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臨時執政
臨時執政
時間
1924年11月24日 ~ 1926年04月20日
地點
北京、天津
相關人物
段祺瑞
、
張作霖
、
馮玉祥
、
吳佩孚
、
溥儀
、
盧永祥
、
唐紹儀
、
梁鴻志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臨時執政,指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間,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此職務僅由段祺瑞一人擔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身屬直系的大總統曹錕退位,獲勝的各派軍閥幾經協商後,推舉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一職。
11月24日,段祺瑞就職典禮在北京鐵獅子胡同1號陸軍部舊址,臨時執政府辦公處舉行。同日公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成立臨時政府。隨後,段祺瑞宣佈了自己的閣員名單:唐紹儀為外交總長、吳光新為陸軍部長、李思浩為財政總長、葉恭綽為交通總長、梁鴻志為臨時執政府秘書長等。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的職權本集總統與國務總理於一身,後雖增設國務總理,但仍由段祺瑞控制。
背景:
1922年4月至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戰敗,率奉軍出關,直系勢力迅速擴大。1923年10月,直系軍閥曹錕以賄賂國會議員的方法當選大總統,輿論大譁。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經兩年多秣馬厲兵,實力大為增強,此時原直系將領馮玉祥於戰事中突然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佔領京畿要地,並通電主張停戰議和,囚禁曹錕,驅逐溥儀出宮。經此一戰,直系吳佩孚勢力瓦解,奉軍大舉入關,張作霖成為北京政府的實際掌控者。11月15日,張作霖、馮玉祥、盧永祥等軍閥協商後,推戴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1月22日,段祺瑞離開天津赴北京。11月24日,段祺瑞公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全文僅6條。同日,段祺瑞就任臨時執政,開啟臨時政府時代。
Top
發生過程:
依照《臨時政府組織條例》:臨時執政總攬軍民政務,統率海陸軍,置國務員分掌各部,由臨時執政召集國務員開國務會議等。擔任臨時執政之初,段祺瑞企圖通過召開善後會議,聯絡各方實力派,推進和平統一,並利用軍閥之間形成的暫時均勢,從內部對北洋體系作一番整合。其間經歷了不同政治體制的艱難選擇,以及各派政治勢力之間「務求燕雀均衡」的權力分配。
然而,由於段祺瑞的臨時執政府缺乏軍政實力,一方面受各地軍閥牽制,一方面不能見信於南方的中國國民黨,沒能形成為南北新舊各方認同並擁戴的權勢中心,其整合北洋的努力收效甚微。
1926年3月9日,馮玉祥的國民軍以水雷封鎖大沽口,引起日本軍艦砲擊。16日,外交團受日使影響,向北京外交部提出最後通牒,抗議阻礙外輪在天津之航行。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高校學生集會遊行,抗議外交團就大沽口事件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示威學生在臨時執政府遭到槍殺,釀成三一八慘案。1926年4月9日,馮玉祥的部下鹿鍾麟率國民軍發動政變,包圍臨時執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等人逃到東交民巷。1926年4月20日,段祺瑞自北京逃往天津,此後由國務總理攝行職權。
歷史影響:
段祺瑞以臨時執政的身份上臺後,取消了曹錕時期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另行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取代,隨後,由抵制曹錕政府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中的少數派議員組織的北京國會非常會議也被臨時政府驅散。
段祺瑞的目的在重新建立革命政權,另立法統。但由於臨時執政僅一年半即下臺,再加上中國國民黨反對,新憲法一直未能制定出來。於是自民國建立以來,時斷時續的法統,至此乃徹底中斷。同一時期,國民黨則在南方依據孫中山的建國理念,另造新法統,成立「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獲得世界各國承認,但直到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完成後,民國法統才得以重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