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善後大借款
善後大借款
時間
1912年02月 ~ 1913年04月27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袁世凱
、
唐紹儀
、
熊希齡
、
孫文
、
趙秉鈞
、
陸徵祥
、
周學熙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善後大借款是1913年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的一次大借款,款項高達二千五百萬鎊,年息五厘,分47年償清,以解決政府的國庫空虛問題。善後大借款受到當時的輿論影響,被認為是喪國辱權的行為。事實上此項借款符合國際慣例,孫中山亦曾對外借款,但被國外拒絕。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早已破產,北京政府一時又無法打開國內財源,所以只好向外國告貸。善後大借款談判始自1912年2月,初期並不成功,各國銀行團的條件太過嚴苛,以致遭到國內各界反對。1913年4月26到27日,趙秉鈞、陸徵祥、周學熙等在北京東交民巷?豐銀行大樓與英、德、法、俄、日四國銀行團簽署《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扣除實收折扣及前債等等之後,實收不過1000萬英鎊,因此引起社會譁然及國民黨撻伐。
背景:
清政府滅亡後,中央政府財政收入能力大為削弱。以關稅為例,清朝末年,清政府的關稅逐漸被外國人管理的總稅務司把持。關稅在償付賠款或外債後,留下的「關餘」用以補貼財政。清政府滅亡後,關稅大幅下降,不再有足夠的關餘支付給政府,革命黨人試圖爭取收回關稅權也受到挫折。最嚴重的時候,南京政府曾有「金庫僅存十洋」的情況出現。因此武昌起義之後,孫中山在回國前,就曾經找過美、英、日等列強商洽借款事宜,但列強並不看好孫中山的政治資本而加以婉拒。
Top
發生過程:
善後大借款談判始自1912年2月,最初對象為英國的?豐銀行、法國的法蘭西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及美國銀行,前後歷時一年,談判官員最早為唐紹儀,唐紹儀曾試圖向比利時某財團借得一百萬英鎊,但不成功,唐因此下台,後由熊希齡接任。5月12日,銀行團的七項辦法進入國會審議,墊款章程簽訂後,立刻遭到強烈反對,革命黨人反對尤烈。善後借款的條件過於苛刻,合同規定以鹽稅、海關稅等作抵押,鹽稅徵收由外國人協管,銀行團在墊款七條之外,又提出非經五大銀行團同意,不允許地方各省自行借款等特別規定。以致遭各界人士的極力反對。參議院正副議長張繼、王正廷求見袁世凱,袁拒不接見。
1912年8月,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抵京共商國是。在京期間,孫袁兩人切磋借債問題,孫中山稱:「目下財政極端困難,勢不能不借外債,以濟眉急,唯不可借多,致啟政府侈肆之心。」
1913年4月26日夜至27日凌晨,趙秉鈞、陸征祥、周學熙等在北京東交民巷?豐銀行大樓簽署《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換算各國貨幣是:德國51125萬馬克,法國63125萬法郎,俄國23675萬盧布,日本24490萬日元,發行價格九扣,實收八四扣,實際借到不過2100萬英鎊,再扣除前債600萬鎊,省債280萬鎊,另還有各國損失賠償200萬鎊,實得不過債面40%。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震動。國民黨人等認為袁借款目的在於擴張北洋軍隊,而且未經現任國會批准,事屬非法。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
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國民黨之爭。6月,北京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職務。之後袁世凱以江西湖口「匪黨謀亂」為藉口,派北洋軍第六師李純部進入江西,二十四團團長張敬堯於5日進至九江附近沙河鎮,與贛軍林虎旅交火。孫中山見戰火迫在眉睫,發動二次革命。7月8日,李烈鈞奉孫中山之命潛抵湖口,發布討袁檄文。7月18日,陳炯明在廣東宣布討袁。二次革命後,善後大借款終於強行通過。
歷史影響:
清末以來國庫空虛、財政困難本是事實,國民政府在開源不及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國外貸款應急,南京臨時政府也曾向國外提出貸款需求,但未獲同意。而袁世凱此次善後大借款的爭議在於:
一、銀行團的貸款條件太過嚴苛,企圖壟斷中國所有對外借款墊款管道,並且要求監控款項用途,甚至干預中國鹽稅,明顯有意掌握中國的財政,因此引起舉國譁然,被批為喪權辱國。
二、袁世凱不經國會同意,直接派員與國外銀行團洽談並簽約借款,已有藐視國會、違法專權之嫌,加上國民黨對袁世凱早有成見,認定其借款必是為了擴張己利而非用於國家需要,給了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的直接動機。
Top
中外雜誌 69
‧
段祺瑞傳(十一)
Top
一九一三年五月一日,安徽…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