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
時間
1916年06月 ~ 1917年07月
地點
北京、湖南
相關人物
黎元洪
、
段祺瑞
、
徐世昌
、
馮國璋
、
張勳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府院之爭」指1916年至1917年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權力鬥爭,第一次為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的鬥爭,第二次則是以繼任的馮國璋為首的總統府與依舊擔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之間的鬥爭。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以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掌握軍政大權,雙方時有衝突。1917年兩派為了是否對德宣戰再起紛爭,演變至段祺瑞策動八省獨立,黎元洪召張勳入北京調解,反而讓張勳趁機擁立溥儀復辟,段祺瑞派軍鎮壓,黎元洪辭職下台。
同年8月,繼任總統的馮國璋與續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再起衝突,段派兵入湖南參與護法戰爭,藉機擴大皖系勢力,馮則希望和平統一以保直系利益。雙方各自結合各地軍閥,直到1918年新國會成立,馮段同時下野,府院之爭才告結束
背景:
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北洋軍,又依附日本勢力,對黎元洪並無服從之心,就連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也常對大總統黎元洪態度無禮,早使黎懷恨在心。
按照約法,國務院重大決定要經過總統蓋印方可發布。徐樹錚在國務院與內務總長孫洪伊不合,段祺瑞下令將孫撤職,派徐到總統府蓋印。不料黎元洪拒絕蓋章,使府院陷入僵局。最後由元老徐世昌出面調解,將徐樹錚與孫洪伊一同撤職,雖然暫時平息糾紛,卻無法挽回雙方對立的局面。
Top
發生過程:
一、第一次府院之爭
1917年3月4日段祺瑞偕同閣員到總統府,請黎在國務院向國會提出對德絕交案的咨文上蓋印,黎拖延不辦,段憤而提出辭職,離京赴天津。後在馮國璋調解下,段返京,並經國會通過了對德「絕交」。
1917年4月25日為了實行對德「宣戰」,段祺瑞聯絡各省督軍,在京召開督軍團會議,向國會施壓。5月10日,眾議院召開會議審議對德宣戰案,段祺瑞組織公民團在國會示威,5月11日外交總長伍廷芳、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海軍總長程璧光四位閣員,抗議國會議員被辱,提出辭職。5月15日國務院再咨眾議院對德宣戰案。5月19日眾議院以多位內閣閣員辭職,而催議咨文乃用國務院名義於法律不合,議決緩議對德宣戰案,須先進行內閣改組。
同時,陳友仁的英文《京報》揭露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督軍團聯名通電要求解散國會,改制憲法。5月21日黎元洪趁機下令撤銷了段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
之後,在段祺瑞的策動下,安徽、奉天等八省先後宣布獨立。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勳入京調解。張勳對黎元洪提出解散國會的條件,黎被迫答應,並於6月12日發布命令解散國會。6月14日張勳入京,7月1日張勳擁立溥儀復辟。7月12日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事後黎元洪辭去總統職,改由馮國璋擔任,總理仍由段祺瑞擔任。第一次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二、第二次府院之爭
馮國璋任總統後,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在西南軍閥及廣東護法軍政府的政策上,產生了矛盾。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藉此擴充皖系勢力;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藉此討好西南軍閥,保護直系的利益。
1917年8月,段祺瑞調北洋第八、第二十兩師入湖南,拉開了南北戰爭(護法戰爭)的序幕。之後又派心腹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引發直系官兵不滿。11月,正當湖南戰事擴大時,屬於直系的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第二十師師長范國璋突然發出通電,主張停戰議和。緊接著直系長江三督(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江蘇督軍李純)和直隸督軍曹錕聯名發表通電,響應停戰。11月22日段提出辭職。馮於11月25日下令准免,先以外交總長汪大燮代理國務總理過渡,後又請出王士珍署理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12月2日,段策動北方十督: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陳樹藩、趙倜、楊善德、盧永祥、張敬堯等在天津舉行督軍團會議。12月6日,聯名電請馮國璋明令討伐西南。馮只得表示讓步。又任命段為參戰督辦,段芝貴為陸軍總長,以消解皖系的不滿。此時,西南軍閥陸榮廷提出恢復舊國會,停止湘粵進兵和擁護馮國璋繼任總統,作為取消兩廣獨立的條件。馮發出停戰布告,責成南北兩軍停止敵對行動。12月31日,北方十督曹錕等發表通電,堅決反對恢復舊國會,主張以皖系控制的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職權,選舉正式大總統,企圖合法倒馮。馮聲稱要親自出征討伐西南,率拱衛軍一旅,乘專車沿津浦路南下,想回到直系大本營南京。不料車到蚌埠,被皖系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迫使馮回京。同時,奉軍入關兵諫。皖奉聯合,馮不得已,1918年3月23日再次請段出任國務總理。
1918年8月12日,新國會(安福國會)開張。段祺瑞聲明要辭職,迫使馮國璋也聲明不參加總統競選。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新任大總統,徐提名錢能訓組閣。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野,府院之爭落幕。
歷史影響:
一、引發護法戰爭
第一次府院之爭後,段祺瑞重掌國務院,卻拒絕恢復被張勳解散的國會,因此引發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在廣州另組政府,進行護法運動,中國陷入南北對立的動亂。
二、 引發直皖戰爭
第二次府院之爭後,馮國璋、段祺瑞雖同時下野,但直皖之間的糾紛已經無法消彌,1920年終於爆發直皖戰爭。
Top
中外雜誌 39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二)
‧
北洋政府財政界怪現象
中外雜誌 40
‧
段祺瑞、徐樹錚與孫洪伊(續完)─民國五年府院之爭大政潮全貌
中外雜誌 77
‧
段祺瑞傳(續完)
中外雜誌 97
‧
民初霸才徐樹錚
中外雜誌 133
‧
「保皇復辟」真象-先父(康有為)晚年的政治主張
中外雜誌 164
‧
唐繼堯傳
Top
一九一六年六月七日,黎元…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