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督軍團叛變
督軍團叛變
時間
1917年05月23日 ~ 1917年06月12日
地點
北京、天津
相關人物
段祺瑞
、
黎元洪
、
張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督軍團叛變,指的是1917年5月至6月間,數省督軍或省長以獨立要脅大總統黎元洪,抗議黎元洪將國務總理段祺瑞免職,並要求解散國會。督軍團叛變的遠因是對德參戰問題所引發的府院之爭,段祺瑞自恃有督軍團在背後支撐,不把黎元洪與國會放在眼裡;近因則是黎元洪順應國會要求,將段祺瑞免職。督軍團叛變進一步導致張勳擁立溥儀復辟,是民初環環相扣的政治紛擾中的一環。
背景:
督軍團,正式名稱是「各省區聯合會」,1916年夏至1918年間北洋系督軍為干政和鎮壓民主革命力量而組織的團體,結構鬆散,成員無定數,章程無約束力。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洪憲帝制失敗,北洋政府大一統局面告終。6月9日,長江巡閱使張勳邀請直棣、河南、山西、安徽、奉天、吉林、黑龍江七省代表在徐州舉行會議,是為第一次督軍團徐州會議。會議決議鞏固團結,保境安民,實施憲政,並推舉張勳為領導人。9月21日,第二次徐州會議召開,將七省攻守同盟擴大為十三省區聯合會,並制定章程十二條,推舉張勳為盟主。
1917年1月9日 張勳、靳雲鵬、徐樹錚等在徐州第三次聚會,商議對付國會辦法。
Top
發生過程:
1917年4月,國務總理段祺瑞與總統黎元洪及國會圍繞對德宣戰問題爭議不決。4月25日段祺瑞在京召開各省督軍及其代表軍事會議,企圖利用北洋各省督軍強迫國會通過對德宣戰案。5月10日,國會對參戰提案進行表決,段祺瑞縱容軍人組織遊民、流氓構成的公民請願團包圍國會、毆打議員,激起社會公憤,四名內閣成員辭職。5月13日督軍團分別宴請勸說各省議員,大部分國會議員拒絕督軍團的干涉。5月19日督軍團便詆毀國會制定的憲法草案將導致「暴民專政」,並以此為藉口,要求解散國會,國會也決議暫緩討論對德宣戰案,並要求內閣先行改組。
1917年5月21日,張勳在徐州召集部分督軍聚會,會上得知北京黎元洪總統解除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會議談論推翻黎元洪。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除段祺瑞總理職務,段祺瑞離開北京前往天津,聲明該總統令未經國務院簽署,依法無效。5月26日安徽省長倪嗣沖率先通電稱不承認罷免段祺瑞,宣布安徽獨立。接著陝西、河南、浙江、奉天、黑龍江、山東、直隸、福建、山西等省的督軍或省長,也宣布獨立,脫離中央,並聯合進兵北京,是為「督軍團叛變」。
由於全國陷入分裂危機,黎元洪只好召督軍團盟主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調停。張勳率三千辮子軍北上,盤桓於天津,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作為調停的條件,黎元洪被迫在6月12日解散國會。國會解散後,督軍團目的已達,遂紛紛取消獨立,結束督軍團叛變,但旋即在7月1日即發生張勳擁立溥儀復辟之事。
歷史影響:
督軍團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人對未來政治生命感到不確定,所組織聚合的鬆散同盟。由於北洋軍人均奉行武力統一原則,因此督軍團的出現,表明各省督軍擁兵自重,踞地稱雄。在北洋軍閥勢力範圍內,督軍覬覦中央政權的現象也日趨公開化。
Top
回上一層