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
時間
1917年07月17日 ~ 1924年01月04日
地點
廣州
相關人物
孫文
、
章炳麟
、
蔣中正
、
程璧光
、
段祺瑞
、
馮國璋
、
黎元洪
、
唐繼堯
、
陸榮廷
、
曹錕
、
吳佩孚
、
張作霖
資料來源:教育檔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17年-1924年,由於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因此由孫文領導,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發動一系列行動和戰爭,試圖打倒北洋政府,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因此統稱為護法運動,並包括兩次大規模的護法戰爭。
第一次護法戰爭自1917年7月17日孫文在廣州發表演說號召護法開始,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並與西南軍閥聯合對抗北洋軍,然而因利益直到1918年5月21日桂系軍閥掌控軍政府,孫文離開廣州為止。第二次護法戰爭自1920年11月28日孫文回廣州重建軍政府開始,直到1922年8月9日因陳炯明叛變和北伐軍的分裂,孫文再次離開廣州為止。然而護法運動的訴求並未結束,一邊東征討伐陳炯明,一邊聲援不滿曹錕賄選的反直系勢力。直到1924年1月,孫文才宣告「護法」之名不再使用,進入國民革命的新階段。
背景:
一、 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1913年2月,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並且在1913年4月8日首次召開國會。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之後,宋教仁遇刺身亡,引發二次革命。結果為袁世凱以武力壓服,孫中山等流亡日本。隨後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 府院之爭與張勳復辟
袁世凱稱帝失敗,病逝之後,由國會中僅次於國民黨的第二大黨進步黨,研究系領袖黎元洪繼任總統,在南京的北洋直系軍閥元老馮國璋擔任副總統, 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在控制國家財經命脈支柱的交通系和安福俱樂部擁戴下出任國務院國務總理,舊國會和臨時約法都被恢復。然而黎元洪與段祺瑞屢傳不合,1917年5月終於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發動督軍團叛變,黎元洪電召督軍團首領張勳入京協調,結果張勳趁機擁立溥儀,於1917年7月1日發起張勳復辟事件。
三、 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
1917年7月12日,張勳復辟在段祺瑞的討逆軍鎮壓之下結束,黎元洪引咎辭職,總統之職由英美支持扶植的直系軍閥馮國璋取代,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實權。由於當初國會曾反對他的參戰主張,因此段祺瑞一上台就公開宣佈「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與進步黨首領,研究系的梁啟超等組織臨時參議院。
四、南北政府對立
由於南方五省(粵、桂、滇、黔、川)反對段祺瑞的做法,新國會的選舉由段祺瑞所控制的十四個行省進行,過程被段祺瑞的皖系「安福俱樂部」所控制,故稱為「安福國會」。日本支持的皖系軍閥段祺瑞聯合日本幕後扶植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的馮國璋,成立英、美、日列強支持的北洋新政府,力求專制統一。
而南方的孫中山,對於段祺瑞的參戰主張與日本干涉中國內政的態度早已不滿,因此在上海支持聲援黎元洪與國會「院派」,反對解散國會。而德國則派人密會孫中山,表明支持革命對抗日本的立場。於是孫中山號召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章太炎、李烈鈞、譚人鳳等人紛紛加入旗下,展開護法運動。
Top
發生過程:
一、第一次護法戰爭
1. 中華民國軍政府成立
1917年7月17日,在章太炎陪同下,孫中山率領兩艘軍艦從上海抵達廣州,當晚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通電號召北京舊國會議員南下參加護法到廣州另組新政府,正式揭起護法旗幟。海軍總長程璧光擁護孫中山的護法主張,宣佈脫離北京政府,從上海率第一艦隊永豐艦等九艘戰艦支持孫中山,於7月22日抵達廣州,壯大了護法的聲勢。徐紹楨、伍廷芳、王正廷、唐紹儀、孫洪伊等人也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南下廣州。
在地方勢力上,由於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除了對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地區的軍閥勢力,因此他們也願意結合孫中山的聲望,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並擴大自己的實力,於是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與四川相繼宣佈脫離北洋政府加入護法運動,大西南連成一片,成為護法中心。
8月25日,南下的舊國會議員已達150多人,但仍不足法定人數,便根據孫中山的提議,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8月25日,非常國會開幕並決議:為維護《臨時約法》,在廣州組成中華民國軍政府,設中華民國軍政大元帥一人、元帥三人,行使中華民國行政權。
9月1日,非常國會選出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雲南督軍滇系唐繼堯、兩廣巡閱使桂系陸榮廷為元帥,伍廷芳為外交總長,唐紹儀為財政總長(但未上任),程璧光為海軍總長,胡漢民為交通總長。孫中山於9月10日宣誓就職,任李烈鈞為參謀總長,李福林為親軍總司令,許崇智為參軍長,陳炯明為第一軍總司令,護法軍政府成立,護法戰爭正式展開。
2. 湖南主戰場及各省響應
軍政府成立後,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自立國會,提出「武力統一」的口號,積極派兵向南進攻,在護法軍成立前,即派心腹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將北洋第八、第二十師大肆開入湖南,引起各界強烈不滿。9月18日,零陵鎮守使劉建藩與駐衡陽的湘軍旅長林修梅聯銜通電,宣告湖南自主。
10月6日,護法軍組成護法軍湘軍指揮部,推舉程潛為總司令。同日,湘軍護法軍與北洋軍湘潭、西倪舖開戰,護法戰爭正式爆發。湖南、廣東、廣西護法聯軍與北洋軍在衡山、寶山對抗近一月,戰況十分激烈。廣西督軍譚浩明任粵桂護法聯軍總司令,率四軍入湘助戰,雲南督軍唐繼堯任滇黔靖國聯軍總司令,指揮四軍進攻四川,海軍總長程璧光等人指揮五十餘營兵力攻入福建。段祺瑞聞訊,令湖南督軍傅良佐指揮北洋軍第8、第20師和湖南陸軍第1、第2師,控制岳陽至衡陽鐵路沿線要地,阻止粵桂聯軍北上。
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吳光新率兩個混成旅由湖南援助四川,牽制滇黔靖國聯軍北進﹔閩、贛兩省軍隊和廣東軍閥龍濟光、莫擎宇,分由閩、贛和海南島、潮汕地區向廣州方向進攻。傅良佐令第8、第20師等軍反攻,劉建藩與林修梅不敵敗逃,衡山、寶慶等地相繼失守。
當時支持廣州軍政府的,以廣西、雲南的西南軍人實力最強。湖南亦有譚延闓、趙恆惕、程潛支持護法。在桂系陸榮廷的支持下,11月,護法軍開始取得優勢,接連攻寶慶、永豐、湘鄉、衡山、湘潭等地。傅良佐向北敗退。護法聯軍乘勝追擊﹐孫中山在於11月1日任命蔣中正為大元帥府參軍,18日,湘南護法軍佔領長沙。
此時全國各省護法勢力也紛紛起來響應。12月初,滇、黔、川護法聯軍趕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辦使吳光新攻佔重慶,吳光新率殘部逃入湖北宜昌。同月黎天才等人在襄陽通電宣告自主,組成「湖北靖國軍」;郭堅等人在鳳翔宣告獨立,組成「陝西護法軍」。河南、山東等省也有靖國軍相繼起義,護法軍一度取得了勝利。援閩護法聯軍於12月中旬在潮汕地區擊敗莫擎宇和援莫閩軍後﹐繼續向福建進攻。
在湖南主要戰場上護法軍連戰接捷,迫使北洋軍多次易帥並攻佔岳陽﹔四川、福建、湖北等戰場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援閩護法聯軍在恩平、陽江等地擊敗龍濟光後,乘勝向廉江、遂溪等地追擊;護法軍節節勝利,鄂、浙、魯、豫等省地方勢力相繼呼應,三、四個月內的短暫時間,護法運動就遍及到十幾個省份,段祺瑞為此被迫辭職。
3. 第一次南北議和
由於北洋政府內部各派系利益不同,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藉此擴充皖系勢力;直系馮國璋則企圖牽制皖系,討好西南軍閥以保護直系的利益,因此高喊「和平統一」,竭力維持西南各省的勢力。護法軍11月在湖南擊敗段祺瑞進攻後,護法運動延燒全國十幾個省份,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暫佔上風。
直系北洋軍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第二十師師長范國璋發出通電主張停戰議和。緊接著直系長江三督和直隸督軍曹錕聯名發表通電響應停戰。段祺瑞因此於11月16日被迫辭去國務總理之職,梁啟超亦隨之辭職。由外交總長汪大燮暫時代理國務,1917年12月1日請出北洋軍閥元老領袖王士珍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馮國璋勸說西南軍閥放棄武力、「和平解決」。西南軍閥的地盤和實力得到了鞏固,於是與直系軍閥勾結。粵桂湘護法聯軍攻入岳陽後,陸榮廷等人大舉編收擴張自己的兵力與勢力,擁兵自重。
12月,陸榮廷、唐繼堯在未經護法軍大元帥孫中山同意下,自行在湖南、四川兩條戰線宣佈停戰,與馮國璋單獨議和,要求馮以恢復國會,停止湘粵進兵等條件,交換廣西、廣東取消獨立、擁護馮國璋繼任總統。於是馮國璋發出停戰布告,南北暫時停止敵對行動。
4. 戰端再開
1917年12月2日,段祺瑞策動督軍團北方十督: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陳樹藩、趙倜、楊善德、盧永祥、張敬堯在天津舉行督軍團會議。12月6日聯名電請馮國璋明令討伐西南,12月31日,北方十督發表通電,堅決反對恢復舊國會,主張以皖系控制的臨時參議會代行國會職權,選舉正式大總統,企圖「合法倒馮」。馮國璋只得表示讓步。任命段祺瑞為參戰督辦,段芝貴為陸軍總長,以消解皖系的不滿。
1918年1月,主張「和平統一」的馮國璋受皖系、直系壓迫,令援湘軍第1路總司令曹錕,率北洋軍第3、第7師和5個混成旅,經鄂南攻湘北。第2路總司令張懷芝率山東暫編第1師、江蘇第6混成旅和安武軍,在贛軍配合下經江西攻湘東。此時護法軍已失去擁有大多兵力的陸榮廷、唐繼堯的支持,被迫單獨與曹錕作戰。
1918年2月曹錕軍入湖北、湖南,壓迫湖南譚延闓、趙恆惕、程潛的湘軍。3月,馮國璋聲稱要親自討伐西南,率拱衛軍乘專車南下想回到直系的自己大本營南京。在蚌埠被皖系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同時張作霖率奉軍入關「兵諫」。皖奉結成反馮聯盟,馮國璋不得已只好請出段祺瑞復職。
5. 第二次南北議和
段祺瑞重新上台出任國務總理,組織北洋軍大舉南侵,護法軍在湖南的領地又被奪回。1918年4月,護法軍在湖南大敗,北洋軍連佔岳陽、長沙、衡陽、醴陵等地,護法聯軍向湘粵桂撤退。而早已跟桂系、滇系達成共識的直系吳佩孚在得到湖南後,不顧段祺瑞反對,在7月與南方議和,罷戰北歸。1918年8月,北京安福國會開幕,馮國璋與段祺瑞再爆府院之爭,二人相約在1918年9月4日共同下野。
1918年10月,段祺瑞操縱皖系,在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總統,企圖幕後控制,然而長期主張和平,標榜「偃武修文」、擔任調和元老的徐世昌就職總統後下令停戰,戰事終止。
6. 護法政府的內部鬥爭
1917年底,陸榮廷、唐繼堯、莫榮新等聯同唐紹儀召開「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1918年1月,西南軍閥於軍政府之外正式另組「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以岑春?為議和總代表,主張承認馮國璋的北洋政府法統,組成聯合政府。唐繼堯將滇軍改組為靖國軍,並在英國幕後支持下實行擴張,自任總司令。12月聯合黔軍和川軍,唐繼堯自任川滇黔靖國聯軍總司令,桂系也同樣受英國大力贊助。
而廣州軍政府方面,除了海軍、元帥府親軍及二十營粵軍外,孫中山缺乏實質軍事力量支持。戰事終止後,陸榮廷、唐繼堯等「回歸」廣州「護駕」孫中山,為了排擠堅決反對與北洋軍閥妥協的孫中山,西南軍閥進一步收買非常國會,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系、滇系軍人控制。皖系段祺瑞由於長期跟直系馮國璋相爭,決定派出密使向陸榮廷提出利益交換,換取桂系承認安福國會和皖系徐世昌北洋政府的「法統」,成立皖桂同盟。孫中山親自下令海軍炮擊廣州督軍府,發動兵變,希望推翻桂系統治。
7. 桂系奪權
1918年1月28日,支持孫中山對抗桂系的主力—海軍,海軍總長程璧光被暗殺。孫中山認為是桂系所為,桂系和支持桂系、直系軍閥執政,長期指責護法軍行動的英、美媒體,則指稱是孫派所殺。孫派失去程璧光的海軍支持後,非常國會從此受桂系操控。1918年2月靖國軍控制四川,陝西、湖南、福建部分軍事首領,唐繼堯以川、滇、黔、鄂、豫、陝、湘、閩八省聯軍總司令自命,滇系軍閥的聲威達到頂點。
1918年3月,徐紹楨被孫中山任命代軍政府衛戍總司令、廣州衛戍總司令兼陸軍部練兵處督辦。滇系、桂系勾結直系,破壞護法軍的計劃,4月10日非常國會遵照西南軍閥的指示,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改組軍政府,將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遭到孫中山堅決反對。1918年5月4日,孫中山憤而向非常國會提出辭職,並且通電揭發西南軍閥破壞護法的真面目。
在廣州缺乏制衡桂系軍事力量的孫中山,調集手下廣東省長朱慶瀾的粵軍警衛軍20營,改編為軍政府直轄護法軍,由陳炯明率領,並召蔣中正從上海赴廣州,任命蔣為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負責規劃閩南戰役,計畫整合滬、粵、閩、浙、贛各省的勢力,重新展開作戰。
1918年5月20日,非常國會改組軍政府,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等7人為總裁,廢除大元帥制,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在廣州被架空,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5月21日,孫中山離開廣州,前往由蔣中正主持的上海,廣州軍政府以岑春?為主席總裁,第一次護法戰爭以失敗告終。
二、護法軍在閩重整
1918年6月,孫中山命令蔣中正與陳炯明,以援閩粵軍的名義向福建進軍,聯同海軍部分艦隊開赴潮梅一帶。粵軍陳炯明的第一軍與蔣中正的第二軍一路攻破嵩口、丘濱、永泰直逼福州,擊敗段祺瑞的閩浙援粵軍,段祺瑞親令總司令李厚基與孫中山劃界停戰。蔣中正辭任第二軍長把粵軍交與許崇智和陳炯明後回到上海。
援閩粵軍進軍福建穩住陣腳以後,在駐福建兩年期間,從原本人數不滿五千的部隊擴展至成2萬多人六個旅的勁旅。 由陳炯明與許崇智負責指揮,許崇智率軍在閩浙掃蕩北洋軍的閩浙援粵軍殘部,以解除粵軍的後顧之憂。
1920年4月,直奉結成反段聯盟。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在1920年7月14日發動直皖戰爭,皖軍大敗。曹錕、吳佩孚擊敗皖系,逼退段祺瑞,解散安福國會共同控制北京政府。在張作霖支持下,原來就毫無實權,在各派系軍閥居間調停的徐世昌繼續任職傀儡總統。但是控制北京中央政府的直、奉軍閥仍然沒有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第二次護法戰爭
1. 討桂返粵,二次護法開始
1920年6月,徐紹楨被孫中山任命為兩廣各路招討軍總司令。7月,孫中山策動徐紹楨率數千救國軍在廣東江門起兵,分五路攻打桂系盤踞的廣州,掀起討桂序幕。1920年8月,在粵軍的支持下,孫中山令陳炯明、許崇智指揮在閩的粵軍進攻廣州,驅逐滇、桂等「客軍」,分三路向粵邊境攻擊前進。許崇智任前線總指揮,突破大埔、梅縣,苦戰經月攻佔河源。10月20日,受傷的許崇智因病離軍。孫中山命令蔣中正代替許崇智出任前線總指揮,並於22 日攻克惠州,10月22日,粵軍三路並進廣州發起總攻,28日光復廣州。11月2日,蔣中正交還指揮權給許崇智與陳炯明後,再度婉拒陳炯明的慰留離職回滬。
孫中山於1920年11月28日重返廣州,重建軍政府,返回廣州後孫中山宣布重組護法軍政府,繼續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戰爭」開始。
1921年1月12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4月2日,非常國會開會,取消軍政府,聲稱組織正式中華民國政府,為廣州中華民國政府,4月7日通過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於5月5日在廣州就職。
孫中山就職後主力北伐統一中國。但孫中山的北伐主張,遭到藉由粵軍發展在廣東坐大的陳炯明反對。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由湖南軍閥譚延闓提出並獲得浙江軍閥盧永祥、滇系唐繼堯、桂系陸榮廷、奉系張作霖、四川軍閥,胡適、梁啟超、蔡元培、章炳麟、張東蓀、丁世澤、潘力山響應的軍閥聯邦制。
2. 直系掌握北洋政權
1922年4月,皖系段祺瑞聯合奉系張作霖以及廣東的孫中山,建立了反直系的「三角同盟」,同時直系吳佩孚則暗中派人去廣東與陳炯明聯繫,要陳炯明武力反對孫中山北伐。
1922年4月23日孫中山在越秀山總統府召開全體幕僚會議,大本營內有兩種意見,一是主張暫緩北伐,先清內患,解決「陳家軍」;二是立即轉道北伐,避免與陳炯明直接衝突。
蔣中正力主先消滅陳炯明,但孫中山傾向第二種方案,決定親自督師北伐。孫中山返抵廣州,即委任陳炯明為北伐軍第一軍總司令,但陳炯明拒絕出任,宣稱退隱。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段祺瑞和孫中山的三角聯盟,對抗直系曹錕、吳佩孚。
1922年5月4日,奉系張作霖潰敗,退出山海關,在秦皇島遭到了直系海軍的炮轟。北方戰場上直系獲勝,由日本扶持的奉系退出北京。直系曹錕、吳佩孚佔領北京控制了北洋政府,受英美幕後操縱支持承認的直系成為在北京中央政府唯一的一個軍事集團。
此時吳佩孚秘密與陳炯明密約,吳佩孚在北方驅逐徐世昌,陳炯明在南方推翻孫中山。步驟是:第一步藉昏懦的黎元洪復位,利用廢督裁兵打倒曹錕和各省軍閥,失敗也是黎元洪受害,再用國會急選吳佩孚、陳炯明為正副總統,若時機未到,則舉文人伍廷芳、蔡元培為正副總統,作為暫時過渡。
直系北洋政府便以「恢復法統」之名指徐世昌總統為非法,迫其在6月2日去職。徐世昌宣布辭職下野,自此退出政界。吳佩孚發出通電恢復召開舊國會,直系軍閥名噪一時,成為全國勢力最大的一支軍閥,在英美大力資助支持下企圖控制全國。
為了以合法的名義達到總統職,曹錕先逼退徐世昌,迎原總統黎元洪復職,先讓黎元洪完成其原來總統任期。黎元洪本不願再度復出,但吳佩孚策動了規模空前的「勸駕」攻勢,黎元洪在自以為飽受全國各界熱烈歡迎下,以重提「廢督裁兵」為條件復出政界。
黎元洪一上台,立即下令撤銷對孫中山的通緝令,並電邀孫中山入京籌商國事;內閣組成後,黎元洪和一些內閣成員分別發電迎接伍廷芳北上組閣,並電邀唐紹儀、陳炯明、岑春?、譚延闓等來京共商大計。南方人士認為這是虛偽的表示,加以拒絕,被邀人士無一北上。而黎之前所提廢督裁兵和所有許諾亦被曹錕、吳佩孚拋諸腦後,曹錕和擔任國務院內務總長的心腹高凌霨並在政治上百般刁難,讓黎元洪無法工作,北京政府一年之間換了六任內閣總理,黎元洪毫無實權。1923年6月,曹錕唆使手下在總統府前高呼反黎口號「驅黎擁曹」,並派人恐嚇,手無任何兵力的黎元洪見已無法生存,被迫乘火車欲逃往天津,途中遭直隸省長王承斌率部隊攔截,強逼黎元洪交出總統印信,並在自動離職電稿上簽字後才予釋放。黎元洪去職後由高凌霨代理大總統。1923年10月5日國會選舉新總統,曹錕透過賄選順利當選。
3. 南方督師北伐討直
1922年5月6日,孫中山從廣州赴韶關督師,設大本營於韶關,舉行北伐誓師大會,並任命李烈鈞和許崇智分別為北伐軍總司令和總指揮。1922年5月9日發佈總進攻令,孫中山在韶關大誓三軍,揮軍北上。
1922年6月13日,北伐軍擊潰直系軍閥陳光遠攻佔贛州,隨後進據吉安直逼南昌,攻佔江西,嚴重威脅吳佩孚的後方。粵、湘、贛、滇、黔組成的護法軍,大有跟浙江、安徽的皖系軍閥、親孫中山護法軍的鄂、川、閩、陝部隊會師聯軍北上之勢。
4. 護法軍敗北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宣布辭職,之後黎元洪復職,北方各界以護法運動目的已達為由,紛紛希望孫中山下野,以打破兩個總統的僵局。而粵軍中的葉舉等人也聯名發電文要求孫中山下野。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部下葉舉在通知孫文後,出兵圍攻總統府,鳴炮警示孫文離開廣東。孫文轉移到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還擊轟炸廣州後離開廣東,即「陳炯明叛變」。
吳佩孚為了解決南方問題,命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另周蔭人代孫傳芳為福建督理,並要孫傳芳和陳炯明聯合起來壓制孫中山。吳佩孚派出沈鴻英、蔡成勳進攻留贛的北伐軍,李烈鈞部被迫退回粵境。直到7月26日,北伐軍開始追擊全線向韶關退卻的陳炯明。不料陳炯明援軍於28日趕來與已疲備不堪的北伐軍作戰。
8月3日,北伐軍在南雄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東西兩路撤退。李烈鈞、李明揚、賴世璜經湘南進廣西繼續討逆。8月9日堅守在白鵝潭的孫中山得知北伐軍回師失利,他已是孤軍無援,決定離粵赴滬。8月15日,陳炯明自任粵軍總司令,第二次護法戰爭也告失敗。
四、護法運動的轉變與結束
1. 東征討伐陳炯明
1922年8月15日,退往上海的孫中山發表討伐陳炯明的宣言,隨後命徐紹楨北上與關內外各派軍事將領商討國事。為了集中力量消滅陳炯明軍隊,孫中山決定與皖系合作,利用段祺瑞的勢力驅逐投直的閩系軍閥李厚基。 10月,孫中山將北伐軍改為討賊軍,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蔣中正為參謀長,從閩南方向討伐佔據廣東的陳炯明。討賊軍跟皖軍聯合下,打敗了李厚基及增援的直軍,迅速佔領了閩南進攻潮汕。
孫中山又派鄒魯負責策劃與駐廣西的滇、桂軍及駐西江的粵軍聯繫,組織滇、桂、粵軍聯合的西路討賊軍。林直勉、鄧澤如、廖湘芸也奉命入桂,進行策反工作。 跟陳炯明不和的劉震寰想取得廣西總司令的地位,最有勢力的沈鴻英也不滿於陳炯明的作法與掌握滇軍的楊希閔同與鄒魯、岑春?策畫密談表示加入討賊軍,孫中山便委任為桂軍一路總司令、第二路總司和滇軍總司令。 12月26日,受孫中山委任的楊希閔、沈鴻英、劉震寰及擁護孫中山的粵軍等各派代表,在廣西白馬廟舉行商討戰略和合作問題會議組成西路討賊軍。
白馬會盟後,西路討賊軍迅速發起進攻。梧州早與西路討賊軍秘密聯繫裡應外合,未費一槍一彈就收復了梧州。西路討賊軍長驅直入挺進粵境,陳炯明大敗。1923年1月14日,粵軍紛紛宣佈脫離陳炯明,擁護孫中山回粵。陳炯明被擁護孫文的滇系、桂系與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擊敗,1923年1月15日通電下野,率殘部逃亡惠州。
1923年2月15日,孫中山偕同譚延闓回到廣州,3月1日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組織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此時佔據東江的陳炯明,在英國的支持武裝下又來攻擊,孫中山命各軍圍攻。直到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度東征,終於徹底消滅陳炯明的勢力。
2. 護法訴求結束,革命仍未成功
1923年10月曹錕賄選總統,同時東江戰局不利,討賊聯軍接連潰敗;孫中山決定推動國民黨改組籌備工作。1924年1月4日,孫中山在大本營政務特別大會上宣佈:「現在護法可算終了,護法名義已不宜援用」。「今日應以革命精神創造國家,為中華民國開一新紀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曹錕被囚,11月10日孫中山應邀與段祺瑞籌開國民會議,抱病北上並發表《北上宣言》,聲明廢除不平等條約、組成國民會議、打倒軍閥及其背後勢力等目標。然而1925年1月抵達北京後健康急轉直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北上議和籌開國民會議的目的未能實現,國民革命也未能完成。
歷史影響:
一、整合南方勢力,為北伐做基礎
護法軍的組成分子複雜,西南各地軍閥雖然反對北洋統治、支持國民運動,但終究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護法立場並不堅定。然而大眾已對內戰頻繁、建設荒廢、軍閥橫行的局面感到厭惡,護法運動的號召,確實能吸引有志之士的參與,對於南方民心的整合甚至全國的氣氛都有影響,為日後的北伐工作鋪路。
二、軍閥援例合作,成為國軍助力
護法軍成立後,北洋政府、地方軍閥、外國列強和各界重要人物開始積極找有相當軍事實力和影響力的孫中山談判聯盟。護衛臨時約法、號召恢復舊國會、黎元洪復職、重建共和政府法統、廢除不平等條約等訴求,也都形成輿論,迫使北洋政府做出回應。部分北洋軍閥在政治勢力和軍戰爭形勢的影響下,也開始產生不同的想法和行動,開始響應護法的訴求。日後皖、湘、鄂、粵、閩、桂、滇、黔、川、奉、晉、西北軍系與國民黨的往來較為密切,而能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助力,一部分也來自於護法運動期間培養的基礎。
Top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中外雜誌 58
‧
汪精衞這個人
中外雜誌 76
‧
段祺瑞傳(十七)
中外雜誌 105
‧
休休有容譚延闓
‧
西北軍事史話﹙一)
中外雜誌 158
‧
蔣公的偉大貢獻
中外雜誌 260
‧
國父業師程君海
中外雜誌 331
‧
熊式輝奇人奇事
Top
書名:
孫中山傳
‧
第六章 嘔心瀝血獻身國家和平統一 第一節 「永絕反革命的根株」
‧
結語
書名:
人物春秋 第一集
‧
休休有容譚延闓
Top
廣州海陸軍大元帥府外景
由於段祺瑞拒絕恢復約法,…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