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槍殺劉和珍
槍殺劉和珍
時間
1926年03月18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段祺瑞
、
馮玉祥
、
張宗昌
、
吳佩孚
、
張作霖
、鹿鐘麟、歐登科、
韓麟符
、
賈德耀
、
徐謙
、
李大釗
、
顧孟餘
、
劉和珍
、楊德群、陳喬年、方其道、普里馬科夫、
李鳴鐘
、
李石曾
、
李石曾
、顧兆雄、
易培基
、
朱家驊
、
蔣夢麟
、
曹錕
、
邵飄萍
、
張學良
、郭隆真、劉清揚、魯迅、周傳儒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在歷史教科書中,段祺瑞這位北洋軍閥代表人物是鎮壓學生運動的劊子手,身為“北洋三傑”之一的背景使他幾度大權在握,使他既被尊重也被利用。而發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一起屠殺慘案,使他又添了殘暴之實,不但踐踏現代政治文明請願集會等自由權力,也為傳統政治道德裡所不齒。
背景: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反水的馮玉祥拉段祺瑞出山,入京維持大局;這是段祺瑞一生最為顯赫的職位。他曾力圖有所作為,計劃首先召開代表主要軍事和政治勢力的善後會議,實現國內和平﹔然後召集國憲起草委員會﹔最後,國民代表會議召開,通過憲法。但他手無兵權,所憑藉的無非是北洋前輩身份,與各地軍閥皆有一定的因緣關係。
1925年底,在奉系張宗昌的拉攏下,吳佩孚決定與死對頭張作霖和解,集中力量對付叛將馮玉祥。國民軍兩面受敵,馮玉祥1926年1月1日下野,希圖緩和局勢。
1926年1月,奉軍入關,國民軍在天津佈炮備防。3月9日,國民軍在大沽口敷設了水雷封鎖了水道,並發出通告,一切商船不得進入。次日,英、美、法、意、日等十二國由荷蘭公使歐登科為領袖,照會北京執政府,抗議國民軍鋪設水雷、封鎖天津海口,認為違反了《辛丑條約》,要求保留外國船隻的出入自由。16日向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等種種無理的要求,並限令48小時內答覆,否則以武力解決。同時各國派軍艦雲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脅北洋政府。一艘日本軍艦按與守軍約定的時間進入水道時,發生了衝突。
國民軍前敵司令鹿鐘麟的報告裡說,是日本人掩護奉軍駛入,炮擊國民軍陣地。日本公使則堅稱日本驅逐艦受中國方面的槍擊,不得已應射。各國公使們相信日本人的說法,向中國政府提出最後通牒,期限3月18日正午,解除對大沽口水道的封鎖,如若不得滿足,八國“決採取所認為必要之手段”。
於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在北京發動群眾運動與學生運動,進入天安門抗議帝國主義,要求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這是國共兩黨最早的聯合反軍閥抗議活動。
事實上,接到通牒的當晚,內閣成員們即刻開會,並覆文由外交部秘書送至荷蘭使館,親交荷蘭公使歐登科,並請他轉達各關係國公使。這就是“執政府外交部致首席荷使函”,稱通牒內容“本政府視為超載《辛丑條約》之範圍,不能認為適當”,也就是說,段祺瑞的外交部已經拒絕了八國通牒。這發生於3月17日早間,當日午夜,學生代表總指揮韓麟符到要求面見內閣總理賈德耀,在賈宅索閱了外交部的原稿,認為過於軟弱,要求北京政府尊重民意,根據第二天國民大會決議案向八國公使嚴重提出抗議。
1926年3月16、17日,在北京的國共兩黨開會,徐謙以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會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北方區委決定,組織各學校和群眾團體在天安門集會。
Top
發生過程:
1926年3月18日,天氣有些陰冷,天空還飄著小雪花。國民黨北京執行部、北京市黨部、中共北方區委、北京市委、北京總工會、北京學生總會、學生聯合會等團體,與80多所學校學生共約5000多人,由徐謙、顧孟餘、李大釗等公開或暗中主持,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廣場北面臨時搭建的主席台上,懸掛著孫文先生的遺像和他撰寫的對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台前橫幅上寫著“北京各界堅決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示威大會”。
大會最後決議:「通電全國一致反對八國通牒,驅逐八國公使,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撤退外國軍艦,電告國民軍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戰。」要求把八國公使趕出中國,並撕毀《辛丑和約》。
大會結束後,學生們舉行遊行示威,遊行隊伍由李大釗率領,按預定路線,從天安門出發,經東長安街、東單牌樓、米市大街、東四牌樓,最後進入鐵獅子胡同(今張自忠路)東口,來到段祺瑞政府(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門前廣場請願。示威群眾公推代表去向衛士長交涉,要求開門放隊伍進去,並請段祺瑞和國務總理出來見面。段祺瑞擔心局勢失控,命令執政府內的預伏軍警以武力驅散遊行隊伍,衛隊向學生開了槍。
霎時間,執政府門前,血肉橫飛,死者、傷者互相堆壓在一起,東轅門人疊人,有五六層,垛起了近兩尺多高的人牆。與此同時,有的衛隊還用刺刀、鐵棍砍殺、毆擊群眾。這場大屠殺持續了半個小時,當場傷兩百多人,死亡26人,後在城官醫院、協和醫院等處,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先後死亡21人,共死亡47人。
死者中,為人們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群,李大釗和陳喬年也負傷。劉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目睹愛人的屍體,出聲大哭卻被警察喝止。
次日,北京媒體的報道可謂血跡斑斑,各地輿論紛紛譴責國務院門口屠殺。天空飄起了大雪,掩蓋了執政府門前的斑斑血跡。北京城裡卻是氣氛緊張,各方都在開緊急會議。普里馬科夫和他的同伴去見了國民軍京畿首腦李鳴鐘,他們提議解除總統衛隊的武裝,剝奪總統的權力。當李鳴鐘吞吞吐吐表示自己無能為力,並不願介入此事時,蘇聯的軍事顧問們覺得是撤換警衛司令的時候了。於是,他們又去了李大釗家,見了前一天大會主席團的李大釗、徐謙、李石曾等人。蘇聯顧問做出決定,在國民軍撤出北京之前,“趕走段祺瑞,粉碎‘安福俱樂部’。為此,必須勸導馮玉祥,要他召回李鳴鐘,任命天津前線總指揮鹿鐘麟為警備司令”。蘇聯顧問的計劃被在場的人接受了。
段祺瑞執政府用嫁禍卸責的手法,反誣徐謙等人假借“共產學說”謀亂,下令通緝徐謙、李大釗、李煜瀛、顧兆雄、易培基等5人;朱家驊、蔣夢麟等幾十人也上了黑名單。張作霖派奉軍闖進北大、女師大、中俄大學及報館等,大肆查禁進步書刊,搜捕進步人士。
3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段祺瑞屠殺人民告全國民眾書》,號召“全國商人、學生、工人、農民、兵士,應急起聯合起來,不分黨派,一致奮鬥,發動一個比五卅運動更偉大的運動,以雪最後通牒之恥”。
迫於各方壓力,北京政府自知理屈,國務總理賈德耀引咎辭職。段祺瑞亦明令撫卹死者,醫治傷者。另外,國會通過了屠殺學生的“首犯應聽候國民處分”的決議﹔賈德耀內閣向臨時執政段祺瑞引咎辭職(未准)。對各學校舉行的種種悼念活動,以及全市的“國民追悼大會”和各種報刊的廣泛而詳盡的報道,執政府也未敢加以阻攔。
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會團體、各學校齊聚北京大學大操場,為亡靈們舉行“三•一八死難烈士追悼大會”。
4月9日,回京的鹿鐘麟派兵包圍了執政府和吉兆胡同段宅。第二天發布佈告,說段祺瑞“禍國殃民,無所不至”,驅逐了段祺瑞,恢復了曹錕自由,電請吳佩孚入京主持大局。
4月17日,奉軍佔領北京,奉軍進京後查封《京報》館和一批報刊。
4月20日,段祺瑞宣佈下野,帶著家眷和一批部屬再赴天津。
邵飄萍於4月26日清晨被秘密處決;張學良逮捕了共產黨員郭隆真、劉清揚,然後派奉軍闖進北大、女師大、中俄大學等,大肆查禁書刊,搜捕反對人士。
北京大學教授朱家驊、代校長蔣夢麟等遁入六國飯店再秘密離京。李大釗、徐謙、魯迅等人被迫轉移,國共兩黨的領導機關則遷入蘇聯使館。
歷史影響:
“三•一八”是為民國史上前所未有政府屠殺徒手學生和平民最大慘案。如今,慘案的鮮血似乎已經漸漸淡去,沒有資料可以探究段祺瑞後來對此事的想法。不管是誰下令開了槍,不管是不是激進的黨人們利用了青年的熱情,不管是不是蘇聯人在背後使力,有一關是邁不過去的,那便是慘案發生後,《清華週刊》刊發的周傳儒的質問:“縱令不為學生,而為暴徒,不為外交,而為內政,不為請願,而為襲擊,不為協作,而為破壞﹔以政府之威力,衛隊之眾多,阻之,驅之,捕之,何所不可?奈何對此數千赤手空拳之男女學生,竟下毒辣手段,索其性命,殘其肢體,使之血肉橫飛,親朋慘痛。”
《泰晤士報》稱這次事件是「獸性」的「驚人慘案」。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中國知識分子和媒體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社會良知,報紙大篇幅地連續發表消息和評論,廣泛而深入地報導慘案真相,紛紛譴責段祺瑞政府的暴行。
慘案發生後,京師地方檢查廳奉命調查此事,在對受害人、巡長、目擊者的周密調查之後,証明衛隊屠殺的事實。在4月3日致陸軍部的公函裡,京師地方檢察廳指出本次集會“無不正侵害之行為”,“而衛隊官兵遽行槍擊死傷多人”,已經有觸犯刑律的重大嫌疑。
即便如今看來,當時司法機關也享受一定的司法獨立,而且法官們勇氣可嘉:“惟事關軍人犯罪,依據陸軍審判條例第一條及陸軍刑事條例第一條,應歸軍事審判機關審理,除國務總理賈德耀等,被訴命令殺人部分,仍由本廳另案辦理外,相應抄錄本案全卷三宗,連同屍身照相死傷人名清單暨衛隊旅原送各物証,一併移送貴部,請即查明行兇人犯,依法審判,以肅法紀。”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宏恩醫院辭世,他每天早晨默誦《金剛經》半小時,可有為那些慘死的學生超度過?
(資料來源,參考:人民網、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