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槍殺劉和珍
槍殺劉和珍
時間
1926年03月18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段祺瑞馮玉祥張宗昌吳佩孚張作霖、鹿鐘麟、歐登科、韓麟符賈德耀徐謙李大釗顧孟餘劉和珍、楊德群、陳喬年、方其道、普里馬科夫、李鳴鐘李石曾李石曾、顧兆雄、易培基朱家驊蔣夢麟曹錕邵飄萍張學良、郭隆真、劉清揚、魯迅、周傳儒
槍殺劉和珍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簡介:

在歷史教科書中,段祺瑞這位北洋軍閥代表人物是鎮壓學生運動的劊子手,身為“北洋三傑”之一的背景使他幾度大權在握,使他既被尊重也被利用。而發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一起屠殺慘案,使他又添了殘暴之實,不但踐踏現代政治文明請願集會等自由權力,也為傳統政治道德裡所不齒。

背景: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反水的馮玉祥拉段祺瑞出山,入京維持大局;這是段祺瑞一生最為顯赫的職位。他曾力圖有所作為,計劃首先召開代表主要軍事和政治勢力的善後會議,實現國內和平﹔然後召集國憲起草委員會﹔最後,國民代表會議召開,通過憲法。但他手無兵權,所憑藉的無非是北洋前輩身份,與各地軍閥皆有一定的因緣關係。

1925年底,在奉系張宗昌的拉攏下,吳佩孚決定與死對頭張作霖和解,集中力量對付叛將馮玉祥。國民軍兩面受敵,馮玉祥1926年1月1日下野,希圖緩和局勢。

1926年1月,奉軍入關,國民軍在天津佈炮備防。3月9日,國民軍在大沽口敷設了水雷封鎖了水道,並發出通告,一切商船不得進入。次日,英、美、法、意、日等十二國由荷蘭公使歐登科為領袖,照會北京執政府,抗議國民軍鋪設水雷、封鎖天津海口,認為違反了《辛丑條約》,要求保留外國船隻的出入自由。16日向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等種種無理的要求,並限令48小時內答覆,否則以武力解決。同時各國派軍艦雲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脅北洋政府。一艘日本軍艦按與守軍約定的時間進入水道時,發生了衝突。

國民軍前敵司令鹿鐘麟的報告裡說,是日本人掩護奉軍駛入,炮擊國民軍陣地。日本公使則堅稱日本驅逐艦受中國方面的槍擊,不得已應射。各國公使們相信日本人的說法,向中國政府提出最後通牒,期限3月18日正午,解除對大沽口水道的封鎖,如若不得滿足,八國“決採取所認為必要之手段”。

於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在北京發動群眾運動與學生運動,進入天安門抗議帝國主義,要求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這是國共兩黨最早的聯合反軍閥抗議活動。

事實上,接到通牒的當晚,內閣成員們即刻開會,並覆文由外交部秘書送至荷蘭使館,親交荷蘭公使歐登科,並請他轉達各關係國公使。這就是“執政府外交部致首席荷使函”,稱通牒內容“本政府視為超載《辛丑條約》之範圍,不能認為適當”,也就是說,段祺瑞的外交部已經拒絕了八國通牒。這發生於3月17日早間,當日午夜,學生代表總指揮韓麟符到要求面見內閣總理賈德耀,在賈宅索閱了外交部的原稿,認為過於軟弱,要求北京政府尊重民意,根據第二天國民大會決議案向八國公使嚴重提出抗議。

1926年3月16、17日,在北京的國共兩黨開會,徐謙以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會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北方區委決定,組織各學校和群眾團體在天安門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