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五色旗
五色旗
時間
1911年10月11日 ~ 1928年12月29日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五色旗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執政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所採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比例為。紅、黃、藍、白、黑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

武昌起義後次日,1911年10月1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發布《安民布告》中寫道「規定國旗為五色,以紅黃藍白黑,代表漢滿蒙回藏為一家」。革命黨革命時期滬軍都督府在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國旗統一案》,確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1928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後,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成為中華民國國旗。

事件背景:

中國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現的。1862年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旗,當時的黃龍旗是三角形的,直至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為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並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

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

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定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