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間
1914年07月28日 ~ 1918年11月11日
地點
塞拉耶佛、巴黎、柏林、亞爾薩斯、洛林、布加勒斯、伊斯坦堡、青島、倫敦、紐約
相關人物
段祺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因戰場主要在歐洲,所以又被稱為「歐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中國也在1917年加入。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千5百萬人參戰,1千萬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千萬左右的人受傷。依當時幣值估算,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700億美元。
背景:
一、普法戰爭
為了統一德國,普魯士在1870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結果法國大敗,德意志帝國建立。在普法停戰和約中,法國被迫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德法兩國因而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二、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
普法戰爭後,德國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促使德國、奧匈帝國、俄國結成「三帝同盟」,但因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與奧匈帝國就巴爾幹半島問題發生利益衝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也積極拉攏義大利。義大利先前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衝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國際形勢孤立無援。最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俾斯麥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
三、爭奪殖民地
在俾斯麥時代,鑑於德國剛統一,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由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俾斯麥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乃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個舉動觸犯了英、法這兩個殖民大國的利益,也加劇兩個集團的對立。
四、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準備增加到230萬。
五、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於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因此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發生於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六、巴爾幹問題
1.波士尼亞危機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吞併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的塞爾維亞強烈反奧情緒。塞爾維亞希望能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2.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蒙特內格羅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佈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德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3.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發達河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海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裡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Top
發生過程:
一、塞拉耶佛事件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刺殺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碟,包括拘捕凶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
二、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三、西面戰線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俄國。與此相應,法國也制訂了17號計劃: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併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將比利時境內的法軍逐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至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鬥開始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裡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使館收到破獲的德國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美國以此為藉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1918年,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至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五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至6月13日這五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四、東面戰線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佈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藉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五、南方戰線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鄂圖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鬥。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份羅馬尼亞國土。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鄂圖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鄂圖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鬥後,共約13萬人死亡,26萬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8日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且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同年11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的政變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包括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退位,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六、亞洲國家參戰
日本在1914年8月23日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權益。
中國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協約國一方,1917年3月14日與德斷交,8月14日對德奧宣戰。雖然中國並未正式派兵參加當時歐洲的大戰,但戰前及戰中前往歐洲的數十萬中國勞工卻在後勤與工程上為協約國帶來些許貢獻。
歷史影響:
一、民族國家
歐亞四大帝國─沙俄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相繼覆滅,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隨之而起,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土耳其等。
二、歐洲衰退,美日興起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義、德;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範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三、俄國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從此共產主義政權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直至冷戰結束為止。
四、納粹興起
《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空前苛刻和掠奪本質,造成德國貨幣瘋狂貶值,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因而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最終導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興起,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中國五四運動
中國雖是戰勝國,但巴黎和會中卻未爭取到應有的權利,山東權益更被轉讓給日本,1919年5月4日引發青年學子和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大。最後中國政府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六、國際聯盟成立
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接受美國總統威爾遜提議,在1920年1月成立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目的在平息國際糾紛、維持民眾生活水平。美國因國會反對沒有參加,國聯被英法操控,且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主義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七、女性地位提升
在大戰期間參戰國內大量男性均直接參與前線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減,生產軍需品、武器、後勤支援等的職位大部份皆由女性接替,使婦女的重要性提高。在戰後1920年代日本的婦女運動、1920年美國給予婦女選舉權,至1928年英國亦給予婦女選舉權等事件顯示婦女的地位得以重視,女權運動亦在此時興起。
Top
中外雜誌 36
‧
英國人看艾森豪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中外雜誌 46
‧
蕭伯納絢爛一生
中外雜誌 52
‧
現代徐霞客─丁文江(一)
中外雜誌 70
‧
汪偽政權幕後-滬上往事之十一
中外雜誌 89
‧
不宣而戰的教訓─日本軍人筆下的侵華戰爭
中外雜誌 93
‧
經濟危機與對策
‧
戴傳賢的一生﹙二)
中外雜誌 96
‧
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
中外雜誌 99
‧
清末民初留美九年(二)
‧
鍾榮光興嶺南大學
中外雜誌 119
‧
恭聆 國父演講三民主義憶述
‧
馬來西亞搜秘記(四)
中外雜誌 120
‧
密電碼之戰(上)
中外雜誌 124
‧
馮玉祥與西北軍(十)-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31
‧
憶往事.說南沙
中外雜誌 133
‧
憶說蔡元培
中外雜誌 134
‧
鮑羅廷生死之謎
中外雜誌 135
‧
于右任第二次大戰回憶歌
中外雜誌 137
‧
抗日情報戰(續完)-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
徐樹錚與我(二)-陪徐專使考察歐美日本各國記
中外雜誌 140
‧
礦冶先進的胡博淵
中外雜誌 141
‧
狀遊八十年(五)-一個工程師的自述
‧
疾病預防與保健(三) 跟你的飲食作戰
中外雜誌 144
‧
江山萬里行(一)-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
曼谷剪影
中外雜誌 147
‧
民元前後學潮政潮-早期留學日本回憶
‧
江山萬里行(四)-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中外雜誌 156
‧
美國政情
中外雜誌 158
‧
滬上點滴(下)
中外雜誌 162
‧
從巴黎到台北-外交尖兵四十年之六
中外雜誌 166
‧
八十自述(一)
中外雜誌 167
‧
千里眼順風耳(三)-通訊老兵憶當年
中外雜誌 170
‧
書名「光復」尋舊「根」-四十七年讀書.教書.研究生涯
中外雜誌 171
‧
郝亞雄『十不死』-情報風雲之七
中外雜誌 172
‧
林獻堂與梁啟超(下)
‧
夏威夷風光(四)
中外雜誌 174
‧
十不死回憶錄(三)
中外雜誌 175
‧
「十大惡人」之一的希特勒
中外雜誌 185
‧
蘆溝曉月照廢興
中外雜誌 187
‧
記徐庭瑤將軍
中外雜誌 188
‧
記錢大鈞上將
‧
蔣公軼事-紀念 蔣公介石九六誕辰作
中外雜誌 190
‧
西點軍校發展史(下)
‧
賽珍珠自傳(四)-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193
‧
賽珍珠自傳(七)-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195
‧
二次世界大戰秘辛錄-赫斯飛英案內幕
中外雜誌 197
‧
中東風雲中的黎巴嫩(下)
‧
堯樂博士傳(四)
中外雜誌 198
‧
堯樂博士傳(五)
‧
賽珍珠自傳(十二)-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199
‧
賽珍珠自傳(十三)-我的多元世界
中外雜誌 200
‧
由壇帖至學府(下)
‧
散記國際市政會議
中外雜誌 202
‧
杜魯門的早年
中外雜誌 203
‧
「日本通」王芃生的感情世界(四)
中外雜誌 211
‧
閒話國民外交
中外雜誌 212
‧
外交掌故奇談
‧
保健新識(五)
中外雜誌 219
‧
五四前後新思潮澎湃(上)-民族之覺醒與自救
‧
投師學戲記
‧
陳納德與飛虎隊
‧
憶說羅家倫
中外雜誌 220
‧
五四前後新思潮澎湃(下)-民族之覺醒與自救
‧
炎洲點滴(四)-非洲見聞瑣記
‧
細說陳獨秀(二)
中外雜誌 224
‧
炎洲點滴(八)-非洲見聞瑣記
中外雜誌 226
‧
逆流與暢流(三)-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中外雜誌 227
‧
炎洲點滴(終篇)-非洲見聞瑣記
中外雜誌 252
‧
梁啟超的感情世界
中外雜誌 255
‧
雲龍契合首建奇勳-何應欽傳之四
中外雜誌 256
‧
花都巴黎瑣憶(二)
中外雜誌 267
‧
川島芳子與溥儀
中外雜誌 289
‧
我為孫文學說而戰(上)-留俄及歸國後的回憶
中外雜誌 292
‧
虞洽卿傳奇
‧
橡膠大王李光前(三)
中外雜誌 297
‧
白宮女主人風雲榜
中外雜誌 308
‧
郭沫若的愛與恨(三)
中外雜誌 319
‧
馬歇爾與中國
中外雜誌 326
‧
人不風流枉少年-羅素到處留情(下)
中外雜誌 340
‧
中外名人傳(三)
中外雜誌 341
‧
中外名人傳(四)
中外雜誌 342
‧
中外名人傳(五)
中外雜誌 343
‧
中外名人傳(六)
中外雜誌 355
‧
中外名人傳(十八)
中外雜誌 363
‧
六十年見聞之四:東方兵學大師蔣百里的故事(下)
中外雜誌 371
‧
中外名人傳(三十四)
中外雜誌 372
‧
蔣經國的故事 經國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作
中外雜誌 373
‧
歐遊心影 比法古戰場巡禮
中外雜誌 375
‧
中外名人傳(三十八)
‧
馬歇爾的帥才與功過
中外雜誌 379
‧
中外名人傳(四十二)
中外雜誌 383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六)
中外雜誌 385
‧
縱橫戰海媚共 史廸威在中國
中外雜誌 390
‧
中外名人傳(五十三)
‧
陶希聖宦海浮沈 汪精衛不出惡聲
中外雜誌 391
‧
中外名人傳(五十四)
中外雜誌 399
‧
帳對秋花嘆搖落 憶顧維鈞先生
中外雜誌 403
‧
中外名人傳(六十六)
‧
希臘的天空 外交生涯憶往(十二)
中外雜誌 413
‧
中外名人傳(七十六)
中外雜誌 416
‧
中外名人傳(七十九)
‧
側寫麥克阿瑟(上)
中外雜誌 425
‧
人生如戲逍遙遊
‧
生離死別香梅回憶錄
中外雜誌 426
‧
中外名人傳(八十九)白雲梯;佛萊明;蔣光鼐;
‧
鋼琴哲人蕭滋
中外雜誌 427
‧
中外名人傳(九十)蔡廷鎧;馬達漢;
‧
融東西智慧貫古今決學幽默大師林語堂(下)
中外雜誌 428
‧
怪傑鄧小平的戎馬生涯(上)
中外雜誌 430
‧
中外名人傳(九十三)希特勒;程天放;伽利略;陳烱明;
中外雜誌 441
‧
中外名人傳(一0三)
東方雜誌 455
‧
國際─破壞歐洲和平的新朕兆
東方雜誌 468
‧
國際─戰債予賠償問題的新發展
‧
新語林─威廉第二被放逐後的生涯
東方雜誌 472
‧
二十年來中國的國際關係
東方雜誌 611
‧
國民防空問題
東方雜誌 621
‧
列強軍備競爭與二次世界大戰
東方雜誌復刊 833
‧
學術與思想─華盛頓會議召開之背景
Top
書名:
經典女人-林徽因
‧
第一章 愛情萌芽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7.討伐張勳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