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
時間
1917年07月17日 ~ 1924年01月04日
地點
廣州
相關人物
護法運動
資料來源:教育檔客
簡介:

1917年-1924年,由於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因此由孫文領導,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發動一系列行動和戰爭,試圖打倒北洋政府,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因此統稱為護法運動,並包括兩次大規模的護法戰爭。

第一次護法戰爭自1917年7月17日孫文在廣州發表演說號召護法開始,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並與西南軍閥聯合對抗北洋軍,然而因利益直到1918年5月21日桂系軍閥掌控軍政府,孫文離開廣州為止。第二次護法戰爭自1920年11月28日孫文回廣州重建軍政府開始,直到1922年8月9日因陳炯明叛變和北伐軍的分裂,孫文再次離開廣州為止。然而護法運動的訴求並未結束,一邊東征討伐陳炯明,一邊聲援不滿曹錕賄選的反直系勢力。直到1924年1月,孫文才宣告「護法」之名不再使用,進入國民革命的新階段。

背景:

一、 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1913年2月,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並且在1913年4月8日首次召開國會。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之後,宋教仁遇刺身亡,引發二次革命。結果為袁世凱以武力壓服,孫中山等流亡日本。隨後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 府院之爭與張勳復辟

袁世凱稱帝失敗,病逝之後,由國會中僅次於國民黨的第二大黨進步黨,研究系領袖黎元洪繼任總統,在南京的北洋直系軍閥元老馮國璋擔任副總統, 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在控制國家財經命脈支柱的交通系和安福俱樂部擁戴下出任國務院國務總理,舊國會和臨時約法都被恢復。然而黎元洪與段祺瑞屢傳不合,1917年5月終於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發動督軍團叛變,黎元洪電召督軍團首領張勳入京協調,結果張勳趁機擁立溥儀,於1917年7月1日發起張勳復辟事件。

三、 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

1917年7月12日,張勳復辟在段祺瑞的討逆軍鎮壓之下結束,黎元洪引咎辭職,總統之職由英美支持扶植的直系軍閥馮國璋取代,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實權。由於當初國會曾反對他的參戰主張,因此段祺瑞一上台就公開宣佈「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與進步黨首領,研究系的梁啟超等組織臨時參議院。

四、南北政府對立

由於南方五省(粵、桂、滇、黔、川)反對段祺瑞的做法,新國會的選舉由段祺瑞所控制的十四個行省進行,過程被段祺瑞的皖系「安福俱樂部」所控制,故稱為「安福國會」。日本支持的皖系軍閥段祺瑞聯合日本幕後扶植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的馮國璋,成立英、美、日列強支持的北洋新政府,力求專制統一。

而南方的孫中山,對於段祺瑞的參戰主張與日本干涉中國內政的態度早已不滿,因此在上海支持聲援黎元洪與國會「院派」,反對解散國會。而德國則派人密會孫中山,表明支持革命對抗日本的立場。於是孫中山號召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章太炎、李烈鈞、譚人鳳等人紛紛加入旗下,展開護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