此同時,山東其他地方的日占權益也得到部分收回。1923年1月1日,中國以4000萬日元贖回膠濟鐵路及支線並一切附屬財產。3月12日,中國以600萬元贖回膠州灣沿岸日本人所占鹽田及鹽業公司。此外,青島海關、青島-濟南無線電臺、青島沿線電報、電話的全部權益、青島-佐世保海底電線的一半權益以及煤、鐵礦山的部分開採權等,相繼在規定期限內由中國政府收回,山東問題至此畫上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但日本在山東仍保留許多經濟和政治特權。
歷史影響:
一、 二十一條與五九國恥
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共分為5號,內容除了山東問題,更包括對中國內政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控制權,袁世凱面對日本的軍事壓力,一方面交涉斡旋,一方面透漏消息,希望透過輿論壓力引起英美等國干涉,可惜效果有限,1915年5月9日袁世凱同意其中的部分要求,盡量將影響最鉅的部分刪除,在5月25日簽訂《中日民四條約》。然而依舊引起舉國憤慨,袁世凱也下令將當日定為國恥紀念日。
二、 五四運動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到列強出賣的挫敗消息傳回中國,群情激憤,五月四日北京各大學的大學生三千餘人於天安門集會,提出「還我山東」、「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舉行示威遊行,並火燒趙家樓曹汝霖住所,毆打駐日公使章宗祥。當時,交通總長兼交通銀行總經理曹汝霖,幣制局局長、交通銀行董事長、中日合辦匯業銀行華方董事長陸宗輿,以及駐日公使章宗祥三人,被視為北京政府中最親日的份子,因此成為群眾攻擊的對象。在群眾運動的壓力下,不久後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皆辭職下台。
由於各界對五四運動的響應,給予北京政府相當大的壓力,支持了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顧維鈞等人不與列強妥協,最終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合約簽字,山東問題成為懸案,保留了日後再度談判的機會。
而五四運動除了政治上的訴求,也成為近代思想與學術文化的一大轉捩點,對近代知識份子和社會風氣的改變影響深遠。
三、 日本的禍患與弱國外交的悲哀
山東問題雖然解決,但卻讓日本在山東保留諸多特權,因此引發諸多後患,例如1928年在濟南發生的「五三慘案」。然而「弱國無外交」,歷任領導人一方面覬覦日本的經濟支持,一方面受制其武力威脅,試圖透過歐美的外交壓力加以制衡,卻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無暇他顧,像這樣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皆不利的情況,使中國始終處於被打壓的地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稍有改善。然而本身國力不振,終究會成為列強角力下的犧牲品。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