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間
1914年07月28日 ~ 1918年11月11日
地點
塞拉耶佛、巴黎、柏林、亞爾薩斯、洛林、布加勒斯、伊斯坦堡、青島、倫敦、紐約
相關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因戰場主要在歐洲,所以又被稱為「歐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中國也在1917年加入。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千5百萬人參戰,1千萬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千萬左右的人受傷。依當時幣值估算,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700億美元。

背景:

一、普法戰爭

為了統一德國,普魯士在1870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結果法國大敗,德意志帝國建立。在普法停戰和約中,法國被迫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德法兩國因而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二、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

普法戰爭後,德國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促使德國、奧匈帝國、俄國結成「三帝同盟」,但因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與奧匈帝國就巴爾幹半島問題發生利益衝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也積極拉攏義大利。義大利先前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衝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國際形勢孤立無援。最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俾斯麥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

三、爭奪殖民地

在俾斯麥時代,鑑於德國剛統一,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由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俾斯麥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乃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個舉動觸犯了英、法這兩個殖民大國的利益,也加劇兩個集團的對立。

四、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準備增加到230萬。

五、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於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因此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發生於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六、巴爾幹問題

1.波士尼亞危機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吞併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的塞爾維亞強烈反奧情緒。塞爾維亞希望能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2.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蒙特內格羅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佈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德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3.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發達河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海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裡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