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共和黨成立
共和黨成立
時間
1912年05月09日 ~ 1913年05月29日
地點
上海、北京
相關人物
黎元洪
、
張謇
、
章炳麟
、
袁世凱
、
湯化龍
、
伍廷芳
、
程德全
、
熊希齡
資料來源:黃山區檔案局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共和黨,為中華民國初年組建的政黨之一。1912年5月9日成立於上海張園,由民社、統一黨、國民協進會、民國公會、國民黨等合併組成。其組織擁有國內支部27個,國外支部7個。黨員約十萬。黎元洪為理事長,張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彥圖等4人為理事。該黨黨員先後成為閣員的有:熊希齡、范源濂、張元奇、應德閎、章宗元。參加該黨的地方都督有黎元洪、蔣尊簋、朱瑞、莊蘊寬、呂公望、趙惟熙、楊增新、胡景伊、程德全等人。共和黨以擁護袁世凱為己任,對同盟會的攻擊不遺餘力,被稱為袁世凱的御用黨。共和黨成立不久,章太炎又從中分裂出去,仍舊維持其統一黨的舊稱。1913年,共和黨與民主黨、統一黨合併組成進步黨。
背景:
民國成立後,集會結社自由全面開放,各類政黨紛紛出現。政黨的名目雖多,主要還是由原來的革命黨和立憲派演變而來,黨派之間仍不脫革命與立憲兩大派別的痕跡。原同盟會成員章太炎於1912年1月3日創立中華聯合會,接著又在3月2日與張謇、湯壽潛等江浙地區立憲人士合組統一黨;湖北的孫武、藍天蔚等人則倡言擁護黎元洪,於1月20日組織民社。原立憲派人士周大烈等人組織國民協進會;張國維、黃群等成立國民公會;潘鴻鼎、沈彭年等組成國民黨(非同盟會所改組之國民黨)等幾個黨派。
Top
發生過程:
合併政黨的主張起於上海,1912年4月15日,在商學公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與會者共有七黨派代表,計有:統一黨代表孟森、黃雲鵬;民社代表孫發緒、胡鈞、項驤;民國公會代表陳敬第、黃群;國民協進會代表周大烈、籍忠寅;國民協會代表張嘉璈、張國淦、袁思永;國民黨代表沈彭年、張毓英;共和建設討論會代表孫洪伊、湯化龍、林長民。
與會代表自15日起,逐日開會討論黨名、黨義、政綱、組織諸問題,並將所有擬議條件陸續報告各團,經各團自行開會議決承認後,再由代表報告。其中由於共和建設討論會代表、國民協會代表報告本黨意見,對於理事問題稍有異議,於是七政團變為五政團,仍繼續開議,於4月24日始將規約決議並作成合併決議書。
1912年5月9日,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民國公會、國民黨五團體合併成立共和黨,在上海張園召開成立大會。共和黨以「防止小黨分裂,便利政務進行,實行共和政治」為宗旨,通過政網為:
一、保持全國統一,採取國家主義;
二、以國家權力,扶持人民進步;
三、應世界大勢,以和平實利立國。
選舉黎元洪為理事長,張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彥圖、程德全等為理事,湯化民、劉成禺、林長民等五十多人為幹事。本部設在北京,上海設駐滬機關,全國各地設支部。其組織擁有國內支部27個,國外支部7個。黨員約十萬。
歷史影響:
在北京臨時參議院時代,共和黨與同盟會各占40席,分庭抗禮,且因有袁世凱、黎元洪的支持,在國會中被同盟會視為一大威脅,間接促成宋教仁組織國民黨的計畫。共和黨黨員先後成為閣員的有熊希齡、范源濂、張元奇、應德閎、章宗元等人。
1913年5月,共和黨與民主黨、統一黨合併,組成進步黨,成為國會僅次於國民黨的第二大黨。主張國權主義,反對國民黨的民權主義。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