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煙台兵變
煙台兵變
時間
1913年01月05日 ~ 1913年01月06日
地點
山東煙台
相關人物
商震
、
曲同豐
、
段祺瑞
、
周自齊
、
靳雲鵬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13年1月3日,駐守煙台的關外軍第一營,第三營因糧餉問題鬧事,但到中午被繳械。隨後,第二營遵照命令裁撤,交還武器,等候領受遣散費。但是,早在年前裁撤的本地魯軍士兵素與關外軍士兵不和。在關外軍士兵解除武裝後,便聚眾滋事,圍攻,毆打無武裝的關外軍第二營士兵。第二營士兵憤怒,前往團部要求立即發放遣散費用。
1月5日下午4時,士兵因久不得回應,遂群起鬧事,搗毀團部,打破軍械庫大門搶奪武器。第一、第三營士兵遂起相應,在煙台市區鬧事,搶劫,縱火。商震立即出兵鎮壓,同時帶領各營營長分頭勸說,暫時穩住了變兵。1月6日,商震緊急籌款,分發遣散費,安撫變兵人心。下午,商震軍武裝押送變兵坐上兩艘輪船,渡海前往大連,在大連就地遣散,兵變平息。
此次兵變導致煙台市區商鋪遭搶劫,毀壞28間,縱火燒毀房屋80餘間,經濟損失約5萬銀元。士兵傷亡20多人。
事件背景:
1911年11月12日,由革命黨人發動的煙台武裝起義,成功拿下了這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隨即成立了臨時軍政府,煙台一時成為北方革命重心,為全國所矚目。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後,孫中山認為山東「地處南北要樞,且有鐵路、海運之便」,又是「吾黨同志長期經營之地」,舉足輕重。為救煙台危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胡瑛為山東軍政府都督,並從上海、南京等地陸續調派數支武裝力量開赴煙台,或路經煙台北上遼東。
當時煙台駐軍番號眾多,素質,裝備參差不齊。共計有同盟會系統的商震關外軍,北洋系統的斳雲鵬軍,連承機的本地魯軍和海軍。北洋政府多次裁撤煙台駐軍,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士兵裁而不去,滯留煙台市區,妨害治安,加之裁撤問題所帶來的糧餉不足,則令到煙台各派系的軍隊均軍心不穩。
Top
發生過程:
就在煙台兵變的一個多月前,上任剛滿半年的山東都督周自齊,曾於1912年11月21日致電袁世凱及陸軍部請示駐煙各軍的裁撤事宜,意欲先裁撤駐煙台的關外軍。北京政府陸軍部為盡快遣散駐煙關外軍,於1912年年尾,委派陸軍部顧問陳乾蒞臨煙台督促裁軍。陳乾來煙後發現,散兵滯留不去,已成為煙台嚴重的社會問題。可惜的是,他對散兵安置的建議和舉措,尚未施行就發生了煙台兵變。
兵變前二日,商震向陸軍總長段祺瑞報告了關外軍遣散進展,稱:「關外軍一、三兩營均於今午和平繳械,市面安謐,特此奉達。」似乎裁撤事項一切有條不紊,未現異常。周自齊和靳雲鵬根據煙台各方紛至沓來的報告,得到的情況是,煙台「日來搶案迭出,險象漸增,人心惶恐。未遣之關外軍第一標第一營,幾肇暴動」,他們做出了與商震不同的判斷,認為煙台局勢嚴重,大有山雨欲來之兆。
於是,周靳等人向段祺瑞要求飭令曲同豐速向遣散兵士撥發軍餉,盡快使他們離開煙台,並表達了對負責裁軍的曲同豐久拖不決的不滿,特別對拖延發放遣散餉銀發出預警。
曲同豐本為煙台籍人,以陸軍部特派員身份,來煙台整頓軍事、辦理善後,他既要協調各方,化解利益衝突,又要完成遣散任務,絕非一人所能為之,苦衷甚多。山東都督府不滿於他,駐煙各軍也不聽命於他。
正式遣散關外軍,自1月2日開始,至4日結束,其順序為第1營、第3營、第2營。1營和3營均領到遣散費,2營收繳槍械後,卻因餉項一時無法籌措未能及時領到。早在年前遣散的一些魯籍兵士素與關外籍兵士交惡,在關外軍解除武裝後,開始尋訊滋事,攻擊毆罵,第2營兵士憤怒之餘,於5日下午4時集眾圍聚司令部,請求立即發放遣散費用。商震無餉可發,除了勸導之外,別無他法。眾人不聽,強行打開軍械庫房,取回已上交的槍械,憤憤而去,呼嘯過市,所到商鋪徑行搶掠,另外1營、3營已遣散的兵士遂起相應,一場對煙台商民的打砸搶燒由此開始。
最先向北京政府報告兵變的是駐煙魯軍旅長連承基,事發當日即向袁世凱、陸軍部、參謀部發電,次日凌晨1時許,又發第二通電文。隨後又有曲同豐、陳乾、王潛剛和商震分別發電,向袁世凱及陸軍部奏報兵變經過。其中,商震電為6日午後發出,較為詳細。就商震電所呈報的情形看,與兵變事實多有不符,商震自辯:兵變發生後,親率該部各官長沿途召集,令亂兵回營,至5時各兵士皆回原營,安謐無事。又說,兵變當夜,有土匪乘機搶燒寶成銀樓、同合飯館二、三家等等,均為輕描淡寫,有推脫責任之嫌。事實上,兵變人員並未全部回營,一部分變兵在前來彈壓的魯軍、海軍威懾之下,撤退至煙台朝陽街一帶,架設槍支,分關把口,嚴陣以待,與魯軍、海軍隔街對峙。有些零散於其它街巷參與搶劫的亂兵或被擒獲,或被擊傷擊斃。
兵變次日,陸軍部綜合各方面情報,分別向濟南靳雲鵬,煙台曲同豐、連承基、陳乾、商震、王潛剛發電,指示處置方針。段祺瑞要求靳雲鵬將兵變情況通報煙台附近的各軍隊,全力支持連承基平息兵變。對於海軍,陸軍部無指揮權,段祺瑞也通過海軍部飭令煙台所駐海軍,配合連承基行動。
連承基等人對兵變人員採取了三個步驟。其一,圍而不打,施以威懾;其二,苦心勸降,許以條件;其三,逼其繳械,監控離煙。朝陽街為老煙台繁華之地,商家櫛次鱗比,亂兵盤踞於此,強行攻擊,勢必造成附帶損失,因而連承基於朝陽街四周密布重兵,又與陳乾議定,由陳乾會同商震,對關外軍兵士進行攻心。魯軍、海軍分段嚴守,使困於朝陽街的亂兵難以突圍逃逸。
至兵變次日上午,雙方達成協議,其要點為:包圍亂兵朝陽街及防衛海岸碼頭的魯軍、海軍適當後撤,讓出通道,參與兵變的關外退伍兵士於下午3時自行離開,登船之前再行繳出槍械即時離煙。
此協議主要有陳乾、商震、王潛剛作出,連承基認為該協議雖過於軟弱,有失軍威,又顧忌久拖不決,會節外生枝,同意遵行照辦。1月6日,商震緊急籌款,分發遣散費,安撫變兵人心。到下午4時許,關外軍依次在海岸放下武器後登船。商震親自武裝押送變兵渡海前往大連,在大連就地遣散。至此,煙台市區逐漸歸復平靜,但兵變帶來的政治餘波遠未止息。
歷史影響:
此次兵變,官方認定的受害商民有28家,燒毀房屋80餘間,損失數目折合白銀48400餘兩。除了有形的巨大財物損失,帶來的民心惶恐非一時所能消除,民眾受到的精神創傷久難愈合。
當駐煙軍隊陸續遣散之際,這些原本櫻受人景仰的革命戰士,突然變成了令人切齒的匪類。關外軍的縱火搶掠,肆意作亂,讓景仰革命的民眾目瞪口呆。
這場猝然而起的兵變,對煙台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傷害,一時震動中外。亂局雖未殃及外國僑民,仍招來日本、英國軍艦進入煙台海域巡弋,欲行干涉。
另外,平息兵變立下大功的連承基,並不知曉他率領的魯軍裁撤也已近在眉睫,不久後袁世凱招他盡京議事,行至天津便獲知駐煙魯軍被遣散了。3月20日,發生「宋教仁案」,連承基決定響應反袁,聯絡舊部,準備重組武裝,但事泄被捕遭處死。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