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名流內閣
名流內閣
時間
1913年07月31日 ~ 1914年02月12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熊希齡
、
孫寶琦
、
段祺瑞
、
梁啟超
、
張謇
、
劉冠雄
、
周自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名流內閣,指1913年7月31日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任命中國進步黨領袖熊希齡組成的內閣。該內閣於1913年9月11日正式組成,1914年2月12日被袁世凱解散,由孫寶琦內閣取而代之,前後共存在5個月。
內閣名單:熊希齡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外交總長孫寶琦、內務總長朱啟鈐、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冠雄,教育總長汪大燮、司法總長梁啟超、交通總長周自齊、農林總長兼工商總長張謇。
背景:
二次革命遭到鎮壓後,國會多數議席為國民黨議員佔有,國會內反對袁世凱的聲音仍然很大。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卻想方設法全面控制國會,為當選為正式總統進行部署。
當時國民黨主張馬上制定憲法,然後才選舉總統,期望以憲法制約總統的權力。同時,統一黨、共和黨及民主黨等聯合組成進步黨,與國民黨抗衡。進步黨認為應先選舉總統後制定憲法。袁世凱因而積極拉攏國會內外國民黨以外的政黨和不同政見的人士。
民國二年七月,袁世凱委任進步黨的熊希齡為國務總理,負責組閣,以換取進步黨的支持。最終國會同意先選總統。
同年九月,袁世凱為取得正式大總統的職位,命令親信組織包圍選舉場地眾議院,強迫議員投袁世凱一票,否則不准離場。最後袁世凱獲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
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後,國會訂定了《憲法草案》。若「草案」順利通過,將對總統權力加以限制。
袁世凱於是部署解散國會,以阻撓憲法通過。在同年十一月,他以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為罪名,下令革除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達議員總數之一半,令國會不能召開。民國三年,國會遭到解散。
Top
發生過程:
民國2年7月31日袁任命熊希齡為國務總理。這時候,南北戰爭還在進行,南京還在爭奪戰中,廣東、湖南、福建、四川都在鬧獨立。在北京,國民黨雖然仍是國會中的第一大政黨,可是已經是有名無實,發生不了大作用。袁這時提出以進步黨的熊希齡組閣,在國民黨議員看來,進步黨的內閣比軍閥內閣好些,而進步黨在國會中是第二大黨,因此國會投票表決熊希齡為國務總理的時候,自然非常順利地獲得通過。
熊希齡本人被總統提名,和被國會同意,雖然極為順利,可是他的內閣卻很難產,閣員名單遲遲不能決定,這是由於人選和職位的安排非常困難,這些困難不是來自國會,而是來自袁世凱。熊希齡既然接受了組閣大命,就希望組成一個全國的第一流的人才內閣,想把全國的大名流都網羅在新閣中,足以一新耳目。在熊的心目中,所謂的人才和名流,當然是屬於進步黨或從前的君主立憲派。熊的想法和袁的打算是不相符的。袁對於內閣中的財政、陸軍、外交、內政、交通幾部的人事決不放手,早有安排,只留下教育、司法、農商三個部給熊希齡支配。這三個部都是冷衙門,在袁與同盟會合作時期,他曾把這些衙門分配給同盟會,民元第一個袁政府的內閣,蔡元培是教育總長、王寵惠是司法總長、宋教仁是農林總長,如今把同盟會換成進步黨,在袁看來,進步黨手無寸鐵,決非當年同盟會和後來的國民黨可比,配給三個部,代價已算很高了。
在組閣的籌議期間,財政困難達於極點,為財政問題連開幾次會議,北方八省均有代表參加,由會長梁士詒主持。當時,梁士詒既是交通系首腦,在財政方面亦緊握大權。熊希齡兼財政總長後,梁才解除了財政次長的職務。但熊希齡內閣仍然短命,於民國2年9月11日成立,3年2月12日改組,熊下台,由孫寶琦代理。
歷史影響:
熊希齡自上台那一天起,就因為財政總長人選問題與袁世凱意見相左,袁雖允熊自兼財長,可是交通系的首領梁士詒卻在財政上常給熊下不了台,加上各省軍閥都氣勢洶洶地向國務院索討軍餉,熊簡直無法應付,曾建議大舉裁兵,節省財政開支,全國陸軍以甘師為限。這建議被陸軍總長段祺瑞堅決反對,甚至在國務會議席上拍案大罵,使熊極為難堪。
熊希齡不只受交通系和軍方的夾棍,還得罪了法制局派以及財政部的舊派系。財政部的舊派系和熊希齡搞不攏,紛紛投入交通系。熊希齡和北洋軍系的人又毫無往還,其在政壇上完全孤立無援,僅賴進步黨的梁啟超、張謇和汪大燮,而這三位名流,在當時的政局中已起不了作用。
熊希齡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他和湖南都督譚延闓私交極厚,二次革命時,他力主不對湖南用兵。譚延闓離開湖南後,他更強調勿派兵入湘,這一主張和北洋軍系的人完全相反。
民國3年初,北京報紙把去年熊希齡在熱河都統任內,牽連熱河行宮盜寶案刊出,熊希齡看了很生氣,曾函請內務部轉知檢察廳查究其事,警察廳將原信照轉到地方檢察廳,地方檢察廳竟在信上批了「飭具訴狀,原件卻回」八個字,對於現任國務總理是完全不給顏面,也導致熊希齡去職。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