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二次解散國會
第二次解散國會
時間
1917年06月12日
地點
北京、天津
相關人物
黎元洪
、
段祺瑞
、
張勳
、
馮國璋
、
伍廷芳
、
孫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第二次解散國會」指1917年6月間總統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一事。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於1913年4月召開,袁世凱當選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後不久解散國會,是國會第一次被解散。袁世凱逝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於1916年恢復國會,但至1917年5月起,因參戰案引發的府院之爭也波及到段祺瑞內閣與國會之間的關係,引發一連串的政治紛擾,在過程中,黎元洪受張勳脅迫下令解散國會。同年7月,段祺瑞在穩定北方政局後並未恢復國會與臨時約法,反而效法民國元年舊例,重設臨時參議院,再行選舉第二屆國會議員,進一步導致孫中山號召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從事護法運動。
背景:
1916年6月6日,大總統袁世凱逝世。副總統黎元洪旋即繼任為大總統,並於6月29日宣布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第一屆國會。8月1日,兩院議員519人舉行了開會式,黎元洪行大總統宣誓禮,第一屆國會第一次恢復。
1916年10月30日,國會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在府院之爭中,因就中國是否應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德國宣戰問題產生激烈矛盾,段祺瑞內閣主張參戰,而黎元洪表示反對參戰。隨後,因國會反對段祺瑞內閣的宣戰方針,段祺瑞指使皖系軍人組織公民請願團包圍國會、毆打議員,造成部分內閣閣員辭職,國會同段祺瑞內閣形成尖銳對立。5月19日,國民黨議員褚輔成提出提案,要求先行改組內閣,之後再討論參戰問題,該提案獲得將近三分之二國會議員的贊同。但由於1912年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不完全的責任內閣制,未規定國會有不信任投票權,而內閣也沒有要求大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所以該提案實際上對內閣並無約束力。黎元洪見此機會,乃於5月23日下令免段祺瑞的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職,特任伍廷芳暫代國務總理。段祺瑞離開北京前往天津,並發表聲明,指出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大總統無權撤銷國務總理職務,故不承認黎元洪下達的免職令。
Top
發生過程:
段祺瑞到天津後,支持他的督軍在各地宣布脫離中央獨立。孟恩遠、王占元、張懷芝、曹錕、李厚基、趙倜、倪嗣沖、李純、張作霖、姜桂題、閻錫山、楊增新、田中玉、譚延闓等二十二人聯名通電發出「各督軍呈大總統請解散國會文」,稱「今日之國會,既不為國家計,是已自絕於人民代表資格,當然不能存在」,要求黎元洪「即將參眾兩院即日解散,另行組織」。
應黎元洪的召令到北京調解府院之爭的張勳在天津按兵不動,要求以解散國會作為交換條件。黎元洪乃於1917年6月12日發布了解散國會令,宣布「本大總統俯順輿情,深維國本,應即准如該督軍等所請,將參眾兩院即日解散,克期另行選舉,以維法治。」
數日後張勳擁立溥儀復辟,但未幾即被段祺瑞平定。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為理由,拒絕恢復第一屆國會,反而效法民國成立時的情況,重設臨時參議院,舉行新的國會議員選舉。
歷史影響:
一、引發溥儀復辟
國會第二次解散雖因參戰案引起,但黎元洪在處置上陷於被動,解散國會的命令讓張勳食髓知味,不日即有復辟之舉。復辟雖如鬧劇一般匆匆數日即下臺,卻給日後馮玉祥驅逐溥儀留下口實,徒增紛擾。
二、引發護法戰爭
段祺瑞重掌國務院後,拒絕恢復被解散的國會,反而另行選舉新國會,此舉引發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在廣州另組政府,進行護法運動,中國陷入南北割據的局面。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